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陽區

中國海南省三亞市下轄區

吉陽區,隸屬於海南省三亞市,位於三亞市中東部,介於東經109°31′-109°48′,北緯18°14′-18°37′之間,總面積372平方千米。吉陽區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截至2020年7月,吉陽區下轄20個社區、19個行政村。吉陽區政府駐地迎賓路。截至2019年底,吉陽區總人口38.17萬人。。

吉陽區前身是河東區和吉陽鎮;2014年2月,設立吉陽區。吉陽區內設有動車站、繞城高速、東線高速、榆亞路、亞龍灣互通立交、檳榔互通立交等多條交通線路。吉陽區獲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20年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等榮譽稱號。

2019年,吉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56億元,佔全市比重39.3%,可比增長5.8%。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吉陽區,清代屬崖州臨川里,民國時期屬崖縣臨川鄉管轄。
1950年分別屬崖縣榆亞鎮和榆紅鎮管轄。
1953年土改后,稱田獨,並成立7個小鄉屬於六區管轄。
1955年屬於二區管轄。
1957年撤區並鄉,併入新河鄉和中廖鄉,成立田獨大鄉。
1958年3月併入三亞鎮,成立人民公社后划入魚雷公社,不久魚雷公社撤銷,併入榆林公社。
1961年榆林公社撤銷,田獨從中分出成立田獨公社。
1964年公社遷移至現今的上新村,仍沿用田獨村名。
1983年改為崖縣田獨區
1984年屬於三亞市(縣級),田獨區。
1986年改為田獨鎮。
1987年11月20日後屬於三亞市(地級),田獨鎮。
2001年8月鄉鎮大調整田獨鎮、荔枝鎮、紅沙鎮合併,設立田獨鎮。
2011年1月中旬,田獨鎮更名為吉陽鎮。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批複三亞市撤六鎮新設四區,撤銷原河東區、吉陽鎮、亞龍灣管委會,設立吉陽區。
2014年9月22日,成立三亞市吉陽區籌備組,進入“撤鎮設區”實質階段。
2014年10月23日,三亞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分別成立三亞市吉陽區、海棠區、天涯區、崖州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籌備組,負責籌備各本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相關事宜。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吉陽區舉行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吉陽區黨委、區人大、區政府正式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陽區面積37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1′~109°48′,北緯18°14′~18°37′。佔據三亞的心臟位置,是三亞的中心城區,整個區域面積向原版圖的四面延伸。東靠海棠區,西與天涯區相接,北部與保亭縣交界,南抵南海亞龍灣。

氣候條件

吉陽區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1-6月為東北季風期,6-12月為西南季風期,年平均氣溫25.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21.4℃,最熱的六月份平均氣溫28.7℃,沒有嚴重低溫。
降雨季節分佈均勻,乾濕季節明顯。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年平均降雨是1100-1695mm。4-10月為雨季,降雨量佔全年雨量90%,11月至次年3月為乾季。熱帶風暴或颱風平均每年1-2次。
年日照2539小時,年平均蒸發量2344mm,屬於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長夏無冬,秋春相連,陽光充足,蒸發量大,乾濕各半、雨驟旱酷,颱風頻繁,雨急風狂的特點。

地形地貌

地形:吉陽區位於三亞市的中心位置,其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勢,北部山高嶺峻,峰巒連綿,南部平原海岸東西分佈,大部分地區海拔幾十米至300米之間,最高海拔611.5米。
地貌:東部、西部與北部為中低山環繞,中部為東北向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南部以低丘為主,有山間小盆地。
珊瑚礁海岸:主要分佈在鹿回頭角至榆林角,亞龍灣及灣內5個海島沿岸。
紅樹林海岸:主要分佈於泥質灘塗海灣和受潮汐影響的河口海岸。

