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廟

山西臨汾襄汾縣

襄汾東嶽廟位於山西臨汾市襄汾縣老襄陵縣界的湖裡、劉村、大陳三村之間,歷代為三村共管。1951年襄陵縣把它改建成為“三聯學校”,歷經“完小”、“七年制”、“九年制”、“景毛二中”的沿革,現在已經廢棄。由於當初改建學校,廟內的戲台、三個獻亭、十閻王殿及其他附屬廟堂都改成了教室和宿舍,只留下了大殿作為倉庫。

目錄

簡介


襄汾東嶽廟
襄汾東嶽廟
由於多年來一直是三村共管的民間廟宇,加上以前一直是學校駐紮,在歷次文物普查中,該廟可能被忽視和遺忘,至今連縣級文物保護都不是,但風燭殘年的大殿就其建築風格來講,絕對是該晉陞為國家級保護的元代古建築。但現狀是,多年無人問津,村民無力維護,年久失修,慘不忍睹。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其身世眾說紛紜,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盤古說、天孫說、黃飛虎說等。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它是城隍的上司,是帝王,城隍只是因城域高低職位不同的伯侯。根據中國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並由此延伸出幾項具體職能: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秦漢以來,泰山神的影響逐漸滲透社會各階層,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於是泰山神作為陰陽交代,萬物之始的神靈,在保國安民、太平長壽的基礎上引伸為可以召人魂魄、統攝鬼魂的冥間之主。隨著泰山神影響的擴大,其信仰向四周擴散開來,在全國各地幾乎都建有規模不等的東嶽廟,反映了泰山神--東嶽大帝在中國傳統宗教中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為“仁聖天齊王”、“天齊仁聖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明代又恢復為東嶽泰山神。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泰山神的生日,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來此焚香祭拜,以示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