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文昌

初文昌

初文昌,義大利Lecce大學教授

他在組合反演、超幾何級數及q-級數理論的傑出貢獻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其學術思想對於上述經典數學分支的研究賦予新的生命力。

學歷


1981--1986 年間先後於大連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指導老師 徐利治教授
1987--1988 年間於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博士后
合作導師 萬哲先院士

工作經歷


1989年在科學院系統所晉陞副研究員
1990年赴義大利科學院合作研究
1991--1992年獲聯邦德國洪堡基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及Bayreuth大學開展研究工作。其後在義大利羅馬大學、法國國家INRIA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員。
1998年至今任義大利Lecce大學數學系教授

研究領域


初文昌教授是一位優秀而又高產的數學家,迄今為止發表一百餘篇學術論文,其引用率達二百餘次(參見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athSciNet)。他在組合反演、超幾何級數及q-級數理論的傑出貢獻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其學術思想對於上述經典數學分支的研究賦予新的生命力。他是現今在上述學科領域最具權威的中年數學家之一。
他研究的關於行列式與積和式之代數組合學的研究成果(1989)被著名代數組合學家Brualdi和Ryser收錄其組合矩陣論專著(Combinational Matrix Theory, 1991年Cambridge出版);在幾乎平衡q-級數(Basic Almost Poised Hypergeometric Series)的研究專著出版於數學頂尖刊物Memoirs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8)。迄今為止在此刊物上發表專題論著的中國數學家屈指可數;在組合反演方面的系列工作獲得當代特殊函數第一權威,美國科學院院士Askey的公開讚賞及Andrews和Berndt的一致稱讚。
特別是利用嵌入法所建立的代數恆等式為著名代數學家MacDonald 所推廣並發表於Milne和Bhatnagar的合作文章(Advances in Mathematics, 1997);在超幾何級數及q-級數領域的系統性研究成果(1993-1995)獲得舉世公認;在Gasper和Rahman最新出版的Basic Hypergeometric Series (2004年Cambridge出版) 權威性專著中,初文昌(W. Chu)的名字及成果被引用多達七次;利用部分分式方法證明了迄今被計算機代數學家Paule稱為艱難挑戰的調和數恆等式,並據此解決Borwein關於對數函數的Hermite-Pade逼近之公開問題。其論文發表於權威性刊物Journal of Approximation Theory (2005);在經典分析學、計算組合學與代數組合學等交叉學科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追隨者。例如法國的Lascoux,美國的Milne以及奧地利的Krattenthaler專門指導其博士生對初文昌的工作進行跟蹤性研究。三位博士的名字分別是Abderrezzak (1992), Bahtangar(1994)和Schlosser (1996);初文昌在Riemann--Zeta函數變換的工作導致了Borwein-Bradley關於Apery級數著名猜想的最後解決(Almkvist--Granville: Experimental Mathematics, 1999)。對此工作,著名計算機代數學家Zeilberger稱之為BBC (Borwein--Bradley--Chu) 猜想;開創了計算Q級數以及橢圓超幾何函數的ABEL方法,其中三篇代表性論文分別發表於Journal of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06), 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2007) 和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A,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