水文特徵

地下水:岩組厚度小於30-90m,有2-5個含水層,單層厚度一般小於12m,岩組含水層厚度小於40m,單層單位水量一般1-2L/s﹒m,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
地表水:區域範圍內有大茅水和三亞河的東河兩條主要河流,大茅水發源於吉陽區北部與保亭縣交界的甘什嶺,流經鎮區在榆林港流入南海,上游建有三農水庫,正常庫容220立方米,中游建有頌和水庫,正常庫容480立方米。三亞東河流經荔枝溝,上游建有半嶺水庫,是三亞市主要水源之一,設計年供水能力834萬立方米。
● 河流
吉陽區有三亞東河、大茅河、抱坡溪、白水溪、亞龍灣、草蓬水、半嶺水、臘尾山塘、五一水、中村水等10條河流。
大茅水發源於吉陽區北部與保亭縣交界的甘什嶺,流經鎮區在榆林港流入南海,三亞東河流經荔枝溝。轄區地下水岩組厚度為30-90米,有三個含水層,紅土坎至上新村一帶,水層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到榆林潭一帶,含水層較淺,厚度小,富水性較好。
● 海洋
吉陽區轄區海岸線總長度88.34千米,轄區海域從三亞小洲島向東20米至竹灣東側止,包括紅沙港及青梅港內水域,海域面積801.45平方千米。珊瑚礁海岸主要分佈在鹿回頭角至榆林角,亞龍灣及灣內5個海島沿岸。

氣候

2019年,吉陽區環境空氣優良率達98.6%,PM2.5年均值為14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級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水質總體良好,其中亞龍灣、坎秧灣、大東海、三亞灣水質均達到海水一類水質。

土壤

吉陽區自然土壤以母岩母質類型較多,形成的土壤類型也較多,有6個土類,6個亞類,22個土屬,42個土種,既有地帶性土壤,也有非地帶性土壤。
從整體分佈情況看,土壤類型具有較明顯的分佈規律,從南至北依次分佈著濱海沙土、燥紅壤、磚紅壤、赤紅壤和山地黃壤。濱海沙土為濱海沉積物形成,土壤剖面不明顯,質地偏沙,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肥力低;燥紅壤分佈在荔枝溝一帶,為濱海階地淺海沉積的燥紅壤,土層深厚,有明顯的土壤剖面層次,土壤肥力較低;磚紅壤分佈在荔枝溝一帶,土壤母質為花崗岩、砂頁岩、安山岩等風化物,土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赤紅壤成土母質為花崗岩、砂頁岩、安山岩等風化物,主要分佈在吉陽鎮的部分山地;山地黃壤成土母質為花崗岩、砂頁岩、安山岩等風化物;非地帶性土壤有水稻土、潮砂泥土和濱海沙土。
吉陽區紅樹林分佈區域的土壤類型主要為潮砂泥土,以及一些水稻土和濱海砂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鐵礦
位於三亞市吉陽區田獨村黃泥嶺西北山麓的田獨鐵礦為中型鐵礦床,礦石主要為磁鐵礦,次為赤鐵礦。主礦體長66~195米,厚17米,主體已開採完,深部尚有殘餘礦體,儲量約90萬噸。次礦體為盲礦,位於主礦體之旁側埋深22米,東西走向,傾向北,傾角70度,長63米最大垂直厚度76米,延伸172米,儲量40萬噸。該礦區礦石品位高,雜質低,質量好,含鐵53~58%。60年代已基本采完。
錳礦
位於三亞市吉陽區大茅磷礦區,儲量100萬噸,礦體一般長100~200米,最大900米,一般厚度1.5米,品位25.18%,最高45.96%,含染質少。
磷礦
位於三亞市吉陽區的中廖管理區是海南省唯一的中型磷礦,儲量C-D級929.5萬噸,平均含五氧化二磷9.94~17.60%,該礦區共有磷礦13層,其中具有工業價值的有3層,占礦區總儲量93%以上,主礦層分佈於中和嶺塊段,長600~1400米,延伸115~400米,厚2.5米,含磷品位13.1~17.66%。1972年曾開採易於選礦的磷灰石型磷礦,礦石供海口化肥廠用,后因經濟效益低而停產。

生物資源

截至2018年,吉陽區森林面積31萬畝,覆蓋率達71%。
轄區內分佈有三亞河、大茅河等5條主要河流和三亞大東海火嶺獼猴保護區、三亞六道綜合生態保護區等6個自然保護區。
● 植物資源
吉陽區森林面積31萬畝,覆蓋率達69.5%。境內有三亞大東海火嶺獼猴保護區、三亞六道綜合生態保護區等6個自然保護區。
吉陽區的主要植物有小葉欖仁、重陽木、椰子、玫瑰、朱蕉、蘿蜜、榴槤蜜、楊桃樹、人蔘果、石榴、蓮霧、玫瑰、小葉龍船、朱蕉等。 
● 動物資源
吉陽區野生動物資源較豐富,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吉陽區內分佈的陸生野生動物多達200餘種,其中獸類50種,鳥類160餘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雲豹、孔雀雉、海南山鷓鴣、白鷳、背八色鶇、黃嘴白鷺、穿山甲、獼猴、水鹿、黑熊、小靈貓、水獺、海南兔等。

