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盛唐李白創作五言律詩

《徠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詩人登岳陽樓極目遠眺天岳山之南所見到的景象,表現了一時樂以忘憂的閑適曠達的襟懷。全詩沒有正面描寫樓高,而是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從俯視、遙望、縱觀、感覺等不同角度形容樓之高,不露斧鑿痕迹,自然渾成,巧奪天工,風格飄逸瀟灑。

作品原文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⑴
樓觀岳陽盡⑵ ,川迥洞庭開⑶ 。
雁引愁心去⑷ ,山銜好月來⑸ 。
雲間連下榻⑹ ,天上接行杯⑺。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⑻ 。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名字不詳。岳陽樓:坐落在岳州郡治西南,今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樓。西臨洞庭,左顧君山,為湖南名勝。
⑵岳陽: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陽市。
⑶迥:遠。一作“向”。洞庭開:指洞庭湖水寬闊無邊。
⑷“雁引”句:一作“雁別秋江去”。
⑸“山銜”句:指月亮從山後升起,如被山銜出。
⑹連下徠榻:為賓客設榻留住,用漢代陳蕃禮徐穉、周璆事。連:一作“逢”。
⑺行杯:謂傳杯而飲。
⑻回:回蕩,擺動。

白話譯文

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江水遼遠通向開闊的洞庭。
看見大雁南飛引走我憂愁之心,遠處的山峰又銜來一輪好月。
在高入雲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如同在天上傳杯飲酒。
醉酒之後興起了涼風,吹得衣袖隨風舞動我們隨之而回。

創作背景


此詩當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遊洞庭時登岳陽樓而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登岳陽樓游賞玩樂的情景。李白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前兩句寫登高臨遠所見到的遼闊景象。“盡”字,形容登上岳陽樓,俯瞰下界,岳陽一帶的自然景色一覽無餘。“川迥洞庭開”一句緊承“盡”字而下,具體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無垠、橫無涯際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種汪洋浩瀚、澎湃動蕩的氣勢,寫得很動人。此處一個“開”字,即是對那種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寫更為遼遠的長江。洞庭湖的北面與長江相連,人們在岳陽樓上,隔著那壯闊的湖水,迷茫中長江依稀可見。這兩句意境闊大,詩人煉詞造句給人一種雄渾豪放的感受。
一二兩句是俯視下界所見,三四兩句便寫仰觀天宇所感。鴻雁南飛,月升東山,這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客觀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之下,能夠盪人心神,觸發人的情懷。正如劉勰所說:“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詩人處於浩渺無邊的洞庭之上,那種憂戚煩悶的心情頓時為之一暢,所以“愁心去”、“好月來”便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暢然一適的愉悅心情。句中的“引”“銜”二字,並不是客觀景物的實寫,而是寫詩人此時此景之下的主觀感受。這兩句是全詩詩眼的所在,寫得精彩傳神。
五六兩句極言岳陽樓高聳入雲。意在表明在“雲間”“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連”、“接”,二字,是誇張之筆,用於此處同樣是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兩句寫酣飲之樂,詩人醉后翩翩起舞,習習涼風吹拂著人的衣袖,似有仙舉之妙。如上四句敘寫詩人與友人飲酒放樂的情景,因為是在岳陽樓上,所以敘事中又表現了岳陽樓的高聳。這樣,全詩就完整地寫出了秋風明月下的浩蕩無邊的洞庭夜景,通過優美的意境描寫,表達了詩人流放獲釋以後的喜悅心情。
此詩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迹,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這首詩是一首五律。就其風格而論,意氣豪放,境界闊大,抒情寫景有一種長風浩蕩的筆力。李白一生的律詩並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較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詩。五七律之中,以五律為主。《唐詩品彙》說:“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氣象雄逸。”《李詩緯》也說:“若太白五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此詩代表了李白的五言律詩的風格。

名家點評

《唐詩品彙》:劉須溪云:甚為不俗。
《唐詩分類繩尺》:情中含情,飄飄欲舉。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起句大是警語。通首俊爽,五六寫高意,不刻時警。結亦有致。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