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友

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小說

《酒友》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酒友是指通過車生和狐狸的夜中奇遇,塑造了狐狸知恩圖報的形象,車生一開始無妻無兒孤身一人,幽寂中偶遇狐仙,很有神秘感,他通過狐狸的幫助發家致富以後就有了美滿的家庭。

狐仙的出場退場顯得行蹤不定---本來應該行蹤不定的狐仙卻是在生卒后才肯離開,可見二者感情之深厚。車生的死對應狐仙的退場,顯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狐仙卻是長生不死的,又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浪漫和神秘的氣息,在現實中找到一點想像的快慰。寫狐狸報恩,主要是為了滿足儒家文化背景下的集體潛意識。作者需要自我安慰,邊緣讀者群和草根異士們長年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失落心靈也需要撫慰。其實我覺得文章雖然表現了車生和狐狸之誼,但兩者心理地位並不相等,車生雖殊異常人,畢竟是人,狐狸於他有地位落差,不然也不會因幾缸子酒報之以綿綿無盡的財富,個中自然的人文情懷需要潛心雕琢。

內容簡介


車生者,家不中貲,而耽飲,夜非浮三白不能寢也,以故床 頭樽常不空。一夜睡醒,轉側間,似有人共卧者,意是覆裳墮耳。摸之,則茸茸有物,似貓而巨;燭之,狐也,酣醉而犬卧。視其瓶,則空矣。因 笑曰:“此我酒友也。”不忍驚,覆衣加臂,與之共寢。留燭以觀其變,半 夜,狐欠伸。生笑曰:“美哉睡乎!”啟覆視之,儒冠之俊人也。起拜榻 前,謝不殺之恩。生曰:“我癖於麴櫱,而人以為痴;卿,我鮑叔也。如不見疑,當為糟丘之良友。”曳登塌,復寢。且言:“卿可常臨,無相 猜。”狐諾之。生既醒,則狐已去。乃治旨酒一盛,專伺狐。
抵夕,果至,促膝歡飲。狐量豪,善諧,於是恨相得晚。狐曰:“屢 叨良醞,何以報德?”生曰:“斗酒之歡,何置齒頰!”狐曰:“雖 然,君貧士,杖頭錢大不易。當為君少謀酒資。”明夕,來告曰:“去此東 南七里,道側有遺金,可早取之。”詰旦而往,果得二金,乃市佳肴,以佐 夜飲,狐又告曰:“院後有窖藏,宜發之。”如其言,果得錢百餘千。喜曰:“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狐曰:“不然。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 更謀之。”異日,謂生曰:“市上養價廉,此奇貨可居。”從之,收蕎四十餘石。人咸非笑之。未幾,大旱,禾豆盡枯,惟蕎可種;售種,息 十倍。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畝。但問狐,多種麥則麥收,多種黍則黍 收,一切種植之早晚,皆取決於狐。日稔密,呼生妻以嫂,視子猶子焉。後生卒,狐遂不復來。
作品註釋
家不中資:語出《史記·遊俠列傳》。此謂家產並不豐厚。
浮三白:飲三杯酒。《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 不仁為觴政,曰:飲(而)不酹者,浮以大白。”浮白,原指罰酒,后滿飲 一大杯酒,也稱浮一大白。浮,舊時行酒令罰酒之稱,引申為滿飲。白,酒 杯的一種,供罰酒用。
樽:本字作“尊”,酒杯。
犬卧:像犬一樣俯身盤曲睡卧。犬,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大”。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此謂戴著儒生帽子。
癖於麴櫱(niè 聶):意即嗜酒成癖。癖,嗜好成疾。麴櫱,酒母。《尚書·說命》:“若作酒醴,爾惟麴櫱。”后因指酒。
