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誼

五代時期官員

張誼,字希賈,宋州襄邑縣(今商丘市睢縣)人,生逢唐末五代亂世,自幼父母雙亡,刻志勵學。後唐長興年間(930-933年)中進士。後晉時,累官中書舍人,因張才識淵博,端明殿學士和凝把他推薦給宰相桑維翰,拜左拾遺。後漢初年,任中書舍人。因醉酒時言語不當,張誼被貶為均州司戶,改任房州司馬,一年後去世。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睢縣張家的崛起,始於張誼。張誼一心向學,不從事生產事業。少年時父母雙亡,被叔父派到田間監督長工們幹活,他卻在樹蔭下看書。叔父看到后很不高興,辱罵了他。
他對自己的哥哥說:“我如果不外出求學,我將來的志向就無法實現。”之後,他就偷偷地跑到了洛陽龍門書院,與張沆、張鸞等人結為朋友,很快名聞東都洛陽。
後唐長興年間(930年~933年),和凝掌管後晉的貢舉。張誼考中進士,成了和凝的門生,任耀州團練推官
後晉天福初年,張誼重新被調回朝廷任職。恰逢和凝由內署升為端明殿學士,署門不接納賓客。張誼聽說這件事後,立即給和凝寫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最恰當的職務,應親自過問;各地的利害,應當徵詢意見親自訪問。如果你不接納賓客,就好像耳聾目瞎一樣,什麼也看不到聽不著,也沒有辦法盡到自己的職責。你不接納賓客,雖然是為自身的安全考慮,但長此以往又能得到什麼呢?”和凝對張誼的直言不諱感到十分驚奇,將張誼推薦給宰相桑維翰:“我有位門生張誼,性情耿直,在詩詞方面頗有才能,可以擔任諫職。”
不久,張誼被破格授予左拾遺之職。張誼認為後晉新近建立,在登基典禮未完,就多次上章請求恢復大唐制度。他說契丹有援立晉室之功,晉室應當厚道信實謹慎防備,不能自行放逸,以開啟禍端。此後,他先後任過右補闕、集賢殿修撰、禮部員外郎、侍御史、知制誥、禮部郎中等職務。
後漢初年,他任中書舍人。此時,蘇逢吉、王章之流攀附后漢高祖,並立刻得到重用,官紳們大多依附他們,張誼不屈服於他們,因而遭到他們的嫉妒。
後漢高祖派遣張誼為吳越宣諭使,與兵部郎中馬承翰一同前往。吳越國人每次迎接朝廷使者時,一定排列步兵騎兵來自相誇耀,張誼與馬承翰暗地嘲笑這種做法。張誼在喝酒時乘著酒興,說了一些輕薄之詞,吳越王感到十分羞恥,於是上奏說張誼擅自鞭打防禦官。一次晚會宴集時,張誼與馬承翰喝酒喝多了,竟然鬥起嘴來,互不相讓,污言穢語不斷。張誼被後漢朝廷貶為均州司戶,改任房州司馬,一年後去世。

家庭成員


●兒子:張去華
●孫子:張師古(國子博士)、張師錫(殿中丞)、張師顏(國子博士)、張師德(狀元)
●重孫:張景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