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伯苓的結果 展開

張伯苓

2005年周友朝執導電視劇

徠《張伯苓》是由中央電視台、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電影製片廠、天津電視台、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天津市雙聖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承製的電視劇,由周友朝執導,唐國強領銜主演,劉冠雄、趙亮、馬曉偉等主演。

該劇改編自南開大學的校史專家梁吉生所著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該劇講述了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建國初期,以張伯苓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和有識之士,將救國圖強的滿腔熱忱付諸育才樹人的實踐,開創中國新式教育先河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

該劇於2005年8月03日在央視8套播出。

劇情簡介


電視劇劇照
電視劇劇照
張伯苓有著傳奇的人生——他當過清朝海軍,參加過壯麗的甲午海戰。他當過私墅教師,他又是美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他在天津創辦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和南開女中,又在天府之國的重慶創辦新的南開中學;他是著名西南聯合大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又是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先驅;周恩來是他的學生,張學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與蔣介石、汪精衛多有過從。他從清末走來,直到新中國出生。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國近代歷史;他從平民中走來,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實踐,矗立起教育家的豐碑。
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就是從張伯苓放棄海軍生涯,立志傳播新式教育開始的。宏偉的歷史場景,把人們引向血與火交融的東海戰場。近代天津的特有生活情味,展現了張伯苓初為人師的教學、愛情和抱負。他苦苦情愫中國被蕞爾小國日本戰敗的原因。他與南開的另一位創辦人嚴修乘舟東去,到日本學習新教育的經驗。他們攜手在中國北方吹響了新教育的號角,成立了敬業中學堂,這就是著名南開學校的濫觴。而後又是艱難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
救亡圖存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運動的主題,也是教育家不可迴避的現實課堂。電視劇在充滿激情地展現南開教育的同時,也極具巧妙地引出另一條主線,即反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的愛國鬥爭。日本的軍人、外交官、文化人一一走近張伯苓的生活舞台。與此同時又交織出封建衛道文人螳臂擋車的掙扎的及反動軍政當局的種種表演,從而構成了北洋軍閥社會的眾生相和春風桃李的另一個天地。
歷史為敢立潮頭者歌。電視劇並不是圖解式的描寫張伯苓建立中學、大學的過程。是在教育和學校的平台上,展現一位教育家的大情、大義、大智、大勇。當民間的捐款一時告罄,學校立即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外國教會用抹著蜜的大洋來誘使張伯苓將學校變成十字架的“樂土”時,張伯苓憤怒了!中國學校豈能用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民族教育家的骨氣。學生們不滿意於學校機械地照搬外國教育而拾人牙慧,他們的文章在南開園掀起一場教育是否要本土化的激烈爭論,一些教授甚至以罷教維護他們躉來的美國教育。
日本時時不忘佔領中國,把抗日救亡的南開視為眼中釘。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顧國際公法,首先把炮火對準南開大學,對準傳承文化的普通教師和學生。炸彈無情地降落在了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大學被夷為了平地,張伯苓的教育事業被日寇野蠻地摧殘。驚人動魄的劇情震撼人心。張伯苓在南京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資,而南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加奮動”,這位62歲的老人的話是昭告世人的民族宣言!
徠電視劇的後幾集主要反映了張伯苓在重慶的生活,展現了一個教育家晚年人生價值觀念的轉變。由教育家、社會名人成了躋身政治的公眾人物。他住在重慶南開中學里,以國民參政會主要領導人的身份參與了政治活動。他的學生周恩來作為中共南方局負責人長期駐足重慶。他的另一些學生如吳國楨也是國民黨的上層人物。學校教育、國共兩黨、政治活動、師生情誼,如網路交錯,使劇情跌宕起伏。張伯苓有了更多接觸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機會,漸漸地了解著共產黨及其抗日的正確。國民黨的腐敗也在教育著這位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
伴隨著張伯苓的生活,有周恩來與吳國楨的激烈政治爭論,有國民黨特務機關對重慶南開中學的無端詆毀,有他的同事在國民黨黨派之爭下受的不白之冤。抗戰勝利后,毛澤東來到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張伯苓在會見毛澤東時表達了對和平建國的願望,此後他開始為南開大學複員回天津、南開中學復校而努力。他想繼續保持南開的私立,他想繼續把住他一手創辦的南開大學的校長。但他哪裡知道,他已經成為蔣介石政治棋盤上的一粒棋子。蔣介石要用張伯苓社會賢達的名聲為其反共反人民的行經遮羞。張伯苓有過短時間的迷茫。但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勢,國民黨無官不貪、無吏不污的腐敗,逐漸使他們有了清醒的認識。他的學生周恩來以“飛飛”為筆名,從北京經香港給老校長發出密信:“飛飛不讓老校長動!”從此張伯苓向著光明、向著真理大踏步走去。
歷史的擋道者,該劇中的梅津、多田,都沒有好的下場。蔣介石無奈地跑到了台灣。重慶解放了,張伯苓把私立南開捐給了國家。他以其無私奉獻的教育家人生,為萬千桃李樹立了典範,為“科教興國”偉業作了鋪路先鋒。
分集劇情內容來源