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吉陽區有耕地總資源1565公頃,其中,水(旱)田面積1231公頃,旱地面積334公頃。共有山林面積2.49萬畝,其中公益林面積2.3萬畝,商品林1942.82畝。
截至2019年12月,吉陽區耕地總面積1565公頃,其中,水田面積957公頃、旱田面積274公頃、旱地面積334公頃。共有山林面積2.49萬畝,其中公益林面積2.3萬畝,商品林1942.82畝。

水資源

(田獨)現吉陽地區岩組厚度為30~90米,有三個含水層,紅土坎至上新村一帶,水層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到榆林潭一帶,含水層較淺,厚度小,富水性較好。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吉陽區有居民委員會19個、村民委員會19個、自然村106個、居民小組126個、村民小組157個。
吉陽區下轄社區一覽表
月川社區臨春社區榕根社區鹿回頭社區港門村社區
商品街社區下洋田社區紅郊社區紅沙社區丹州社區
大東海社區春光社區卓達社區新月社區荔枝溝社區
新村社區月河社區南新居三亞學院社區
吉陽區下轄行政村一覽表
海羅村安羅村東岸村田獨村中廖村大茅村
六道村博后村六盤村龍坡村乾溝村榆紅村
紅土坎村新紅村羅逢村紅花村抱坡村落筆村
南丁村
截至2020年12月,吉陽區下轄20個社區、19個行政村(包括南新居和經濟場)。政府駐地月川社區。吉陽區下轄社區一覽表
月川社區臨春社區榕根社區鹿回頭社區港門村社區
商品街社區下洋田社區紅郊社區紅沙社區丹州社區
大東海社區春光社區卓達社區新月社區荔枝溝社區
新村社區月河社區南新居海瀾社區參考資料:
海羅村東岸村田獨村中廖村大茅村安羅村
六道村博后村六盤村龍坡村乾溝村榆紅村
紅土坎村新紅村羅逢村紅花村抱坡村落筆村
南丁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吉陽區人口總戶數4.1012萬戶,總人口16.4672萬人。按性別分,有男性8.1957萬人、女性8.2715萬人;按年齡分,有0至17歲4.2374萬人、18至34歲4.8207萬人、35至59歲5.9126萬人、60歲以上1.4965萬人。
截至2018年,吉陽區總人口28.49萬人,其中流動人口12.77萬人,黎族人口6.1萬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吉陽區總人口數為447322人。
截至2019年底,吉陽區總人口38.17萬人,其中流動人口18.68萬人。
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9.77萬人,佔77.99%;少數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壯族、滿族、傣族、土家族、瑤族、侗族、蒙古族、朝鮮族、依族等,共8.4萬人,佔23.05%;黎族7.51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4.04%;回族0.1萬人,佔1.25%;壯族0.12佔比人,佔1.48%;苗族0.06萬人,佔0.75%。總人口中,農業戶口16.8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4.01%,非農業戶口21.37總人口,占人口的比重為55.99%。

民族

吉陽區的民族以漢族、黎族為主。

政治


職務名單
副區長、代理區長顧浩
常務副區長石廷偉
副區長林尤回、張晨、蔡曜澤、吳明勇、陳練、郝亮、何書凱
人大常委會主任 柯俊標
政治體制:截至2020年7月,共有黨組織280個,其中,下轄黨委7個,黨組18個、黨總支9個、黨支部264個。吉陽區實行基層黨建網格化,全區有38個村、社區、居共1931戶黨員。

