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是一金融名詞,是在你買東西時你非得用貨幣來從賣東西的人那交換你所需要的東西。在交換出現后,當一個欲交易者,遇到一個為大家所需求的物品時,他可以先把手中的物品換成此物品,以降低對其他需求物品的搜尋成本。這些為大家所需求的物品即是人們對其他需求物品的交易媒介。

正文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是一金融名詞,通俗的說就是在你買東西時你非得用貨幣來從賣東西的人那交換你所需要的東西,貨幣這個特點能使你走進商店時會非常自然地用它去換取你想要的東西,因為這個社會的規則就是:貨幣是公認的通用流通工具。

幾種解釋


英文對照
themediumofexchange;measureofexchange;mediumofexchange;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又稱“交易媒介”、“交易手段”。用於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媒介工具。貨幣可充當交換媒介。貨幣的這種職能被稱為“流通手段”。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交換媒介是指支付方式,或者是在貿易中用於貨物或服務交易的支付方式。記賬單位是指會計核算單位或者是計算價值的標準,以此表明價格。

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
(1)交換媒介,(2)價值標準,(3)財富儲藏。任何能履行前兩種職能的物品定義為貨幣。(任何有價值的資產都能執行第三種職能。)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為:商品——貨幣——商品。
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說明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的作用是一目了然的。我們相互間並非以物品和勞務進行支付,而用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拿物品和勞務與貨幣交換,然後再用貨幣換取我們需要的物品和勞務。這種迂迴的交換方式避免了物物交換的不利條件——所謂雙方需要的雙重巧合。這讀起來頗為繞口的句子,是指我們必須要發現一個需要我們提供的物品和勞務,同時又能供給我們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的人,物物交換才能實現。
在幾乎沒有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可供交換的物品少得可憐,貿易受到傳統習慣支配,主要用於典禮儀式,因而這樣一種人可能並不難發現。但在擁有無數商品的發達社會中,情況就不同了。一個鋼鐵商人想要香草冰淇淋,須耗費很大精力才能找到一個具有多餘的香草冰淇淋,同時又正需要鋼鐵的人。對比之下,貨幣經濟把交換分割為兩個步驟,這個商人首先找到需要鋼鐵的人,然後再尋找賣冰淇淋的人。找到這兩種人要比找到一種碰巧集這兩種特徵於一身的人要容易得多。物物交換的另一難題是許多商品有不可分割性。譬如,汽車製造商不大可能以汽車的三千分之一向農民交換一磅黃油
直接物物交換缺乏效能導致間接物物交換取代它的可能性,後者即某些人並不是用他們的物品直接交換他們所需的物品,而是交換他們認為具有他們所需物品的人所需要的那些商品。一件物品越是頻繁地用於間接物物交換,就會變得越加有用,從而人們就越加願意接受它。最後,它可能被用來主要從事交換而成為實質上的“貨幣”。
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
雖然“貨幣”交換比簡單的物物交換有利得多,但在現代社會中偶爾也確實發現人們進行物物交換。當貨幣制度紊亂,通貨膨脹劇烈,價格每天成倍增長時,物物交換會某種程度地再現。這時貨幣的價值儲藏職能如此之低劣,以致於收進貨幣與花費貨幣之間必須過逝的非常短暫的時間也嫌太長,價值無法保存。因而對於某些交易來說,物物交換是最好的貿易方式。
物物交換的一個更為一般的原因是,不允許價格向均衡調整。這可以是價格控制的情況,在控制的價格水平上,對商品的需求遠遠超過供給。這時價格偏低,賣主不願按控制價格出售商品,不過他們也許願意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盟軍佔領德國期間,就有這種情況:
“大家都知道必須用煤換水泥。”斯圖加特市的老人們說到,、他們從附近農村買進釀酒,運往法國佔領區換取香煙,然後把香煙運往魯爾煤礦換取煤,再把煤帶回到符登堡的水泥廠,最後得到重新建設所需要的水泥。
在法律規定最低限價,或者操縱市場的賣主能在供給超過需求時維持原價的情況下有時也會出現物物交換。例如,政府可以規定某一出口商品的最低價格,卻不能保證按此價格售出其全部產品。解決辦法之一,是用這種商品與另一陷入同樣困境的國家進行物物交換,而後兩國都不需要承認自己商品的價格低於市場標價。在通常情況下也在一定範圍內發生物物交換,譬如汽車交易。在一些稅率很高的國家如英國、瑞典,易貨安排作為逃稅的手段,也有明顯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物物交換貨幣
價值尺度流通手段
價值交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