演員表


角色演員
張伯苓唐國強
張伯苓
張伯苓
嚴修劉冠雄
張伯苓
張伯苓
武思平趙亮
張伯苓
張伯苓
張彭春馬曉偉
張伯苓
張伯苓
車行遠雷鎮語
張伯苓
張伯苓
沈硯琴傅晶
張伯苓
張伯苓
千島櫻子(日)武藤美幸
張伯苓
張伯苓
王淑貞張艷秋
陸雨軒張衛
石玉堅馬路
向懷恩張世東
吳國楨孫晨曦
羅伯特(美)高山
盧旭章石燕京
韓予喬張岩
小五子徐廣明
沈華庭路希
梅津次郎(日)矢野浩二
多田井劉景范
楊鎮邦王世文
汪福全孫猛
丁宿堂甘雨
青年周恩來魏雨澄
周恩來郭偉華
毛澤東王霙
蔣介石蓋美
張學良何雷
曹禺肖旭馳
梁啟超孔祥玉
鄧穎超林小又
柳亞子張金良
蔣經國侯傑
陳布雷梁松
青年張伯苓萬賓
青年武思平孫飛
青年張彭春韓明
青年陸雨軒郎濤
青年石玉堅張森
青年梅貽琦陳晨
張祝春王皓
張錫祥馮斌
鄭妤劉佳
鄺遠山況石
巧巧王瀟
張雲藻周繼偉
張母常汝言
沈家執事孟春江
約翰(美)柯志凌
沈姨太李梅
少年沈硯琴馮琰琰
王視學席德敏
姜視學王軍
梅貽琦林津鋒
陶行知陸國琦
范文瀾楊軍
李叔同張長春
李純況玉明
土肥原王志飛
老舍李健民
胡適李明
蔡元培李保安
蔣夢麟黃福梁
傅作義劉曙光

職員表


出品人黃潤平、萬克、韓宏飛、鍾海、趙鴻友、朱彤
製作人洪寶生、黃潤平
監製陳淑蘭、倪祖銘、井永錄、唐海波、王國輝
導演周友朝
副導演(助理)張昕、孫猛、續愛民
編劇周振天、馮柏銘、梁吉生、胡光明
攝影趙擂
配樂關峽
剪輯王學偉
道具楊鐵城
美術設計李新傑
造型設計賀亞琳
服裝設計安立新
燈光吳長雁
錄音胡建
場記任江
布景師邢繼彬
演職員表內容來源

角色介紹


  • 張伯苓

    張伯苓

    演員唐國強

    配音-

    他當過私塾教師,他又是美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他是著名西南聯合大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又是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先驅;周恩來是他的學生,張學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與蔣介石、汪精衛多有過從。他從平民走來,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實踐,矗立起教育家的豐碑。

