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骨刻文
昌樂骨刻文
2005年春天,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從濟南朋友手裡看到刻字的骨片,鑒定為早期文字。2007年劉教授又見到昌樂縣肖廣德同志收藏的一批刻字骨頭,首先在學術界肯定這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和安陽占卜的甲骨文不一樣,是中國早期的一種記事圖畫象形文字。這批文字和近些年周圍地區的青州、壽光、桓台、臨淄、鄒平等地出土的早期文字藝術特點雷同,都是東夷文字,距今4000——4500年。定名為“骨刻文”。這一地區現存龍山文化遺址和非常密集,骨刻文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這一地區產生和使用的文字。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膠濟線西段的鄒平、桓台、淄博、青州、壽光和昌樂等地的龍山文化遺址中經常出土陰線刻劃文字的骨頭、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頭為多。大多數是當地群眾在深翻土地或挖深溝時挖出來的,多已被毀掉。自上世紀末開始,有些文物愛好者開始從當地群眾手裡搜集這些資料。他們的搜集應該說是保存了這一部分重要文化遺產。
日前劉鳳君教授在更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已掌握了近1000個字元。他說:“物象的審美再創作性、指事的組合象徵性、龍鳳文化與鳳字多樣性,應是骨刻文的三個基本造字規律。 ”2008年他編著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一書正式出版,引起了社會上和學術界極大關注。被認為是“是一部融文字學、考古學和藝術學於一體的力作,是一部骨刻文學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研究中國文字產生和早期文字的開啟之作。”劉鳳君教授認為,今後抓緊保護這一地區的古文化遺址、進行科學考古發掘和解讀骨刻文,這是迫在眉睫的一件文化大事。
西安鐵一中試題中昌樂骨刻文內容
2013-03-22 10:10:37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日前,西安鐵一中給骨刻文的發現者和命名者——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發來公函,稱已在學校網站上對於2011屆高三摸底考試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試題“昌樂骨刻文”相關不準確內容進行了刪除。
劉鳳君教授給西安鐵一中詳細介紹了骨刻文的有關情況。
2005年春天,劉鳳君在濟南文物愛好者手裡發現一塊上面有刻劃的小骨頭,當時他認定:“這是史前的一塊骨頭,上面刻劃的應該是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國早期的文字。”2007年7月他又發現和鑒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有刻劃的骨頭,當時劉鳳君也認定是早期文字,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 2007年7月30日《濰坊日報·昌樂新聞》和2008年7月13日《齊魯晚報》等都及時報道了劉鳳君的發現和認定。
經過一年的努力,劉鳳君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發現和認定結論。2008年7月30日,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在昌樂縣政協的協助下,邀請北京和山東的5位專家對昌樂收藏的部分骨刻文進行考察座談,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的認定意見。《大眾日報》《光明日報》等許多媒體對這一具體過程做過詳細報道。2008年9月5日《大眾日報 》發表記者卞文超長文《劉鳳君:解碼昌樂骨刻文》,文中說:“這場專家研討會的發起者劉鳳君,是這批刻字骨頭的發現者和鑒定者。他認為,骨片上的文字是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一種原始文字。研討會上,經過長時間的仔細觀察和深入討論,這個鑒定意見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可。這意味著,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歷史可能從此改寫。”2008年12月12日《光明日報》發表記者趙秋麗長文《昌樂骨刻文被破譯出哪些信息》,文中說:“作為昌樂骨刻文的發現者和鑒定者,劉鳳君正全力進行著對這批文物的解碼和破譯工作。”“這意味著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大大向前推進,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也有可能發生改變。”
通過更廣泛的考古調查和綜合研究,劉鳳君進一步推斷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間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種早期文字。2009年下半年劉鳳君在“昌樂骨刻文”基礎上將這種早期文字定名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國文物報》發表劉鳳君“《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出版的前生與後世”一文,文中對此做過詳細說明。“骨刻文”這一名稱在使用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科學。(趙 鵬)
來源:山東大學網站
近兩年網上出現了較多的高中摸底考試語文試題“昌樂骨刻文”,該試題有些內容不屬實。為了深入研究和正確宣傳骨刻文,去年8月我們首先和較早使用這一試題的西安鐵一中取得聯繫。劉鳳君所長在給貴校校長信中詳細說明了其內容不屬實之處,並“請在網上刪除這一內容(試題‘昌樂骨刻文’),或作修改,請用‘骨刻文’這一名稱。”今年元月9日劉鳳君所長接到西安鐵一中公函,函中說:“接到您的來信,有關教師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對骨刻文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尊重您的意見,我校網站已將相關內容(2011屆高三摸底考試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試題‘昌樂骨刻文’)刪除。”我們甚為感動,特致鳴謝!