經濟


綜述

吉陽區
吉陽區
2017年,吉陽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在推進項目建設、城市治理、民生工程等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多項主要指標位居全市前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91億元,同比增長5.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5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13.2%;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78元,同比增速8.4%,增加值穩居全市第一,其中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3915元和15042元,分別增長8.1%和8.9%。
2019年,吉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56億元,佔全市比重39.3%,可比增長5.8%。
2019年,吉陽區共有153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年度投資計劃265億元,佔全市年度投資計劃的35.6%,全年實際完成投資約238.1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89.9%。重點項目共17個(其中省重點項目5個),年度投資計劃22.21億元。全年完成投資68.96完成元,超額完投資計劃。
2019年,吉陽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8億元,全部為稅收收入,完成年初預算的105%;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86元,同比增長8.5%,其中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9703元和17570元,同比增長均為8%。

第一產業

吉陽區
吉陽區
截至2012年,吉陽區原河東區部分第一是從原來以水稻種植為主轉為以花木為主;第二是抓好供給市區為主的蔬菜基地建設460畝;第三是支持農民合作社建設;第四是支持蘭花等龍頭企業的建設等等。2012年在市政府支持下,完成通道綠化179畝、村莊綠化55畝的造林任務。再次是落實各項強農惠民政策。建立農民“一卡通”網路;原吉陽鎮部分花卉種植面積1600畝,設施農業種植面積2000多畝。全年共舉辦了8期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班,參培的農民3400餘人次,第一產業產值76359萬元較2011年增長70%。2012年12月,第五屆中國月季花展暨首屆三亞國際玫瑰節在亞龍灣玫瑰谷圓滿落幕。
2014年,吉陽區(原吉陽鎮部分)農資補助發放222.26萬元,糧食直補發放11.72萬元,常年蔬菜生產補貼已發80.36萬元;舉辦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班9期,培訓農民1616人次。原河東區完成糧食直補28.6萬元,配合三亞市農機局發放資金共152.4萬元,發放豬苗、繁母豬補貼141.645萬元;舉辦各類農技培訓班3場次,參加人數約200餘人次。
2017年,吉陽區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329億元,同比增長11.7%。全年發放蔬菜種植補貼40.39萬元,全區糧食作物播種共14914畝,總產量4197.6噸。
2018年,吉陽區發放蔬菜種植補貼110.91萬元、耕地保護補貼208.57萬元,糧食作物播種8067.2畝,總產量2750.92噸,常年蔬菜總產量2.25萬噸,總產值1.125億元,開設43個“菜籃子”銷售點。
2020年,吉陽區常年蔬菜基地可種植面積2516.95畝。冬春季節種植率95%-96%,夏秋55%-60%。
● 農作物
2019年,吉陽區水稻種植總面積達6648畝,總產量約2326.8噸。有常年蔬菜基地16個,涉及465戶菜農,種植企業1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全年冬季瓜菜種植面積3932.1畝(不複種指數),其中椒類3161.9畝,豆類428.3畝,茄類48.3畝,其它種類293.6畝;常年蔬菜種植11750畝(含複種指數),總產量4.1萬噸,總產值11580萬元。
2019年,吉陽區糧食作物播種6648畝,總產量2326.8噸;常年蔬菜總產量42000噸,總產值11050萬元。
● 畜牧業
2019年,吉陽區擁有養殖企業8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散養戶1397戶。全年出欄生豬30446頭、禽類62.26萬隻、牛1338頭、羊10121隻;禽蛋產量約1691.52噸、肉類總產量3412.46噸。
● 水產業
2019年,吉陽區海水養殖面積184.5畝,養殖產量109噸。主要養殖草蝦、石斑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等4種;淡水養殖面積90畝,養殖產量50噸。主要養殖草蝦、石斑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等4種。

第二產業

三亞市的工業佔比較小,主要集中在吉陽區的荔枝溝技工貿園區,工業園區實際用地500畝,進駐該園區的大企業主要有:珠江管樁建材產品加工項目,東吉、遠跳及漁寶水產品加工項目,海潤珍珠加工展銷項目,木瓜、大米等農產品加工項目等。截至2006年,進駐荔枝溝技工貿園區的企業已達24家。
201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為61.45億元,同比增長0.6%,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11.3、9.6、4.1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實現產值6同比下降8億元,下降16.5%;重工業54.97億元,增長3.1%。從各行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看,以水泥生產為主的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0.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44.3%,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0.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29.5%。
2017年,吉陽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43.3347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工業產值12.9532億元,增長13.3%;建築業產值31.0972億元,增長7.0%。
三亞市的工業佔比較小,主荔枝溝工貿區的荔枝溝技工貿園區,工業園區實際用地500畝。截至2006年,進駐荔枝溝技工貿園區的企業已達24家。