  • 嚴修

    嚴修

    演員劉冠雄

    配音-

    嚴修出身鹽業世家,家境殷實,嚴修舊學深湛,進士出身,是天津有名的嚴翰林。張伯苓與之在年齡上幾乎是兩代人,張伯苓比嚴修小16歲,而與其長子年齡相若。嚴、張能夠合作,與嚴修經世致用的志向是分不開的。

  • 張彭春

    張彭春

    演員馬曉偉

    配音-

    張彭春演員 馬曉偉張伯苓的胞弟,與兄長同稱津門雙傑,以外交見長。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及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教南開。在兄弟倆的推動下,南開的新劇活動在民國眾多學校中獨樹一幟,成績顯著。抗日戰爭爆發,張彭春奉命到英美等國宣傳抗日。

  • 武思平

    武思平

    演員趙亮

    配音-

    南開的建築和財政總管。一貫秉持著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謀求南開的正常運轉。他力行節約,避免浪費,將每分錢都花在該花的地方。即使一筆小小的經費支出,就算是張伯苓親自提出來的,他也習慣性地眼望天花板,慎重地思考一番。

音樂原聲


曲名作詞作曲演唱備註
《大家一起來》閻肅關峽袁晨野片尾曲
《弔祭》笑爾關峽李初建插曲
《地球歌》胡光明笑爾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插曲
《南開校歌》張伯苓--南開大學合唱團插曲

幕後製作


花絮

為了拍攝該劇,唐國強推掉了兩部重要的電視劇,查閱了大量關於張伯苓的歷史資料。
唐國強拒絕帶發套,專門剃光頭拍攝了清末的裝扮。
拍攝日本侵略者在“天津事變”中轟炸南開大學時,一場爆炸戲,用了多達幾百公斤包括TNT炸藥的爆炸物。為了突出爆炸后的真實效果,劇組費盡周折找到了一幢未完工的大樓,燒光了5大車傢具、6噸報紙雜誌。
中戲以及天津師大演藝班的學員參與拍攝1904年南開中學迎來第一批學子的鏡頭。
由於劇中涉及張伯苓和一些外國人物的戲,語言障礙使唐國強NG數次甚至十餘次成了家常便飯。
創作背景
該劇文獻資料收集、實地探勘和人物專訪等艱苦的案頭工作歷時五年,劇本經過八次較大的調整,積累了100多萬字的資料,並聘請多位專家學者,並得到相關領導、專家及家屬的認可。該劇採用高清設備(SONY900型),畫面接近電影效果,畫面構圖、用光、場景、服裝、道具、造型等都極為考究。為了視覺效果,全劇共改造和搭建了近200個場景。

音樂創作

閻肅、趙季平在著手創作之前就已讀了該劇的劇本。閻肅先後共寫了5首歌詞,並廣泛徵求各方意見,而趙季平為了譜好曲子,推掉了其他一切事務,還希望能擔任電視劇的音樂製作。

製作單位

聯合攝製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
天津電影製片廠
天津電視台
天津雙聖投資諮詢有限公司

播出信息


播出日期播出平台
2005年8月03日央視8套

作品評價


該劇集中展現了張伯苓作為教育家的思想、理念與膽識。張伯苓勇於探索新教育方式,善於吸納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珍視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創新民辦教育的種種努力,走向世界的實踐精神等等,都在劇中大量生動、鮮活的細節中得到展現,讓觀眾看到了一位國士、人師的人格魅力,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光明日報》評)
救國”理想的人們是如何在自己可能的限度內與其他社會力量合力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該劇劇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中國的事情要靠那些執著堅韌、拚命苦幹的人們一點一滴地積累去實現。這也就是“越難越開”的南開精神樸素而紀實的藝術演示(新浪教育評) 。
該劇以宏大的篇幅和細膩的筆法,刻畫了這位中國近代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形象。(北京晚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