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區

海南省三亞市轄區

海棠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東部,東北與陵水縣英州鎮接壤,南臨南海,西連吉陽區亞龍灣旅遊開發區,北靠南田農場保亭縣,區域總面積384.2平方公里。是海南省三亞市四個市轄區之一。轄區原為海棠灣鎮,因境內有國家海岸海棠灣而得名。2015年1月撤銷海棠灣鎮設立海棠區。海棠區直轄3個社區、19個行政村。

2017年海棠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9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22.8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7.96億元,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達33594元,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5101元。

海棠區位於海南島南端、三亞市東部,是三亞市的東大門,距三亞市區28公里,距三亞鳳凰國際機場45公里,境內的海棠灣與三亞市的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崖州灣並稱“三亞五大名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1958年設海燕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林旺人民公社,1983年置林旺鄉,1986年撤銷林旺鄉改建林旺鎮。
2001年6月1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調整三亞市鄉鎮行政區劃。8月,林旺鎮、藤橋鎮合併成立海棠灣鎮
2008年,中共海棠灣工作委員會、海棠灣管理委員會成立。 
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海南省調整三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14]14號)批複同意海南省撤銷三亞市所轄六鎮,新設四個市轄區。其中,同意撤銷三亞市海棠灣鎮,設立三亞市海棠區,以原海棠灣鎮的行政區域為海棠區的行政區域,海棠區人民政府駐新民路116號。 
2014年9月19日,中共三亞市海棠灣工作委員會、三亞市海棠灣管理委員會正式更名為中共三亞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工作委員會、三亞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同日,海棠灣區籌備組正式成立。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海棠區正式掛牌成立。 
前身溯源
● 林旺鎮
據《崖州志》記載:林旺鎮為清代“永寧鄉”的中下堡,原屬藤橋管轄。
民國十六年(1927年),歸崖縣第三區。
解放后,繼續歸崖縣第三區管轄。
1958年,成立海燕公社。
1959年,場社分開,撤銷海燕公社成立藤橋公社時,林旺僅屬一個管理區。
1961年,體制下放,成立林旺公社。
1983年,改為林旺區。
1986年,改為林旺鎮。 
● 藤橋鎮
宋熙寧六年(1073年),置鎮。
紹興六年(1136年),改藤橋鎮歸吉陽軍。
清朝中後期,分別改為藤橋鎮為藤橋營。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為“永寧鄉”管轄“上堡、中堡、下堡”。
民國年間,改為崖縣二區、崖縣三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復為永寧鄉。
解放后,沿稱三區。
1957年7月,撤區並大鄉,並為藤橋和新龍兩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合併成立海燕公社。
1959年,廢海燕公社,改稱為藤橋公社。
1961年,體制下放,另設立林旺公社。
1983年,改為藤橋區。
1986年,改為藤橋鎮。 
合併發展
2001年6月1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調整三亞市鄉鎮行政區劃;同年8月,林旺鎮、藤橋鎮合併成立海棠灣鎮。
2008年,中共海棠灣工作委員會、海棠灣管理委員會成立。 
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海南省調整三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14]14號)批複同意海南省撤銷三亞市所轄六鎮,新設四個市轄區。其中,同意撤銷三亞市海棠灣鎮,設立三亞市海棠區,以原海棠灣鎮的行政區域為海棠區的行政區域,海棠區人民政府駐新民路116號。 
2014年9月19日,中共三亞市海棠灣工作委員會、三亞市海棠灣管理委員會正式更名為中共三亞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工作委員會、三亞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同日,海棠灣區籌備組正式成立。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海棠區正式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棠區位於南中國海之濱,海南島南端,三亞市東部,北緯18°24′,東經108°,是三亞市的東大門,距三亞市區28公里,距三亞鳳凰國際機場45公里,東北與陵水縣英州鎮接壤,南臨南海,西連吉陽區及亞龍灣旅遊開發區,北靠南田農場保亭縣,總面積384.2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海棠區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1至6月份為東北季風期,6至12月份為西南季風期。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氣溫25.8°。5至10月為雨季,雨量佔全年雨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降水量僅為全年的10%。每天日照時間為7小時,天氣晴朗時海水能見度高達25至30米,為國家一類海水水質。 