第三產業

旅遊是三亞的主導產業,也是吉陽區的強勢產業。在與原河東區合併后,原屬河東區的大東海、鹿回頭“老字號”景區景點以及鴻洲遊艇碼頭、半山半島帆船港等旅遊項目加入,使得吉陽區的旅遊資源更趨多元化、國際化和精品化。
鹿回頭
鹿回頭
加快吉陽區旅遊業的提檔轉型,促進旅遊業態的國際化、精品化,不斷煥發“老字號”景區景點的品牌魅力,增強旅遊新項目的吸引力是吉陽區旅遊產業的下一步發展方向。
吉陽區擁有三亞最完善、最龐大、最高端的酒店群,還有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等‘老字號’景區,以及新開發的三亞千古情、鳳凰嶺、臨春嶺森林公園等旅遊新項目。該區將抓好道路、排污、照明、供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改造新增,完成新增9個停車場建設組成景點+酒店+配套=三亞中東部的旅遊服務基地。
吉陽區打造三亞的交通樞紐與商貿物流中心。重點抓好中華城大型商業綜合體、亞龍灣百花谷、奧特萊斯商業綜合體、夏日百貨、一號港灣城等大中型商城的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吉陽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港華廣場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吃、住、游、娛、購新型商貿網點;把中恆、美麗亞等家私建材城建成瓊南家私建材中心;把大東海片區建成俄羅斯、泰國、韓國等異域風情消費目的地;加快推進羅牛山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五星級產業園建設。
2017年,吉陽區第三產業生產總值153.5442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配送中心五產值10.1651億元,增長7.3%;批發和零售業產值2.1411億元,增長5.2%;住宿和餐飲業產值25.4744億元,增長2.9%;金融業產值27.8783億元,增長5.5%;房地產業產值47.1485億元,增長1.5%;其他服務業32.6844億元,增長4.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339萬元,增長13.1%。
2017年國慶黃金周,吉陽區中廖村接待2.14萬人次。中廖村、羅蓬村、大茅村、紅花村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先後列入三亞市美麗鄉村重點建設項目。

文化


文物古迹

吉陽區境內有田獨“萬人坑”、亞龍灣沙丘遺址、落筆洞遺址等4處文物遺址。
● 落筆洞遺址
位於田獨鎮荔枝溝落筆村東1公里落筆峰南面洞穴。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4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組織開展的廣東省文物普查(海南建省以前歸廣東管轄)中曾進行考察。1992年12月、1993年10月,由海南省博物館、三亞市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考古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兩次發掘共出土人類牙齒化石13枚及左側距骨一塊。人工製成和使用過的石器30餘件,主要有打制石器的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石核、石片等,磨製穿孔石器6件、骨鏟、骨錐、矛形器、骨鏃、鳳管、骨匕等骨器51件;角鏟、角錘、角錐等角製品39件;另有蚌製品、牙製品共6件。遺址內大量的動物骨骼化石,主要有華南虎、長臂猿、貘、掃尾豪豬、亞洲象、鹿和魚、鳥、龜、蛇等動物及人類使用火的堆積和灰燼。年代距今1萬餘年。
該山洞屬自然形成的石灰岩洞,呈不規劃形,洞口朝南,內寬10米,進深14.5米,頂高約13米,面積約145平方米。
● 田獨“萬人坑”
日軍侵瓊田獨死難礦工遺址位於田獨鎮新村東北面1千米的黃泥嶺,1990年1月17日,被三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7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田獨鐵礦土礦井東北50米處有一坑,坑長約100米、寬50米,坑內埋有死難一萬餘人的礦工屍骨,故名“萬人坑”。坑西北500米處有海南鐵礦修建的“日寇時期受迫害死亡工友紀念碑”,碑高2.6米,直徑1.72米。碑前建難友余骨冢,墓冢由水泥砌壁而成,長0.92米,寬0.85米。
日軍侵瓊田獨死難礦工遺址原為田獨鐵礦土礦井。1940年2月14日,日軍登陸三亞,8月即在田獨鎮命名日軍石原株或含社開礦,至1941年投產建成。為了掠壓資源,奴役中國勞工在此處開採鐵礦,致使近萬名勞工罹難,1945年冬,田獨鐵礦被國民黨資源委員會接收,並成立了海南鐵礦籌備處。
● 亞龍灣遺址
亞龍灣遺址位於田獨鎮海坡村東約4千米的亞龍灣海濱。屬濱臨大海的沙丘遺址類型,南北長約2千米,東西寬約15米,距海邊20米,高出海面15-20米。1957年7、8月間,廣東省文化局文物普查工作隊與中山大學歷史系聯合作過調查,確認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至漢、唐、宋等不同時代的遺跡遺物。
1990年1月,被三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該遺址上採集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粗陶、(泥質)紅陶圈足碗,漢代的泥質灰陶千字戳印紋、網格紋、方格紋、水波紋等陶器物殘片。

