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真善美的結果 展開
- 蔡幸娟演唱歌曲
- 1965年羅伯特·懷斯執導電影
- 漢語辭彙
- 1965年美國音樂劇
- 紅藍鉛筆專輯情聖中的歌曲
- 范瑋琪音樂專輯
真善美
1965年美國音樂劇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音樂之聲電影劇照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帘給每個孩子逢制了遊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鬱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斯叔叔(理查德·海丁飾),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的女朋友男爵夫人(埃琳諾·帕克飾)。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準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並為他們唱起了《雪絨花》。麥斯勸說上校讓自己家的孩子出參加音樂節,但上校拒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瑪麗亞也對上校怦然心動。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話中有話地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甚至私底下想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院去。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后,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和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他們就結婚了。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瑪麗亞和上校在度蜜月的時候,二戰爆發,不久,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此時麥斯偷偷地帶著孩子們參加了音樂節的選拔並通過。愛國的上校緊急趕回后,他不僅無視規定將納粹旗從家門扯下,還反抗德國對他的入職要求。上校欲帶著一家大小逃亡,卻在中途被密探管家發現,因而險些被扣,但他臨時改變心意和孩子們一起參加音樂節以尋找機會逃脫。最後,在麥斯以及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一起翻上阿爾卑斯山逃出生天。
花絮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朱莉·安德魯斯 | 瑪麗亞 | 簡介 女主角,修道院的志願修女,上校的二婚夫人 |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 馮·特拉普 | 簡介 男主角,海軍上校,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瑪利亞的丈夫 |
埃莉諾·帕克 | 男爵夫人 | 簡介 上校前女友,後來退出婚約 |
理查德·海丁 | 麥克斯·德特威勒 | 簡介 上校好友,深受孩子們的喜歡,絕對的政治中立派,后幫助上校逃走 |
佩吉·伍德 | 阿比斯院長 | 簡介 修道院院長,積極引導瑪麗亞找尋自我,而且幫助她和家人逃脫危機 |
安娜·李 | 瑪格麗塔 | 簡介 對瑪麗亞持寬容態度,修女,后幫助瑪麗亞和她的家人逃脫危機 |
Portia Nelson | 貝爾特 | 簡介 修女,對瑪利亞的不規矩很看不慣,但後來幫助她們一家逃脫危機 |
Ben Wright | 海利·茲勒 | 配音 尚華 |
丹尼爾·特魯希特 | 勞夫 | 簡介 德國傳令兵,平時做郵遞員的工作,和麗莎有感情,後來拋棄麗莎 |
諾瑪·威登 | Frau Schmidt | 簡介 上校的女管家,主要負責烹飪工作 |
Marni Nixon | 索菲亞 | 簡介 修女 |
Gil Stuart | 弗朗茲 | 簡介 上校的男管家,但和勞夫是一路人,暗中監視上校 |
埃瓦德·貝克 | Sister Bernice | 簡介 修女 |
Doris Lloyd | Baroness Eberfeld | |
查爾敏·卡爾 | 莉澤爾 | 簡介 上校長女,喜歡勞夫,后發現勞夫是傳令兵的身份后斬斷情絲 |
Nicholas Hammond | 弗雷德里克 | 簡介 上校長子 |
Heather Menzies | 路易莎 | 簡介 上校次女 |
杜安·蔡斯 | 科特 | 簡介 上校次子,有點嗜吃 |
安吉拉·卡特懷特 | 布里吉塔 | 簡介 上校第三個女兒 |
Debbie Turner | 瑪爾塔 | 簡介 上校四女兒,喜歡粉紅色 |
Kym Karath | 葛特爾 | 簡介 上校最小的女兒 |
Alan Callow | 納茲 | |
Sam Harris | Party Extra | |
Margery McKay | Mother Abbess |
製作人 | 羅伯特·懷斯、Saul Chaplin、Peter Levathes、理查德·D·扎努克 |