地形地貌

海棠灣濱海風光一角
海棠灣濱海風光一角
海棠區南部、西部和北部群山環繞,鐵爐港中部的薄尾嶺山形優美,周邊遍布紅樹林,大、小龍江塘邊緣及北側指狀低地內部濕地植物種類豐富。海棠灣為一開口東南的耳形海灣,沙灘潔白,海岸線約21.8公里,沙灘分佈沿岸呈“L”型,朝向東南,連綿長達18.7公里,平均寬度約60米。 

水文概況

海棠區水系生態獨特,北部河流密布,主要為藤橋東、西河及其支流,經東部入海,轄區內河段長17公里,流域面積197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海棠區大、小龍江塘邊緣及北側指狀低地內部濕地植物種類豐富,是鳥類和其他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轄區海洋動物種類繁多,海底大量珊瑚礁形成了奇特的海底世界。溫泉資源豐富,南田溫泉平均水溫57攝氏度,屬低溫溫熱礦水,出水量可達10000米/日;灣坡溫泉平均水溫72攝氏度,出水量可達5000米/日,含多種礦物質。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1年,原海棠灣鎮有龍樓村、海豐村、升昌村、龍海村、營頭村、龍江村、林新村、青田村、東溪村、藤橋村、椰林村、庄大村、鳳塘村、江林村、洪李村、北山村、鐵爐村、三灶村、灣坡村、永寧(社區)、藤海社區、林旺社區共建制村19個、社區3個,包括自然村78個、村民小組138個、居民小組7個。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海棠區下轄3個社區、1個居、19個行政村。 區政府駐新民路。 
社區永寧社區林旺社區藤海社區————
南田居————————
行政村藤橋村龍樓村營頭村龍海村椰林村
東溪村海豐村升昌村青田村江林村
龍江村庄大村林新村風塘村洪李村
北山村三灶村灣坡村鐵爐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棠區總人口為113481人。

民族

海棠區聚集著漢族、黎族苗族侗族瑤族畲族土家族,以漢族、黎族最多。 

政治


政治體制

海棠區區級機構分為中共黨委機關、人大機關、政府機關、審判和檢察機關、群團組織、事業單位共六部分,區級不設政協機關,人民武裝部按現行武裝部建制設置。 

現任官員

區長:孫耿
副區長:海斌,劉莉,蔡克勤,翁裕育,李開明
副調研員:曹進,秦朝文,譚金山,楊清安 

經濟


綜述

2019年,海棠區生產總值(GDP)106.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8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18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31.57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62.11億元,增長3.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3:29.5:58.1。 
2019年,海棠區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3億元,比2018年增長4.1%。其中,稅收收入7.49億元,增長4.2%;非稅收收入0.04億元,下降11.6%。稅收收入中,增值稅1.52億元,下降17.5%;營業稅0.1億元;企業所得稅2.12億元,增長39.9%;個人所得稅0.14億元,下降44.8%;土地增值稅1.28億元,下降12.9%;契稅0.55億元,增長142.7%;城市維護建設稅0.19億元,下降34.4%;房產稅0.85億元,下降4.3%;城鎮土地使用稅0.42億元,下降16.4%。 
2019年,海棠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2018年上漲2.9%,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7.5%;衣著類下降2.9%;居住類上漲0.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9%;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6%;醫療保健類上漲1.1%;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7%。 
2019年,海棠區固定資產投資比2018年下降4.5%。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2.8%,其他投資下降6.5%。從構成看,建築工程投資增長13.2%;安裝工程投資增長0.8%;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26.4%;其他費用投資增長24%。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47.8億元。本年資金中,國家預算內資金1.7億元;債券3.5億元;自籌資金31.5億元;其他資金11.5億元。 
2019年,海棠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19元,比2018年增長9.6%。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4元,增長7.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4元,增長8.1%。 