我鮑叔也:意謂是我的知已。鮑叔,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是好朋友。不論管仲處境如何,他對其都十分信賴。二人經商,管仲多取,他知其家貧,恬不為怪。齊國發生內亂,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君位,他與管仲處於敵對 地位;結果鮑叔支持的小白(即齊桓公)取得勝利。這時,鮑叔又把管仲推 薦給齊桓公,自己甘居其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及管仲。因此,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見《史記·管晏列傳》。
糟丘:酒糟堆 成的小丘。《新序·節土》:“桀為酒池,足以運舟;糟丘足以望七里。”此指酒。
旨酒一盛(chéng 成):美酒一杯。盛,杯盂之類的盛器;一盛,猶 一杯。語出《左傳·哀公十三年》。
叨(tāo 濤):叨擾,辱承。表示承受的謙辭。
何置齒頰: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無“齒”字。
杖頭錢:買酒錢。《世說新說·任誕》:“阮宣子(修)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
莫漫愁沽:不要徒然為酒錢犯愁。賀知章《題袁氏別業》:“莫漫 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養(qiáo 橋):蕎麥,子粒可供食用。
奇貨可居:此處意為囤積稀有貨物,待價高時賣出以車取暴利。語 出《史記·呂不韋列傳》。
息十倍:此從二十四卷抄本,“息”原作“忽”。
稔(rěn 荏)密:熟悉親密。稔,熟悉。
作品譯文
有個車生,家產還算不上中等人家。可是整天飲酒,晚上如不飲上三大杯便不能睡覺。因此,床頭的酒瓮經常不空。
一天夜裡,車生睡醒,一轉身,覺得好像有個人同他睡在一塊。起初他以為是蓋在身上的衣服掉了,用手一摸,毛茸茸的一件東西,像貓但比貓大。用燈一照,原來是只狐狸,像犬一樣卧著,醉得呼呼大睡。他一看自己的酒瓶,全空了,就笑著說:“這是我的酒友啊!”不忍心驚醒它,給它蓋上衣服,用胳膊摟著它一塊睡下,又留著燭光看它的變化。半夜裡,狐狸欠身伸腰,睡醒了。車生笑著說:“睡得真美啊!”打開蓋著的衣服一看,是一位俊俏書生。書生起身在床前跪拜,叩謝車生的不殺之恩。車生說:“我嗜酒成癖,但人們都認為我痴。你才是我的知己,如果你不疑心,我們就結為酒友。”說著又拉他上床睡下,說:“你可以常來,我們不要互相猜疑。”狐狸答應了。車生早晨醒了以後狐狸已經走了,他就準備了一些美酒,專門等候著狐狸來。
到了晚上,狐狸果然來了,二人促膝暢飲。狐狸酒量很大,說話詼諧,兩人相見恨晚。狐狸說:“幾次來飲你的美酒,怎麼報答你呢?”車生說:“斗酒之歡,何必掛在嘴上?”狐狸說:“雖然這樣,你並不富裕,弄點酒錢很不容易。我應當為你籌劃點酒資。”第二天晚上,狐狸來告訴車生說:“從這裡往東南七里路,路邊有遺失的金錢,你可早點去撿來。”第二天早上車生去了,果然拾到二兩銀子。於是就買了佳肴,以備夜裡飲酒用。狐狸又告拆車生說:“院后的地窖里藏著銀子,你應當挖出來!”車生按它說的做了,果然挖出成百上千的銀錢。車生高興地說:“我口袋裡有錢了,不用再為買酒犯愁了。”狐狸說:“不對。車輒中的那點水怎夠長時間捧用呢?我要再為你想個法子。”又過了一天,告訴車生說:“集市上的蕎麥價錢很便宜,這是奇貨,你可以屯積。”車生聽從了狐狸的話,收買了四十多石蕎麥,人們都笑話他。沒過多長時間,天大旱,地里的穀子、豆子都枯死了,只有蕎麥還可以種。車生賣蕎麥種,賺了比原來多十倍的錢,從此就個很富裕了。他又買了二百畝肥沃的良田,只要問狐狸,說多種麥子,麥子就豐收;多種高梁,高梁就豐收。種植的早與晚,都讓狐狸決定。車生同狐狸的關係越來越好,狐狸稱呼車生的妻子為嫂,把車生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兒子。後來車生死了,狐狸就不再來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