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為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在蘇德戰爭中,烏克蘭第1方面軍為解放烏克蘭西部各州和波蘭東南部而實施的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斯大林突擊的第六次打擊。
蘇軍在白俄羅斯的勝利行動(參見白俄羅斯戰役),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科涅夫)在7月月中前轉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軍開始進攻前,“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為哈珀上將)共有34個步兵師、5個坦克師、1個摩托化師,另2個步兵旅,總計60多萬人(連同後勤部隊共9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63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第4航空隊的飛機700架。德軍建立了由3道地區組成的完備防禦。
按照大本營的計劃,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任務是粉碎德軍並解放烏克蘭西部各州。戰役企圖規定同時實施兩個猛烈突擊:在右翼,以近衛第3集團軍、第13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司令為米哈伊爾·葉菲莫維奇·卡圖科夫坦克兵上將)和巴拉諾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坦克第25軍、近衛騎兵第1軍)由盧茨克地域的俄羅斯拉瓦方向實施突擊;在中央,以3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第60、第38集團軍和近衛第5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司令為帕維爾·謝苗諾維奇·雷巴爾科坦克兵上將,坦克第4集團軍-司令為德米特里·丹尼洛維奇·列柳申科上將)和索科洛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坦克第31軍和近衛騎兵第6軍)由捷爾諾波爾地域向利沃夫總方向實施突擊。為了保障戰役的實施,近衛第1集團軍(司令為格列奇科上將)和第18集團軍應在方面軍左翼向斯坦尼斯拉夫、德羅戈貝奇進攻。航空兵支援由2個航空兵集群負責實施:空軍第8集團軍司令員指揮的北集群(4個航空兵軍)在俄羅斯拉瓦方向,空軍第2集團軍司令員指揮的中央集群(5個航空兵軍)在利沃夫方向。為支援該方面軍作戰,使用了遠程航空兵。方面軍共有80個師、1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獨立坦克旅和機械化旅(總計12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39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輛,飛機3000餘架)。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7月13—27日):突破德軍俄羅斯拉瓦方向和利沃夫方向的防禦,合圍並殲滅布羅德西南德軍集團,強渡桑河,解放俄羅斯拉瓦、佩列梅什利、利沃夫、斯坦尼斯拉夫等市。第二階段(7月28日—8月29日):方面軍主力由利沃夫—佩列梅什利方向轉移到桑多梅日方向,強渡維斯瓦河,在桑多梅日地域建立大的戰役登陸場。7月12日夜間,各偵察支隊開始行動,發現德軍向俄羅斯拉瓦方向撤退,戰役開始。7月13日晨,近衛第3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先遣營轉入進攻。它們在各師第一梯樅部分兵力支援下突破了德軍主要防禦地帶,向縱探推進8—15公里。7月14日,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主力進入交戰。第一梯隊兵團迅猛發展進攻,於7月15日日終前完全克服了防禦的戰術地幅,向縱深推進25—30公里。7月16—17日,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在俄羅斯拉瓦方向進入突破口。7月17日,蘇軍進入波蘭領土。航空兵對進攻軍隊提供了很大幫助,僅從7月16—18日,就出動約4500架次,對軍隊實施航空兵支援和掩護。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在發展進攻中於7月18日進抵西布格河多布羅欽地域,主力強渡該河。此前,巴拉諾夫將軍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攻佔了傑列夫利亞內地域,切斷了德軍布羅德集團西退之路。
烏克蘭
