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廟

江蘇省射陽縣東嶽廟

東嶽廟是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張留孫籌資修建的,公元13世紀末期時,張留孫被元朝皇帝封為玄教大宗師、正一教主。後來他決定修建東嶽廟,但工程剛開始他就去世了,於是工程就由他的弟子吳全節完成。從1319年開始修建,到1323年竣工,由皇帝賜名東嶽仁聖宮,作為東嶽大帝的行宮。

目錄

正文


東嶽廟會因廟而名,因廟而興。東嶽廟始建於明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毀於侵華日軍。2006年,在廟址還發現過“東嶽廟”的石刻門額。原址在通洋鎮的街上,坐北朝南的大院,佔地十多畝,中有正殿三間,後殿三間,東廊房十間,西廊房十間,東西廊房供著大小閻羅像、龍王像、眼光娘娘菩薩、豆神菩薩,正殿正中供著檀香木雕塑的天齊王像,左側是身高丈余著四大金剛泥塑像。右側是觀音像。後殿正中供奉著天齊王站像,左側是十八羅漢像,右側是三宮架像。大院天井東邊有一棵白果樹,樹榦直徑一米多。大院天井西邊有一棵狗骨樹,直徑也有一米多。
東嶽廟會一年有幾次,如正月元宵會,三月春會,七月河燈會。就說三月吧,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為東嶽廟出會,人們將廟內三官架抬到北街頭為出架。晚上出燈會,各行各業門前都掛上各色各樣的燈火(燈籠),到出會正期,有馬弁保駕回朝,耀武揚威,鑼鼓喧天,喇叭齊鳴,熱鬧非凡。三月二十八日為正會,更是人山人海,各行各業都有趕會的集體。如屠宰業有“平台”小戲台,請兒童著古戲裝,有定做的袍服,先演一出“文王訪賢”,再演一出對子戲,如“小放牛”、“大補缸”等。米行業有“優秋”木製框架十幾台,有四個小女娃化裝成美麗的仙女。皮鞋匠業有“走馬燈”,用紙糊紮成白馬、紅馬、黑叫驢十二個,把燈點亮,有十二個人著古裝,特別是演黑叫驢的這個人表演技術難度較大。理髮業有“水母娘娘”、“判官”,兩根木杠四人抬,判官就在上邊跳各種姿勢,水母娘娘挑一擔水跟在其後。還有的行業演“蚌蚌精”,“大湖船”等。三十六行七十二業,行行都有一齣戲,從早到晚看不完,人們川流不息,流連忘返。東嶽廟門前有一處焚燒字紙的牆塔,叫“字紙燃”,每天由姓路的人挑著兩個大簍,用竹夾子沿街拾字紙(不讓聖賢文字隨地亂丟,教民惜字),再去牆塔處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