非遺文化

吉陽區的疍歌、海螺姑娘傳說、鑽木取火技藝等入選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俗民情

吉陽區轄區內有疍歌、海螺姑娘傳說、鑽木取火技藝、黎族打柴舞、苗族盤皇舞、黎族織錦技藝、黎族原始制陶等民俗文化。

交通


亞龍灣站
亞龍灣站
吉陽區設有動車站(亞龍灣站)、繞城高速、東線高速、紅沙隧道、正在升級改造的迎賓路、改造后的榆亞路、新建成的春光路、亞龍灣互通立交以及檳榔互通立交,這些交通相互串交構織了覆蓋吉陽區的交通樞紐網路。
2016年1月21日,紅沙隧道實現主體完工並試通車。紅沙隧道公路工程起點位於吉陽區臨春社區規劃一路,與鳳凰路連接道路順接,路線全長約2.4公里。隧道試通車后,從紅沙片區進入市區的時間縮短到8至10分鐘,能有效分流紅沙至榆亞大道路段的車輛,緩解大東海片區的交通擁堵壓力。同時,增加了一條從東線高速、海榆東線、海榆中線等市區外進入市區的通道,完善了三亞區域道路交通路網。
公路
2018年,吉陽區全年約投入4688萬元,改造道路總長12700米,硬化面積約5.4萬平方米。
吉陽區境內有海南東線高速公路途徑,有S314、X827、X834等省縣道和山區旅遊通道等道路。
鐵路
吉陽區境內有海南環島鐵路途徑,設有亞龍灣站。
水運
吉陽區境內有鳳凰島國際郵輪母港、沿三亞濱海地帶的鹿回頭半島、三亞河口等處系列遊艇港灣。

社會


文化事業

2018年,吉陽區利用春節、元宵、“三月三”、端午等節慶日開展“我們的節日”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了2018吉陽區首屆“美麗鄉村”新年聯歡晚會、羅蓬村“助力扶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文化下鄉晚會、2018吉陽區“盛世中國·活力吉陽”國慶晚會,吉陽區榆紅村迎新春·慶元旦文藝晚會等幾場晚會。

體育事業

2019年,吉陽區舉辦第三屆“大東海杯”Hobie16帆船邀請賽等18場賽事,做好2019國際馬拉松、克利伯環球帆船賽等7場大型活動保障工作。

教育事業

2018年,吉陽區共有中小學、幼兒園99所,其中完全小學30所(含民辦1所),小學教學點1所,初級中學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含民辦8所),56所註冊幼兒園(含4所公辦園、3所部隊辦園和49所民辦園)。
2016年,吉陽區有在校學生25514人,其中初中6498人、小學19016人;專任教師1674人,其中初中535人、小學1139人;省級規範學校5所,市級規範學校31所。吉陽區有三亞荔枝溝教育科技產業園區。
截至2020年1月,吉陽區有9所學校獲得海南省級規範學校,11所學校獲得省級稱號;此外,三亞3所幼兒園成功晉級首批“省一級幼兒園”,吉陽區佔2所。
高等學校: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學院、三亞理工職業學院、三亞城市職業學院
海南省一級中學:海南中學三亞學校
截至2012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98%,高中入學率96%。第一所公辦幼兒園完成選址。
吉陽區中小學一覽表
學校類別位置
三亞市實驗中學公立三亞市河東路82號
三亞市民族中學公立三亞市吉陽大道1號
三亞市第五中學公立三亞市河東路290號
三亞市八一中學公立三亞市榆亞路157號
海南魯迅中學私立三亞市榆亞路535號
三亞市第二小學公立三亞市河東路64號
三亞市第七小學公立三亞市臨春河一橫路
三亞市吉陽區吉陽小學公立三亞市亞龍灣路1號
三亞市八一小學公立三亞市榆亞路33號
三亞市荔枝溝中學公立三亞市荔枝溝路
三亞市第十小學公立吉陽區安置區
海南華僑中學三亞學校私立三亞市迎賓路丹州小區內
三亞市逸夫中學公立三亞市吉陽區吉陽大道