我們請西安鐵一中“在網上刪除這一內容(試題‘昌樂骨刻文’),或作修改,請用‘骨刻文’這一名稱。”其理由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2005年春天劉鳳君在濟南文物愛好者手裡發現一塊上面有刻劃的小骨頭,當時他認定:“這是史前的一塊骨頭,上面刻劃的應該是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國早期的文字。”2007年他又發現和鑒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有刻字骨頭,當時劉鳳君也認定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 ” 2007年7月30日《濰坊日報·昌樂新聞》和2008年7月13日《齊魯晚報》等都及時報道了劉鳳君的認定與發現。試題“昌樂骨刻文”對2008年7月30日以前劉鳳君對骨刻文認定與發現的過程一字不提,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
2008年7月30日,我們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在昌樂縣政協的協助下,邀請北京和山東的5位專家對昌樂收藏的部分骨刻文進行觀察座談,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的認定意見。2008年9月5日《大眾日報》“劉鳳君:解碼昌樂骨刻文”一文和許多媒體對這一具體過程做過詳細報道。2008年劉鳳君出版《昌樂骨刻文》,許多媒體又進一步公開報道了劉鳳君的發現和認定結論。所以,高中摸底考試語文試題“昌樂骨刻文”中說是中國社科院王宇信研究員“認定:這些獸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筆、輔筆明顯,為人工刻畫。”這也不符合歷史事實。事實是劉鳳君早在2005年就認定是早期文字。
2009年夏天以後,王宇信又公開反對劉鳳君對骨刻文的認定。2010年10月28日在《中新網》說:昌樂骨刻文“是骨頭上刻一些花,那絕對不是文字!”(見《古文字專家:山東昌樂骨刻文並非文字》)
二、通過更廣泛的考古調查和綜合研究,劉鳳君進一步推斷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間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種文字。它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它充分證明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五千年不容質疑。2009年下半年劉鳳君將這種早期文字在“昌樂骨刻文”基礎上定名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國文物報》發表劉鳳君“《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出版的前生與後世”,文中對此做過詳細說明。所以,今後希望用“骨刻文”這一更科學的名字。
三、高三摸底考試語文試題“昌樂骨刻文”,其內容主要來源自2008年10月24日新華社的報道:《昌樂骨刻文早於甲骨文,山東出土重大考古發現》,其報道有些內容不屬實。該報道發表后,有關不屬實的內容劉鳳君曾向新華社山東分社提出過意見,他們誠心認識到有些內容不屬實。在2008年12月9日新華社發稿:《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樂骨刻文>》,文中明確說:“昌樂骨刻文的發現者和鑒定者、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編著的《昌樂骨刻文》……是一部融文字學、考古學和藝術學於一體的力作,是一部昌樂骨刻文學的奠基之作。”2012年2月4日新華社記者劉寶森發表《新華社專訪劉鳳君教授: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對骨刻文的發現和研究給於科學的評述。高度評價劉鳳君“他不但發現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關理論研究已闡釋清楚,為今後骨刻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導思想。”
(原題目:鳴謝西安鐵一中校網站刪除高三摸底試題“昌樂骨刻文” )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
2013年3月18日
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 劉鳳君
2012-1-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山東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內蒙古赤峰地區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還有刻字的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頭為多。但並沒有引起學術界重視。
骨刻文發現與文字性質確定
2005年,筆者發現一塊上面有刻劃的小骨頭,認定這些刻劃應是中國早期文字。2007年,筆者又鑒定了一批有刻劃的骨頭,進一步確認這些刻劃也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2008年和2009年,筆者又相繼在關中地區和赤峰地區發現,並於2009年將這種早期文字定名為“骨刻文”。