第一產業

2019年,海棠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0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8年同期增長4%。其中,農業產值16.69億元,增長10.9%;牧業產值1.74億元,下降31.7%;林業產值0.56億元,下降1.1%;漁業產值0.86億元,下降28.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6億元,增長9.2%。

第二產業

2019年,海棠區有規模以上工業共6家,其中混凝土企業5家,自來水企業1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5.1億元,比2018年下降17.3%。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量中,自來水產量2114萬立方米,比2018年增長6.79%,混凝土產量90.5萬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25.5%。 
2019年,海棠區房屋施工面積289.8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積較2018年增長8.7%;辦公樓施工面積下降60.3%;商品營業用房施工面積增長6.5%,其他施工面積下降24%。房屋施工面積中,本年新開工面積27.73萬平方米,比2018年下降51.5%,本年房屋竣工面積28.07萬平方米,比2018年增長45.5%。

第三產業

2019年,海棠區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84億元,比2018年增長25.1%。從限額以上商品類別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化妝品類、金銀珠寶類、日用品類銷售額分別增長13.0%、39.4%、46.6%、14.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7.7%;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9.7%;通訊器材類增長100%;限額以上住宿業營業額增長22.9%。 
2019年,海棠區接待過夜遊客人數累計1816.7萬人次,比2018年增長31%。全年旅遊總收入149.8億元,比2018年增長30%。旅遊飯店平均開房率為69%,比2018年提高3個百分點。全區列入統計的旅遊賓館(酒店)20家,共擁有客房8620間,比2018年增加2155間。 
截至2019年末,海棠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49.28億元,比2018年末下降8.9%。其中,境內存款47.87億元,比2018年末下降8.6%。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8.82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2.4%。全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46.5億元,比2018年末下降9%;利潤總額0.21億元,下降31.4%;不良貸款率5.2%,上漲2.3個百分點。 
2019年,海棠區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477.07萬元,比2018年末下降2.6%。其中,財產保險收入1.74萬元;人壽保險收入142.9萬元;涉農保險收入179.04萬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很久以前,椰子洲島附近的漁民由於連續幾個月沒有捕到魚,於是向海神求助,當地的王娘母(巫婆)告訴漁民,海龍王的妻子死了,只要給海龍王送去一個年輕漂亮的佘蕹(未婚姑娘),他就會讓漁民恢復往日的日子。最後,檳榔被一位叫海棠的姑娘接住了。此時海棠已有了心上人,但其毅然告別心上人,投入海底。就在那一夜,海棠的心上人阿明也帶著兩塊石頭投身海底。海棠姑娘投海的第二天,人們真的在這片海灣捕撈到魚蝦,為了紀念海棠姑娘,就把這片海灣叫做“海棠灣”。海棠區因境內有海棠灣而得名。 
風俗民情
海棠區民風淳樸,漢族與少數民族長期聚居,形成了當地特色的民俗風情。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初三),又稱愛情節、談愛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海棠區每年均舉辦慶祝海南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系列活動。活動內容有民族傳統打柴舞、黎族鑽木取火、黎族織錦競賽、黎族釀酒技藝展示等。 
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將屋前屋后、屋內屋外打掃乾淨,寓意把一切不吉利、不清潔的陳腐之物掃地出門。貼春聯、紅紙和門神,夜間則備焚香點燭,備酒果設祭。大年初一是最重要的日子也有很多顧忌,比如不能掃地,就算是爆竹紙、果殼紙屑灑遍地,也不能掃。如果掃掉了就說是把“財神”給掃掉了。也不能相罵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最忌諱的是講不吉利的話。見面要道喜,互相恭賀發財。大年初二是外嫁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丈夫必須陪妻子孩子帶著禮品一起回娘家。禮品中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到家門口后,女婿將鞭炮交給其他親戚,等鞭炮放完后才進門向老人和其他親屬拜年。

