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
守孝
徠守孝,讀音shǒu xiào,舊俗尊親去世后,在服滿以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
[be in mourning] 舊俗尊親去世后,在服滿以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
在家守孝
尊親死後,服滿以前,居住在家,斷絕娛樂和交際,以示哀思,稱“守孝”。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卻說那 劉大娘 到得家中,設個靈位守孝。”清 鄭廉《豫變紀略》:“在家為父親守孝的戶部郎中袁樞(袁可立子)出家資,立賞格,募人御之。”清魏源 《聖武記》卷一:“十七年二月,莽依圖 軍至,乃進圍 平樂。”《紅樓夢》第五四回:“前兒 鴛鴦 的娘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邊,我也沒叫他家去守孝。”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一:“那時我的母親剛死去不久,我的二哥正和我一起在家守孝。”
守孝時間
儒家的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孝子守孝
儒林學案——宰我論禮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④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論:宰我認為,守喪三年是禮的要求,但是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禮是不斷變化的。三年守喪禮已經實行了很長時間,現在到了改變的時候了。
孔子認為,守喪三年並不是禮的要求,而是個人之仁心的要求。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心情是悲痛的,而吃美味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追求的是快樂,這與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喪期間追求快樂,心不會安,而只有痛哭悲傷,內心才會安寧,才能滿足幸福。
宰我回應孔子說他自己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吃美味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內心很安寧,很滿足。也就是說,二人對仁心的理解及體會不一樣。這樣兩個也就沒有辦法交流,因為基本假設不一樣。
按照孔子的說法,父母去世,君子的心情是悲痛的,追求享受君子內心會不安。宰我認為“安”,孔子也沒有辦法,只好說,如果你安,你就去做。言外之意是,孔子不會安,只能行三年之喪禮。
宰我以言行為賢,在這裡被孔子判為不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宰我擁有另外一種美德,那就是“誠”,這也就是他之所以為賢的原因。
禮之所以能實行,是因為禮本於人心,本於仁。禮之所以有變動,是因為仁有了變動,在宰我那裡,仁禮依然是相互呼應的,故無偽。因此,一年之喪亦為禮。
守孝三年,要守靈堂,不貼對聯,不去給別人拜年。不放鞭炮,燒一期時燒金山銀山,三期金斗銀斗,五期女兒買的五朵花,七期燒船和靠岸樹. 百天提前燒紙,頭年晚幾個燒.
徠簡單的說,守孝就是為父母哭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