社會保障

2014年,吉陽區完成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691人,完成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947人。2014年吉陽區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共91482人,超額完成。
2014年,吉陽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2866人,技能培訓724人,為326名“3545”靈活就業人員辦理社會補貼,為7149名城鄉居民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手續。
2017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657萬元,同比增加307萬元,增長7%,重點保障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社會保險的足額繳納以及吉陽區擁軍優屬、優待撫恤和烈士褒揚工作,以及實施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等。
2018年,吉陽區共投入民生事業經費11.86億元,佔總支出的78.5%。其中,投入2.94億元,完善荔枝溝中學、吉陽中心幼兒園等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7個村委會“漏評”“錯退”排查工作,全區建檔立卡戶、農村低保、特困戶已全部落實“一對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性特殊疾病門診證辦理覆蓋率100%;建檔立卡戶85戶345人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居民養老保險參保34009人,繳費率95.6%,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03959人,參保率111%。
2018年,吉陽區投入4481.03萬元建設高園濕地公園等12項水利基礎設施,投入958.05萬元改造六盤村等3個村的飲水管道。
2019年,吉陽區全區民生投入12.2億元,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9.6%。
2018年,吉陽區建檔立卡戶85戶345人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累計登記;新增就業人數2776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104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

醫療衛生

2012年,全鎮共出生嬰兒1288人,符合法定1253人,符合法定生育率達到97.159%,性別比降至114.746;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為722對夫婦免費檢查,超額完成了市計生委下達的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指標(720人)。設立“便民服務中心”,開通便民服務熱線。

社會治安

2012年,全區共在節假日、舉辦國事活動等重點時機組織矛盾糾紛排查9次,共排查出各類不穩定因素20個,成功化解12個,正在調處8起。全鎮刑事案件發案311起,破獲104起,抓捕犯罪嫌疑人78人,刑拘65人;治安案件477起,查處(調解)437起,抓獲違法人員204人。排查非法宗教聚會點2處;建立健全三級調解網路,全年調解各類糾紛92宗,調解率100%,調成率95%;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行動,共檢查生產經營單位127家,排除隱患276處;開展“安全生產月”、“食品安全周”和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活動,牢固樹立了群眾的安全生成功率識。配合市政府出色完成“泛珠”大會、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活動的安保任務。響應市政府“鐵鎚行動”,嚴厲打擊鎮區範圍內違法建築和小產權房,全年來共拆除違章建築228幢,約7.3萬平方米,有效維護了經濟建設秩序。
自2019年5月23日起,吉陽區組織開展第三批“兩違”圖斑核查工作,截至6月16日共計核查圖斑456個,其中合法圖斑271個,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違法圖斑185個,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落在基本農田、生態紅線內等重點區域的圖斑20個,建築面積2886平方米。

基礎設施

亞龍灣
亞龍灣
2014年,吉陽區(原河東區部分)投入150多萬元為榕根、月川、春光、臨春等居委會完善圖書室、健身活動中心及體育設施。另外,原河東區共投資1393.73萬元,對轄區社區的13條道路進行改造,埋設雨水管道3053米,污水管道1985米,破除及修復路面13150平方米,鋪設人行道2066平方米,行道樹種植106棵,新建路燈80盞,更換燈桿80根;原吉陽鎮投入100萬元的龍坡、南丁等5個行政村自來水管道修復工程全面完工,11個自然村1359戶6141人因此受益。原吉陽鎮投入397.4萬元,完成年度冬修水利工作。
同年,落筆、紅花、羅蓬3個村800桿路燈安全基本完成並陸續投入使用,迎賓路擴建、六盤村房屋外牆立面改造等工程進展順利,抱坡、博后村的休閑廣場、文化室和籃球場建設工作已完成,新增新農村公路建設里程4.6公里。

