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感受器
光感受器
動物體內感受光的器官。如原生動物的眼點,昆蟲的單眼和複眼,烏賊和脊推動物的眼。
在進化過程中光感受器的形成,對於動物精確定向具有重要意義。最簡單的感光器官是單細胞原生動物眼蟲的眼點,使眼蟲可以定向地作趨光運動。渦鞭毛蟲眼點的結構更為完善,藉助這種眼點對光的感受可以捕食。多細胞動物的感光器官逐漸複雜多樣。如水母的視網膜只是一種由色素構成的板狀結構,這種結構可給動物提供光線強弱和方向的信息。隨著動物的進化,出現了杯狀或是囊狀光感受器並具有晶狀體,可使光線聚焦。環節動物、軟體動物以及節肢動物常有紐扣狀的眼或是凸出的視網膜。這類光感受器由許多叫做個眼的結構排列在體表隆起之上構成,仍位於小囊之內。小眼中的光感受細胞為色素所包圍,光線只能由一個方向進入小眼,故而能感受光的方向。這種視覺器宮在進化過程中,在不同種類的動物表現為特定的型式,如昆蟲的複眼。脊椎動物的視覺系統通常包括視網膜,相關的神經通路和神經中樞,以及為實現其功能所必須的各種附屬系統。這些附屬系統主要包括:眼外肌,可使眼球在各方向上運動;眼的屈光系統(角膜、晶體等),保證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圖像。
光感受器 |
基本原理
它是每隻眼睛視網膜中1.25億個神經細胞中的一部分,它在受到光的刺激時,會發出電信號。視網膜是眼的光敏層,幾百微米厚,有10層。光線通過其中8層,被另外兩層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的光接收器吸收:視桿細胞(rods)負責低解析度的、單色的、夜間的視覺。視錐細胞(cones)負責高解析度的、彩色的、白天的視覺。它花費25ms把光轉成電信號,再送給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