導演 | 羅伯特·懷斯 |
副導演(助理) | Ridgeway Callow、Richard Lang、Maurice Zuberano |
編劇 | 恩斯特·萊赫曼、Howard Lindsay、Russel Crouse、Maria von Trapp |
攝影 | Ted D. McCord |
剪輯 | William Reynolds |
選角導演 | Lee Wallace |
藝術指導 | Boris Leven |
服裝設計 | Dorothy Jeakins |
布景師 | Ruby R. Levitt、Walter M. Scott |
真善美[1965年美國音樂劇] | 瑪利亞 演員 朱麗·安德魯斯 配音 李梓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
真善美[1965年美國音樂劇] | 馮·特拉普 演員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配音 畢克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
真善美[1965年美國音樂劇] | 男爵夫人 演員 埃琳諾·帕克 配音 林彬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
真善美[1965年美國音樂劇] | 阿比斯院長 演員 佩吉·伍德 配音 張同凝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她決定讓瑪麗亞去馮・特拉普上校家做看護,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後來幫助瑪麗亞一家逃離生天。 |
序號 | 曲目 | 時長 | 備註 |
1. | 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 Maria | 2:44 | 序曲和音樂之聲/ 瑪利亞 |
2. | Overture And Preludium (Dixit Dominus) / 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 3:14 | 序曲(讚頌我主) / 管弦樂隊與修女合唱團 |
3. | 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 Nuns Chorus | 2:01 | 晨禱和哈利路亞/ 修女合唱團 |
4. | Maria / Nuns Chorus | 3:16 | 瑪利亞/ 修女合唱團 |
5. | I Have Confidence / Maria | 3:26 | 信心/ 瑪利亞 |
6. |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olf and Liesl | 3:18 | 即將十七歲/ 羅夫和麗莎 |
7. | My Favorite Things / Maria | 2:18 | 我最喜愛的東西/ 瑪利亞 |
8. | Do-Re-Mi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 5:33 | 哆來咪/ 瑪利亞和孩子們 |
9. | The Sound Of Music / The Children and the Captain | 2:10 | 音樂之聲/ 孩子們和上校 |
10. | The Lonely Goatherd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 3:10 | 孤獨的牧羊人/ 瑪利亞和孩子們 |
11. | So Long,Farewell / The children | 2:54 | 晚安,再見/ 孩子們 |
12. | Climb Every Mountain / Mother Abbess | 2:16 | 攀越群山/ 院長 |
13. | Something Good / Maria and the Captain | 3:16 | 有些好事/ 瑪利亞和上校 |
14. | Processional And Maria / Organ,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 2:27 | 婚禮進行曲和瑪利亞/ 管風琴,管弦樂隊和修女合唱團 |
15. | Edelweiss / The Captain, Maria ,the Children and Chorus | 1:50 | 雪絨花/ 上校、瑪利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
16. | Climb Evry Mountain(Reprise) / Chorus and Orchestra | 1:21 | 攀越群山(重奏)/ 合唱隊和管弦樂隊 |
17. | My Favorite Things/Salzburg Montage / Maria and Orchestra | 4:22 | 我最喜愛的東西/薩爾斯堡組合/ 瑪利亞和管弦樂隊 |
18. | Edelweiss / The Captain and Liesl | 2:17 | 雪絨花/上校和麗莎 |
19. | The Grand Waltz / Orchestra | 2:19 | 大華爾茲/ 管弦樂隊 |
20. | Laendler / Orchestra | 2:34 | 蘭德勒/ 管弦樂隊 |
21. | Processional Waltz / Orchestra | 1:19 | 婚禮進行曲 華爾茲/ 管弦樂隊 |