旅遊


吉陽區的主導產業為旅遊業、房地產業。既有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等“老字號”傳統旅遊品牌,也有千古情、熱帶森林公園、玫瑰谷、沃爾沃帆船港等新興旅遊產品。迎賓路吉陽段、榆亞路紅沙段、鹿回頭半島、落筆片區集中了我市大量中高端房地產項目。

亞龍灣

亞龍灣
亞龍灣
亞龍灣位於吉陽區境內,三亞市中心東南28公里處,是海南最南端的一個半月形海灣,全長約7.5公里,是海南名景之一。亞龍灣原名牙龍灣,后改名為亞龍灣。亞龍灣沙灘綿延7公里且平緩寬闊,淺海區寬達50-60米。沙粒潔白細軟,海水澄澈晶瑩,而且蔚藍。能見度2-4米,適合潛水。海底世界資源豐富,有珊瑚礁、各種熱帶魚、名貴貝類等。年平均氣溫25.5°C,海水溫度22-25.1°C,終年可游泳,被譽為“天下第一灣”。

大小東海

大東海
大東海
大東海位於三亞市吉陽區榆林港和鹿回頭之間。三亞大東海旅遊景區被評為4A級景區,成為三亞首家零收費開放式景區。大東海是三亞的一處標誌,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四十佳景”之一。
小東海灣海域是經國務院批准的三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海域的水質為一類,各種海洋生物有600多種。區內設有水肺潛水、海底漫步、夜潛、觀光船、半潛艇、拖曳傘、深海垂釣、水下攝像及沙灘休閑等各類海洋娛樂活動。

鹿回頭公園

鹿回頭
鹿回頭
鹿回頭公園位於三亞市吉陽區東南鹿回頭半島上,三面環海,一面毗鄰三亞市區,以“情愛文化”為主題定位,素有“南海情山”的美譽。這裡是登高望海和觀看日出日落的制高點,在山頂可以俯瞰市區和小東海的全貌。晚上站在三亞灣以鹿回頭的燈光為背景照相不錯。每年的中秋之夜,都要在天涯海角風景區和鹿回頭公園兩個活動場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及遊園活動、“鹿山賞月大會”。鹿回頭公園是定位為情愛文化和生態展示並重的主題公園。
內部主景點“鹿回頭”雕塑是根據海南黎族美麗的愛情傳說而建造,高15米,是海南全島最高雕塑,並成為三亞市的城雕,三亞因此被稱為“鹿城”。

落筆洞

落筆洞
落筆洞
落筆洞是位於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東北方向約7公里處的奇特的小山峰——印嶺,距三亞市區14公里。洞內有一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洞壁刻的“落筆洞”三字,是元朝雲從龍所書,至今有900餘年。
落筆洞遺址是迄今為止海南島發現最早的人類聚居場所,它的發現將海南省先民的居住歷史延長至一萬年左右,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研究海南新石器文化來源的重要歷史遺址,並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落筆洞”之說。2001年,該遺址被定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A級景區
序號名稱等級地址營業時間
1三亞大東海旅遊區4A海南省三亞市榆亞大道大東海旅遊區9時00分-21時30分
2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4A海南省三亞市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7時30分-17時30分
3鹿回頭風景區4A海南省三亞市鹿嶺路鹿回頭風景區7時30分-22時30分
4三亞鳳凰嶺海誓山盟景區3A海南省三亞市龍嶺路臨村社區三亞鳳凰嶺海誓山盟景區8時00分-20時00分
5亞龍灣國際玫瑰谷3A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亞龍灣博后北路9號8時00分-18時00分
6亞龍灣海底世界3A海南省三亞市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8時00分-17時30分
● 鄉村旅遊點
序號名稱等級地址評定時間
1三亞中寥村鄉村旅遊點(中寥村)五椰吉陽鎮2017年
2三亞永茂生態園(南丁村)四椰吉陽鎮2017年

城市榮譽


榮譽名稱評選單位獲評時間
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9月
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小康雜誌社2020年1月
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