交通


航空

海棠區距三亞市區28公里,距鳳凰機場40公里, 

公路

• G98海南環島高速公路
• 223國道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安排預算資金400多萬元加大對洪李、北山、兵村、升昌小學進行改造,改善林旺、藤橋兩所中學教學設備等,同時安排62.3萬元用於為各中小學校安裝監控設備。 
2012年,轄區教育經費支出約54萬元,其中投入改善教學條件、改造學校設施和購置教學設備的資金21萬9200元,培訓教師隊伍和舉辦各項活動等工作投入資金31.67萬元。 2014年8月30日,佔地面積30畝的三亞海棠灣崇德學校掛牌成立,是海棠區首家民辦學校。位於海棠灣藤橋龍海大道,可提供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九年級一貫制教育,每個年級設置2個班,每個班45至50人,可為三亞新增近千個學位。
截至2019年末,海棠區共有各類學校53所,比2018年末增加7所。其中,普通中學4所,與2018年持平;小學23所,與2018年持平;小學至高中學校1所,比2018年末增加1所;幼兒園25所,比2018年末增加6所。全區教師人數1368人,比2018年末增加115人。其中,普通中學教師229人,比2018年末增加48人;小學教師517人,比2018年末增加10人;幼兒園教師622人,比2018年末增加57人。在校學生數12692人,比2018年末增加1496人。其中,普通中學學生6608人,比2018年末增加747人;小學學生1828人,比2018年末增加367人;幼兒園學生4256人,比2018年末增加382人。
2020年5月19日,海棠區入選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海棠區學校一覽表
序號學校類別位置
1藤橋初級中學公立海棠灣藤橋
2林旺初級中學公立海棠灣林旺
3中心小學公立海棠灣
4市鎮小學公立公立市鎮小學
5東溪小學公立東溪小學
6椰林小學公立椰林村
7海豐小學公立海豐村委會
8林旺小學公立林旺小學
9鳳塘小學公立鳳塘小學

醫療衛生

2012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建成開診,成為瓊南區域醫療中心;全區衛生院、村(居)衛生室已達到海南省標準化建設要求。 
2012年,轄區實現每個自然村配備2名保潔員,配備了環衛保潔隊員401名。在全鎮86個自然村中建設和改造了一批垃圾集中池、化糞池和42個垃圾屋等環衛設施,建設了2個污水處理廠,1個垃圾中轉站。堅持開展“星期五環境衛生義務勞動日”活動,不定期地開展全鎮性的大掃除行動。共發動不少於3萬人次參加各種衛生綜合整治行動,清理生產生活垃圾不少於1000噸,全年共清運各類生活垃圾2萬噸,裝訂“門前三包”責任牌300多個,下達各種整改通知書100餘份,整改率達100%。2012年完成市政管理計劃內各項工作任務,獲“三亞市環境衛生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2012年,轄區共出生嬰兒1017人,符合法定出生965人,符合法定生育率94.88%,比三亞市下達的任務指標高1.88個百分點;期內轄區共出生男嬰545人,女嬰472人,性別比115,符合三亞市下達要求控制在119以下;四術任務412例,當年長效節育及時率76.70%,滿足三亞市下達的指標為76%以上,圓滿完成2012年計生任務,獲“三亞市年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16年,海棠區轄醫療機構73家,其中區衛計局直屬單位7家,在崗工作人員226人,全年門診量93358人次。全區共有民營醫療機構18家。轄區內應建預防接種證1269人,已建證1269人,建證率100%。卡介苗、百白破、乙肝、乙腦、A群流腦、甲肝“單苗”接種率90%以上。家庭醫生已簽約40977人,簽約覆蓋率為53.5%。

社會保障

海棠區
海棠區
2012年,轄區的農村低保對象有589戶共1232人,城市低保124戶共219人,月低保金每人250元,全年農村低保金髮放約143萬元。 
2019年,海棠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05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06人。下崗失業再就業8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2019年,海棠區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30303人,參保繳費率為97.54%;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353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實際發放金額195.81萬元,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對象數38人。 
2019年,海棠區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資(含棚戶區改造)3.98億元。保障性住房開工套數928套,其中竣工套數806套,開工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全年危房改造戶數928戶,其中已竣工入住275戶。