22. | Climb Every Mountain/ Mother Abbess | 2:37 | 攀越群山/ 院長 |
23. |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 | 2:01 | 即將十七歲(重奏) / 瑪利亞和麗莎 |
24. | Edelweiss( Reprise)/ The Captain,Maria,the Children and Chorus | 2:01 | 雪絨花(重奏)/ 上校、瑪利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
25. | The Chase / The Orchestra | 2:39 | 追捕/ 管弦樂隊 |
26. | Escape/ Climb Every Mountain(Reprise)/Finale/ Chorus | 2:08 | 逃亡/攀越群山(重奏)/終曲/ 合唱隊 |
參考來源: |
拍攝花絮
• 導演羅伯特·懷斯心中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最佳人選是尤·伯連納(Yul Brynner)。但尤·伯連納拒絕了這個邀請,而最終由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出演該角色。
• 由於電影拍攝的周期比較長,小演員們都在這個過程中長高了不少,為了在鏡頭中讓演員看起來高度不變,該片拍攝團隊使用了很多的小的拍攝技巧來掩飾這一切。
• 該片結束全家人爬到山上時上校肩膀上的格里特不是她本人。當時金·卡拉斯的體重增加了不少。片中出現的小孩是在克里斯托弗的要求下找來的侏儒替身,體重只有格里特的一半。
• 該片的第一個音樂片段“音樂之聲”是在歐洲拍攝的最後一場。當時是1964年的六月末七月初,儘管看起來陽光明媚,但天氣寒冷刺骨,朱麗·安德魯斯不得不在山間不斷地跳來跳去。
• 該片開場的航拍鏡頭中,儘管朱麗·安德魯斯把鞋跟都插進了地里,試圖穩住自己,但還是一次次地被直升機強大的氣流給吹得站都站不穩。在拍了大概十幾條之後,她試著給導演羅伯特·懷斯做出手勢讓直升機升上去一些,但是她得到的回應卻是導演豎起的大拇指,因為導演終於拍到了滿意的鏡頭。
• 該片片尾一家人徒步穿過阿爾卑斯來到瑞士,而現實中他們先坐火車到了義大利,又從義大利飛到倫敦,最後到達了美國。薩爾茲堡離奧德邊境非常的近,但離瑞士和義大利都非常遠,徒步走過去是不可能的。
• 瑪利亞和上校在露台里的場景中,安德魯斯一直笑場。因為每當她和上校接吻時,有一個裝置就會發出咂嘴的聲音。拍了超過20條之後,這個場景的結尾被修改成兩人的剪影,並且隱藏了安德魯斯的笑聲。
• 在影片拍攝到他們從船上掉進水裡的場景時,為了保持濕漉漉的樣子,演員們不得不反覆被水龍頭澆得滿身是水。
• 尼古拉斯·哈蒙德有一頭棕色的頭髮,所以在該片開拍之前和拍攝過程中他不得不痛苦的染髮好多次,把頭髮漂染成金黃色。
• 飾演馬特的黛比·特納在該片的拍攝過程中正在換牙,每當她掉一顆牙齒,化妝師就會用假牙給她換上。
• 起初拍攝馮特拉普上校和瑪利亞結婚的場景時,劇組忘記了叫扮演主教的演員就位,兩位主人公走到了聖壇上時,聖壇上卻空無一人,十分尷尬。而薩爾茲堡城真正的主教也在該片出演了一個小角色。
穿幫鏡頭
• 地理錯誤:薩爾茲保是在奧地利的德國邊境上,而不是瑞士。
• 連續性:瑪利亞第一次去見尊敬的嬤嬤,馬格麗塔修女告訴她可以進去把一隻手放在她的胳膊上。她牽引著瑪利亞走進門裡,在下一個鏡頭,從可敬的嬤嬤的事務所里,她仍然把她的手放在瑪利亞的胳膊上,並且隨後再走了一次。
• 聲畫不同步:在雷雨天氣里,瑪利亞向孩子們唱“我最喜歡的歌”時,上校走了進來制止了這場歡樂的場景。當她看著孩子們忙著站成列隊的時候,歌曲結束之時,她似乎是在說類似於“Wha-”的單詞,但是她的嘴巴沒有在動。
電影節 | 年份 | 獎項 | 獲獎情況 | 獲獎人 |
第23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1966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Peggy Wood |
最佳導演 | 提名 | 羅伯特·懷斯 | ||
最佳女演員(喜劇/音樂類) | 獲獎 | 朱莉·安德魯斯 | ||
最佳電影(喜劇/音樂類) | 獲獎 | 《音樂之聲》 | ||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 1966 | 最佳影片 | 獲獎 | 《音樂之聲》 |
最佳女演員 | 提名 | 朱莉·安德魯斯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Peggy Wood | ||
最佳導演 | 獲獎 | 羅伯特·懷斯 | ||
最佳攝影 | 提名 | Ted D. McCord | ||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提名 | Boris Leven Walter Scott Ruby R. Levitt | ||
最佳服裝設計 | 提名 | Dorothy Jeakins | ||
最佳剪輯 | 獲獎 | William Reynolds | ||
最佳音效 | 獲獎 | James Corcoran Fred Hynes | ||
最佳音樂/歌曲 | 獲獎 | Irwin Kostal | ||
第1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1966 | 最佳女演員 | 提名 | 朱莉·安德魯斯 |