筆者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主要根據:1.這些刻劃的字元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2.這些刻劃多數像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圖象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解釋;3.這些刻劃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尋,有些偏旁多次出現;4.許多骨刻文成行刻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甚至達到幾十個字,辭章已經出現;5.近些年在山東、江蘇、西安等地都已發現過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的文字,只是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骨刻文的章法布局
骨刻文多數一塊骨頭上刻1—5個字,刻10個字左右的也佔一定數量,刻20個字以上的骨頭為數較少,但也有刻100多字的。其章法布局應是一種順其自然又初步形成共識的自由舒適型,約有三種:第一種是在一塊骨頭上只刻一個較大的字,或有的雖在一塊骨頭上發現數個字,但其中有的字單獨刻在一個空位上,與周圍其他字缺少密切聯繫,這是一字一局;第二種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間刻一至幾個字元,周圍再刻一些字元,這是一種組合字群的布局,可稱為散落組合型;第三種是自上而下或橫向成行的布局,有的五六個字一行,有的幾十個字分列成數行,這種布局發展成書法藝術的主要布局形式。這種成行布局的出現,更能說明骨刻文已經是具有辭章意義的文字了。
骨刻文字體造型分類及其解讀法探討
目前,筆者已掌握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區1000多塊骨刻文和屬於骨刻文時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約計3000個字元。
其字體造型大體可分為寫實物象型、主幹分枝型和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三大類。
第一類,寫實物象型。骨刻文的字體造型大多屬於寫實型,主要有人物和動物造型。可能主要是記錄人們和各種動物的行動,也可能延伸到人類的思維活動以及與自然界的各種關係。第二類,主幹分枝型。這種造型很特殊,主要由一根粗長主線為基礎,然後在粗線的左右兩側分刻出一些短細線,類似於樹枝形。可能主要與記錄數字和植物有關。第三類,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其基本造型有三種:一種是中間有一個圓形或近似圓形的中心,周圍向外輻射幾根彎曲的線;另一種是中間有一個較大的近似於圓形或方形的中心,周圍向外刻有很多較密集的線,有的線上還刻細線;再一種是中間刻劃類似眼睛一樣的橢圓形,兩頭尖長較粗,橢圓形的左右兩側僅刻劃幾根細短線。這種骨刻文多出現在晚期,如果和甲骨文混放在一起,很難分辨。
筆者總結前人的解讀經驗,初步認為解讀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五種:考古類比直讀圖像解型法、歷史考據法、指事組合破譯法、與甲骨文金文比較順讀法和彝文比較解讀法。以上五種方法很少單獨運用,經常是以某一種方法為主,配合其他一種或幾種共同解釋一個字或一個片語,這是科學的解讀法。
科學確定骨刻文年代
2008年以後,筆者在重點調查濟南至濰坊一帶古文化遺址時發現三種情況值得重視:一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遺址才有這種骨刻文;二是多發現在幾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遺址中,有的已經確定是早期城址;三是並不是全部遺址都有骨刻文,而是只在生活區邊長100米或200米範圍內才發現。這說明骨刻文雖主要流行於龍山文化時期,但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開始產生並使用,一直延續到岳石文化和商代。
2010年,筆者將在壽光市城東北角聖城古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骨刻文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檢測結果為3363±24BP,樹輪校正年代為1690BC(68.2%)1625BC。根據各方面分析,筆者認為骨刻文年代距今約3300—4600年。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銜接。
對骨刻文年代的科學認識,可以確立骨刻文是繼承雙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號發展起來的,而它又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甲骨文主要是繼承了骨刻文的造字規律和物質媒介以及雕刻技法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象形和指事兩書對甲骨文的影響更大。這就確立了陶器符號和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遠古符號與文字發展脈絡。
骨刻文發現的意義
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把人們對中國文字的認識提前到商代。但又有疑問: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早期文字在哪裡?骨刻文的發現,為這一歷史問題找到了答案。骨刻文的發現將我國文字產生和使用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
骨刻文的發現,把長期以來關於東夷西夏文明的研究和爭論引向了深入,也把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和產生問題的爭論,從文明起源時間和產生文明的主要內容作了實實在在的詮釋,並把遠古的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中國文字自骨刻文起,甲骨文、金文……楷書,一脈相承,是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唯一一份歷史最長、發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