環境治理

2019年,海棠區共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32個,其中垃圾中轉站2個,比2018年增加1個,垃圾屋30個。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垃圾中轉站)450噸。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生活垃圾滲濾液達標處理率100%。擁有污水處理廠2個,其中第一污水處理廠負荷率16.63%,第二污水處理廠負荷率69.26%,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量1112648噸。 
2019年,海棠區空氣質量達標(AQI≤100)360天,空氣質量達標率98.6%。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14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27微克每立方米。全區共有自然保護區1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2公頃。全區造林面積14.67公頃,均為人工造林。森林面積44442.09公頃,森林覆蓋率69%。

文化事業

2011年,轄區擁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有線電視站1個,文化室、閱覽室22間,面積1200平方米,藏書3.5萬冊,農民技術培訓中心2所,電教室22間,文化廣場6個,電影場25個,歌舞廳17個,桌球桌120多張,籃、排球場38個,桌球俱樂部1家,業餘體育隊1支、文藝宣傳隊7支、2個瓊劇演出隊,為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鎮一級已實現了1個文化服務中心、1個閱覽室、1個圖書館、1個體育場、1個影劇院、1支業餘文藝隊、1支業餘體育隊。22個村(居)委會基本上實現了“一室兩場”(文化室、球場、電影場),為群眾提供了學文化、學科學的場地。建立農家書屋19間,組織開展“全鎮婦女健身操比賽”、“瓊劇下鄉演出活動”、“三八婦女拔河比賽”、“三月三”黎苗族文藝演出和傳統競技比賽。組織編輯出版《海棠灣鄉土人文錄》共5萬餘冊,舉行“《海棠灣鄉土人文錄》頒發儀式”。撥款30多萬元支持各村(居)委會舉辦春節文體活動。在慶祝建黨90周年活動中,組織了大型紅歌晚會。
2019年,海棠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05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06人。下崗失業再就業8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2019年,海棠區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30303人,參保繳費率為97.54%;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353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實際發放金額195.81萬元,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對象數38人。 
2019年,海棠區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資(含棚戶區改造)3.98億元。保障性住房開工套數928套,其中竣工套數806套,開工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全年危房改造戶數928戶,其中已竣工入住275戶 

社會治安

2012年,轄區打擊兩搶犯罪17起,破案11起,破案率64.7%;盜竊案件100起,破案74起,破案率74%;“兩搶一盜”發案率同比去2011分別減少55.2%和12.4%。 

旅遊


海棠灣距三亞市區28公里,距鳳凰國際機場40公里,擁有比肩世界著名濱海旅遊度假區的國家稀缺性旅遊資源。海棠灣海岸線長21.8公里,區域內除海水、沙灘、風情、民俗、溫泉及島嶼外,還有總長13.8公里長的原生態內河水系,總面積8平方公里的瀉湖以及豐富的濕地資源。燦爛的陽光,湛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婆娑的椰林,質樸的民風等,無不讓到過這裡的人流連忘返。 
2019年,海棠區共有A級及以上景區2處,其中5A景區1處,為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4A景區1處,為三亞水稻國家公園。
A級景區
蜈支洲島旅遊區
蜈支洲島旅遊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蜈支洲島。 全島呈不規則蝴蝶狀,蜈支洲島的海岸線全長5.7千米,南部最高峰海拔79.9米;有情人橋、觀日岩、觀海長廊、情人島等景點。 
三亞水稻國家公園
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國家4A級景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G98高速林旺出口800米右側。 景區以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耕文化、稻作文化、南繁水稻科研、科普教育、民俗風情等為主題,有稻田花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國恐龍科普教育基地、田野狂歡山水實景演出、稻田盛宴等景觀及項目。 
鄉村旅遊點
名稱等級地址
三亞市海棠灣區青塘親子鄉村旅遊點(灣坡村)四椰三亞市海棠區灣坡村村委會青塘小組

獲得榮譽


榮譽名稱評選單位獲評時間
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小康》雜誌社2020年1月 
2020中國縣域潮品消費百強榜《小康》雜誌社2020年2月 
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小康》雜誌社2020年2月 
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2020年5月 
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小康》雜誌社2020年6月 
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務院扶貧辦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