第10屆義大利大衛獎 | 1966 | 最佳外國女演員 | 獲獎 | 朱麗·安德魯斯 |
參考來源: |
《音樂之聲》改編自百老匯同名音樂劇,根據瑪利亞·馮·特拉普的著作《馮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 (《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by Maria von Trapp》)改編而成。該片的拍攝地點也在原著中提到的薩爾茲堡、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等地。
該片製片方最初想找執導過《賓虛》的好萊塢導演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來執導,當時他已經現場勘景並把原劇本做了一些改動。他心目中的《音樂之聲》完全是另一個樣子,威廉·惠勒甚至想要拍攝一些戰爭場面來渲染氣氛。而同名音樂劇在百老匯上演的兩年之前,派拉蒙向馮·恰皮·辛格買下了故事的版權,並打算讓奧黛麗·赫本出演瑪利亞。而奧黛麗·赫本表示拒絕出演,派拉蒙方面隨即拋棄該電影計劃。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 地區 | 製作公司 | 地區 |
Robert Wise Productions | 美國 |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 美國 |
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 | 地區 | 發行公司 | 地區 |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 美國 |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 巴西 |
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 | 美國 | 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 阿根廷 |
CBS/Fox | 美國 | Park Circus | 英國 |
Fox Video[ | 美國 | 美國廣播公司 | 美國 |
Magnetic Video | 美國 | Centfox | 德國 |
Gativideo | 阿根廷 |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 美國 |
參考來源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紐約點映) | 1965年3月2日 | 義大利ly | 1965年12月30日 |
美國(洛杉磯點映) | 1965年3月10日 | 法國 | 1966年2月17日 |
英國 | 1965年3月29日 | 挪威 | 1966年4月7日 |
澳大利亞 | 1965年4月17日 | 丹麥(再發行) | 1966年11月9日 |
巴西 | 1965年5月3日 | 日本(再發行) | 1975年9月13日 |
日本 | 1965年6月19日 | 芬蘭(再發行) | 1985年10月18日 |
中國香港 | 1965年11月11日 | 美國(再發行) | 1990年8月24日 |
阿根廷 | 1965年12月1日 | 挪威(再發行) | 2001年4月27日 |
瑞典 | 1965年12月9日 | 日本(再發行) | 2003年12月30日 |
芬蘭 | 1965年12月17日 | 挪威(70mm Film Festival) | 2004年8月22日 |
丹麥 | 1965年12月20日 | 中國香港(再發行) | 2005年11月3日 |
西德 | 1965年12月25日 | 英國(再發行) | 2007年9月26日 |
參考來源 |
《音樂之聲》中眾多情景交融的歌曲令觀眾沉醉不已,理查德·羅傑斯創作的優美動聽、流暢生動的音樂和百老匯製作人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撰寫的雅俗共賞、惹人喜愛的歌詞,無疑是該片取得空前成功的關鍵因素。 (《新快報》評)
《音樂之聲》這部音樂片中,茱莉·安德魯斯宛如出谷黃鶯般高亢亮麗的開嗓、和阿爾卑斯山廣袤壯美的自然景觀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也成為了一開場就令觀眾醍醐灌頂的記憶標籤。作為一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片中大部分插曲都散發著濃郁的戲味兒,在旋律的起伏之間,觀眾們能體會到一種因情緒變化而產生的動態之美。 (時光網評)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雅緻的別墅,七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都深深打動了世界各地觀眾們的心。片中多首歌曲,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來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也都成了觀眾們記憶中最值得細細回味的旋律。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