戰役第一階段的結果,是方面軍於7月27日日終前進抵亞努夫以西、索科武夫、佩列梅什利、多布羅米爾一線,在主要方向向縱深前進200—220公里。7月28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要求方面軍司令員在右翼集中力量,並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協同,向西方向發展迅猛進攻,阻止德軍在維斯瓦河佔領防禦,從行進間強渡該河,在桑多梅日地域奪取登陸場。方面軍左翼則應攻佔德羅戈貝奇地域,同時佔領喀爾巴阡山各山口。7月29日,方面軍變更部署后即著手完成所賦予的任務。同日日終前,各坦克集團軍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先遣部隊在約90公里正面前出至維斯瓦河,並開始強渡該河。7月30日日終前奪取了數個登陸場,其中巴拉努夫地域登陸場的正面擴大到12公里,縱深擴大到8公里。爾後數日,為繼續擴大該登陸場,在此展開了頑強戰鬥。7月底至8月初,德軍將17個師,6個強擊火炮旅及其他部隊調到了桑多梅日地域,但未能阻住蘇軍的進攻。近衛第5集團軍在此方向進入交戰。8月底,方面軍在擊退德軍所有反突擊后,在維斯瓦河西岸建立了一個正面75公里、縱深約55公里的登陸場。進抵喀爾巴阡山的方面軍左翼(近衛第1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於8月8日編入烏克蘭第4方面軍。
科涅夫
朱可夫和科涅夫是蘇聯軍隊在二戰中的傑出的將帥,他們兩個堪稱蘇聯將帥中的“雙璧”。兩個人都以指揮大兵團諸兵種合成作戰見長,他們在戰爭後期指揮的方面軍是蘇聯軍隊中的主要軍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重要方向上遂行重要複雜的軍事行動。他們的方面軍包含的兵力竟有非重要方向上的方面軍的幾倍之多。這也體現了蘇聯統帥部對他們統帥能力的肯定。尤其在戰爭最後的決定性戰役柏林戰役中,他們兩個指揮的方面軍協同作戰,一起消滅了德國在柏林地域的重兵集團,解放了柏林。在這次戰役中,兩人密切配合,為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蘇聯著名元帥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生於1897年12月28日,逝世於1973年5月21日。他於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應徵入伍,1918年參加蘇軍並加入蘇聯共產黨。歷任縣執行委員會委員和軍事委員、裝甲列車政委、步兵旅政委、師政委、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師長、軍政委、軍長、集團軍司令員。1940~1941年任后貝加爾軍區司令員、北高加索軍區司令員。
偉大衛國戰爭初期,他擔任西方面軍第19集團軍司令員,後任西方面軍司令員、加里寧方面軍司令員、西北方面軍司令員,草原方面軍司令員、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員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任駐奧地利蘇軍中部軍隊集群總司令和駐奧地利最高政委、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蘇聯軍事部副部長兼蘇軍總監察長、喀爾巴阡軍區司令員、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華沙條約國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等職。
科涅夫在討論戰役情況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但在戰役初期的利沃夫方向上的進攻卻遭受了挫敗。1944年7月14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第60和第38集團軍的主力轉入了進攻,但進攻很不順利,經過一天的激戰,這個突擊集群只前進了3到8公里,根本沒能突破德軍的防禦。而更糟糕的是,在7月14日日終前和7月15日早上起,德軍投入戰術和戰役預備隊進行了反突擊。尤其從7月15日早上起,德軍在利沃夫方向上投入了以第1坦克師和第8坦克師組成的突擊集團,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第60和第38集團軍的突破地段進行了密集的反突擊。在某些地段上,德軍把蘇聯第38集團軍的部隊打退了2至4公里,這就給蘇聯部隊造成了極為危險的局面。科涅夫的這個突擊方向面臨著失敗的危險。在這裡,科涅夫遭受了慘痛的挫敗。這個挫敗引起了朱可夫嚴厲的指責和批評。
二戰蘇軍
朱可夫指出了以科涅夫為首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首長在戰役準備上錯誤,即偵察不力,判斷失誤,火力準備缺陷和步坦協同的缺陷。他認為這些造成了這次挫敗。
科涅夫首先闡釋了和朱可夫的使用坦克相同的觀點,並用自己把坦克集團軍投入突破口突破德軍防禦的行動,證實自己對使用坦克支援步兵的正確認識,而對朱可夫的認為他的方面軍指揮部門犯下了錯誤的指責,他則正面進行回答,雖然底氣不足,理由牽強,顯得很蒼白。科涅夫說:“我不同意這樣一種意見,即敵人在第38集團軍突破地段實施的反突擊,是方面軍首長、該集團軍首長失算的結果,或是戰役計劃中的一個錯誤。德國法西斯統帥部採取了機動預備隊的通常作法,對方面軍進攻部隊實施反突擊。它企圖破壞方面軍的最初突破。在這方面它沒有新招。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敵方總是想方設法採取對策,破壞進攻一方的計劃。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戰爭的邏輯就是如此。”
雖然科涅夫對自己做出了辯解,可他的挫敗是難以迴避的。英國的蘇德戰史也紀錄了他的這場挫敗。在英國書籍中說道,“蘇軍在向利沃夫的進攻初期,由於遭受德國第1和第8坦克師的反突擊,而進展緩慢。”科涅夫為了挽回這場挫敗,採取了用空軍密集突擊的辦法。他命令將他指揮下的空軍第2集團軍投入戰鬥,對德軍坦克集團進行密集突擊。僅在7月15日下午蘇聯空軍第2集團軍就出動轟炸機和強擊機2000多架次,使德軍遭受重大損失,這才擊退了德軍的反突擊,挽救了危機。
蘇軍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