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青

犁青

犁青,民國22年(1933年)出生於安溪,原名李福源,后改名謝聰明,犁青是他的筆名。

人物介紹


犁青他少年聰慧,11歲開始寫詩,迄今已出版詩集《苦難的僑村》、《瓜紅時節》、《翡翠帶上的歌聲》、《紅溪的血淚》、《踏浪歸來》、《犁青山水》、《台灣詩情》等20多部,馳名海內外文壇。犁青集詩人與富商於一身,他赤手空拳創立的瑪雅集團,現已發展成為印尼著名的企業集團之一。

相關經歷


犁青出生於貧苦農民之家,7歲時為生計過繼給今城廂鎮古山村的謝家,並改名謝聰明。他的童年嘗盡苦難,在飢餓中掙扎,在乞食中活命,在流浪中長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寒的家境並沒有擊垮犁青,安溪、廈門、上海,踏遍他青少年的足跡。童工、打雜、搬運、打魚、種瓜等經歷,使他早早地成熟,獨立挑起生活的重擔。
13歲的犁青開始出版童詩集《紅花的故事》。民國36年(1947年),由於生活所迫,他來到香港,從事貨倉管理、漁船作業、小學教師等職業。此時,犁青受到一批著名文學家的影響,參加文藝通訊社並任詩歌組長,與詩人沙鷗、呂劍等結交,發表了2000行的長詩《苦難的僑村》及短詩集《瓜紅時節》等。1948年,犁青離開香港去南洋群島,先後任教於中學和師範學校,編寫出版過中學的中國及東南亞歷史教科書。業餘時間,他仍與詩歌結緣。出於茶鄉童謠、山歌藝術營養的哺育,故土山明水秀自然美景的熏陶,南洋椰風蕉雨人生夢幻的體驗,激發了詩人愛國愛鄉的熱情,提煉了他歌唱人生理想和祖國山水的純美的詩心。他除在海外組織文藝社團並主編出版刊物外,還不斷在國內的《人民文學》、《詩刊》、《作品》等刊物上發表作品。
犁青擅長以鋪敘、直抒與白描相結合的方式寫詩,其中不少緬懷鄉邦和反映華人在異國星空下生活的詩文。他幾十年來生活於海外,奔忙於商務,但骨子裡始終刻著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理想抱負。強烈的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生活的追求心,使他的詩文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和生活氣息,深受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稱讚。
20世紀60年代,由於風雲突變,僑居國的華文被禁,僑報、僑刊被封,犁青被迫輟筆長達20年。1965年,他先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涉足工業和輸出入業。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犁青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建立起了包括25家企業在內的由他兼任集團董事長的瑪雅集團。該集團經營領域涉及多種行業,犁青也因之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
犁青雖然由詩人變成腰纏萬貫的企業家,但他還一直“在心中寫詩,在夢中寫詩”。80年代后,他把公司業務交給子女經營,自己則移居香港,以詩集《踏浪歸來》復出詩壇,回到繆斯的懷抱,回到劫后新生的祖國懷抱。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學交流,團結海外華人作家,他召集“文學世界聯誼會”,成立“亞洲太平洋華文文學家協會”,發起《台灣及海外華人精英列傳》徵文,召開世界性的華人詩人會議,舉辦台灣作家、詩人座談會,主編《文學世界》和《詩世界》;創辦匯信出版社,組織和動員海內外文學界人士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而努力,並悉力宣傳華人在全世界中的不朽業績,提高海內外文人學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詩的風格是隨詩人生命不同階段而變化的。60年代,犁青一系列反映華人生活新詩,或紀實,或抒情,帶有無“根”的悵然;80年代,“人生酸甜苦辣的汁液把他浸泡了再浸泡”,其“詩命”彷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尤其是他的“山水詩”意境清新、輕快、明朗,不入俗套,獨具一格,更不乏有奇思妙筆和豐富的想象。不少詩行,還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創做詩篇


具有相當文學天賦的犁青,11歲開始學詩,年僅12歲,就在報紙上發表謳歌故土的詩——《胸脯》。詩是這樣寫的:
田野,是母親的胸脯,
麥浪波盪著;
田野,做著健康的呼吸,
我的血汗
流在田野上。
在大地的胸脯上,
我們吸吮著
香甜的乳汁;
於是,
我們健康的活著,
一代又一代……
卿卿數語,情真意切,稚氣而充滿活力,展示了小詩人對故土家園的真誠之心和深深的眷戀。
如代表作《我等你來,你來青春就來——寫在梅花絹上》:
我在冰海雪原,
尋找一片初綻的綠葉。
我在火海熱灘,
尋找一朵初綻的花蕾。
我聽到你踏著雪撬前來,
(聲音很微很弱)
我看到你嗆著硝煙前來,
(煙味很淡很淡)
我等著你來,你來青春就來!
我接你來,你來愛情就來!
讀著這首詩,我們可以感悟到一顆不泯不變的真情之心,感悟到犁青的山水中有不悔不衰的青春和愛情。
一直以來,犁青借海峽兩岸山水抒發兩岸同胞統一心愿的詩篇頗豐,如《大峽谷的情話》、《在海峽一方》、《細看久別的家園》、《媽祖廟的信女》等,都是耐人細讀的佳作。現輯錄《在海峽一方》一詩於下:
風向我吹來,
一片片、一層層,
他推我、擁我,
我要捕捉他,
他閃開了又回來。
浪向我打來,
一陣陣、一排排,
他掀我、刮我,
我要抓住他,
他退走了又再來。
風——浪,
你不要耍我、惱我,
我昂首、挺胸、敞懷,
我把你吸入懷,
我把你吞入懷。
風——浪,
漫天遍地來,
割不斷的風啊,
砍不散的浪啊,
你在我裡面,
你在我外邊。
1987年,犁青在台灣採風時,寫下了《看半屏山》一詩,體現了詩人懷戀國土的熾熱之心。詩是這樣寫的:
太陽被劈成一半,
月亮被削成一半,
紅血是淚,已干,
冷泉是淚,已干,
無法團圓……
用吊鬥嘴的鋼牙把這屏撕裂,
用鏟泥機的鐵臂把這屏推趕。
……

世人評價


著名詩人雁翼稱犁青是“為美而生的詩人”,“有‘大江東去’的氣魄,迸發出激情,閃爍著靈感,充滿了力量”。1988年,在第10屆世界詩人大會上,犁青被世界著名詩人、印度的SCD教授、博士贊為“亞洲最好的詩人之一,而且是一位具有聖人的思想感情的人”。1995年,犁青榮獲“國際金桂冠詩人”稱號和“希臘詩神飛馬獎”。
詩美,來自愛心、善行。犁青稱得上是一位“為美而生”的儒商詩人。儘管他本人大半輩子像個流浪漢似的,在東南亞乃至更加遙遠的異邦,奔波辛勞,而且為了生計,不得不從事與詩毫無關係的經濟業務,且能在金錢的包圍中,始終固守這塊詩的凈土,並取得可觀的收穫,尤其難能可貴。
近年來,犁青利用工作之餘,足跡踏遍祖國內地和香港、台灣,寫下許多感人至深、膾炙人口的詩篇。他每到一地,都為祖國的大好河山所感染。他要用自己的筆,以自己的餘生來盡情地謳歌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把自己強烈的愛國心揉進那行行詩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