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大營村的結果 展開

大營村

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所轄村

延慶縣康莊鎮大營村地處康莊鎮東北部,緊鄰官廳水庫,風景秀麗。南臨延康公路,距延慶縣城僅八公里,西臨康張公路,距八達嶺高速康莊出口僅七公里,交通極為便利。此村是一個少數民族村,滿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60%以上。

概 述


大營村地處媯水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約481米。土壤為潮土,為衝擊洪積物。村域面積1.96平方公里,其中村莊面積400畝,耕地面積2383畝;全村480戶,總人口1460人,其中農業人口1200人,佔全村總人口的82%。此村是一個少數民族村,滿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60%以上。

產業發展


大營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所轄村]
大營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所轄村]
改革開放以來,在縣、鎮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大營村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以八達嶺蔬菜交易市場為依託,大力發展無公害精品蔬菜生產,年平均蔬菜種植面積千畝以上。早在1998年,村中種植的甜豆、荷蘭豆、四季豆等蔬菜就曾漂洋過海,遠銷香港、東南亞和日本。2000年被評為縣蔬菜種植專業村。2002、2003年連續兩年獲得縣“增收致富先進村”榮譽稱號。現如今,大營村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並納入本鎮的精品蔬菜生產區規劃。大營村更要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向高產量、高品質的綠色無公害特種蔬菜生產以及其深加工方向發展,打造的“精品蔬菜”品牌,豐富北京市民的“菜籃子”,使農民通過種菜走上小康之路。
大營村在發展以精品蔬菜生產為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民俗旅遊業。依託康西草原、野鴨湖等我鎮旅遊熱點,深度開發本村旅遊資源,發展民俗旅遊。充分利用百畝槐樹林、百畝魚塘、媯水公園、大營烽火台遺址等村中現有旅遊資源,開展春季賞槐花,夏季蔬菜種植採摘、垂釣、觀光、農家院等民俗旅遊,使大營村成為納涼避暑的首選之地。

村莊變遷


大營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所轄村]
大營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所轄村]
明代為軍營,后成村落,故名大營。清初由鑲黃旗軍在此圈佔土地,又定居了很多滿族人。相傳鑲黃旗在此圈地的統領姓王,但慘遭奸人陷害,慘被砍頭,頭顱不知去向,后招平反,滿清皇帝為紀念此人功績,特此金頭進行厚葬,並在村中修建祠堂以滋供奉,因此後人稱此將領為“金頭王”。清末年間,本村共有各類寺廟十餘座,滿族文化濃郁。
此村地處官廳水庫淹沒區內,於1954年修官廳水庫時整體搬遷,后靠至現址。
以滿族人口為主,為少數民族村。姓氏以王、哈、張、李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村黨支部建於 1949年,先後解正庭、張文元、王春山、張文祥、李進、胡跟柱、王倫山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現代理村黨支部書記黃紅山。有王占峰、王長記、李金海等擔任村委會主任,現任村委會主任史界平。
村北有烽火台遺址,雄偉壯觀。

民族風俗


清初由鑲黃旗軍在此圈佔土地,定居了很多滿族人。后繁衍生息,滿足人口佔60%以上,成為少數民族村,因此滿族文化濃郁。
過去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裡。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后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文化娛樂——大營高蹺
大營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所轄村]
大營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所轄村]
據村中老藝人回憶進行推算,本村的高蹺會最遲在1870年以前就出現了。由於他們的表演一般在隊形變化和行進中完成,動作幅度小而迅捷幹練,音樂節奏異常輕快,因此被稱作跑蹺。高蹺主要是表演特技,這裡的高蹺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動作,而且還有二人抬、三人抬、組合抬等抬法,並能構成“騎象”、“推小車”等多種場面宏大的造型。其中難度較大的表演技巧有“過仙橋”、“跳桌子”、“跳雙凳”、“大劈叉”等動作。整個高蹺表演套路雖然有一定的程式,但個人動作一般都是演員即興創造的,根據個人能力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即興發揮。因此,除以上介紹的動作技巧外,演員們的即興表演,也別具風味。大營村高蹺的風貌是南北兼容並蓄,它的風格和特點可以用為以下三句話二十四個字來概括:詼諧有趣,貼近俗俚;粗中有細,剛柔相濟;通俗熱烈,鏗鏘有力。顯示著街頭巷尾、下里巴人的直率和詼諧。延慶高蹺在歷史上曾經十分普及,在外出團拜中深受歡迎,大營的跑蹺也不例外。但是,近年來,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延慶高蹺已經輝煌不再,在技巧、套路、音樂等方面已經退化的相當嚴重。一些老藝人雖然對高蹺表演有很高的積極性,但是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近年來村鎮街道普遍硬化,高蹺踩上去十分滑,尤其是在春節期間下雪更加危險。還由於鄉村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多樣化,娛樂途徑多種多樣,年青人外出較多或工作繁忙無暇系統學習高蹺。老藝人相繼去世,很多技藝、套路、曲牌失傳等是大營高蹺面臨失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