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
寫作方法之一
“下水作文”是出自《寫作文—背作文—默寫作文》一文的一種寫作方法,倡導老師與學生一樣,寫作不能光有理論還得親自實踐,是實踐性很強的提高自身素質的方法和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把寫作比作游泳,要教會別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須會游泳;教者會游泳,也不能只站在岸上指揮,要教運動員游泳,教練必先下水示範,“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過來。表示老師與同學一樣,也在寫作文。老師就是教練,光有理論不行,還得親自實踐,《教師法》也規定老師應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老師寫下水作文是提高自身素質的方法,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下水作文”所講的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練習寫作。特指教師去寫“給學生布置的作文”。它有四大特點:
一、抓住了寫作的重點和難點:
1、提高作文教學水平的因素很多,教師的示範是首位的;
2、學生需學的體裁很多,記敘文是重點,記事是重中之重;
3、寫好記敘文的方法很多,學會描寫和敘述是難點;
二、緊扣小學語文大綱和教材:
1、小學生要寫好記敘文,這是小學語文大綱科學地規定的。
2、寫作小詞典里的詞語,不是從課外書上抄錄的,而是根據記敘文的需求,用同步歸類的方法,從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出來的。這樣,便於小學生摹仿、消化。
三、緊扣生活:
緊扣小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寫了一些兒童化的範文,使學生覺得富有童趣、倍感親切。
四、強調寫真人真事。
因此,《下水作文法》在作文啟蒙教改上是一個較大的突破。
武漢某報刊登了《寫作文-背作文-默寫作文》一文。作者談了“下水作文”的三大弊病:其一,“逼迫學生就範”,讓他們“千方百計地模仿”老師的“下水之作”;其二,這種模仿“熄滅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其三,“於老師也無補”,“下水作文”既害了學生,也害了教師自己。
作者如此看待“下水作文”,可能源於認識上的三個誤區:其一,認為“下水作文”就是同題作文,即老師布置學生寫什麼樣的作文,自己也來一篇做樣子。其二,“下水作文”就是老師先寫好了,然後拿出來給學生作示範。不然何以說是“逼迫學生就範”?何以說是造成學生“千方百計地模仿”?其三,質疑“下水作文”是否會成人化,使學生無法學會或老氣橫生,致使無法達到真正的意義和目的。
如果“下水作文”是這樣一種做法,的確會“限制學生思維發展”,“熄滅學生的思維火花”。但我教了四十幾年的語文,約一半時間專教大專生寫作,自覺或不自覺地寫了數十年的“下水作文”。絕大多數的情況是,在與學生共同參加某項活動后,布置學生寫,自己也寫,主要起個帶動作用,而不是給學生作什麼樣板,硬逼他們模仿。
“下水作文”的形式多得很,師生同題作文只是其中一種,而且不是最主要的。比如,在那個過分強調政治的年代,師生經常要下農村、進工廠,接受工農教育,進行勞動鍛煉。每次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月,甚至更長。在活動過程中,特別是返校之後,少不了要寫體會認識,或出專刊,指導之責往往落在我這個寫作課教師身上。出於與學生平等的心態,我經常寫些“下水之作”,以帶動他們的寫作。我們的文章沒有統一的內容和形式,各人提煉的主題可以不同,選取的題材可以不同,採用的體裁可以不同,運用的表達方法也可以不同,只要內容與活動有關就行了。這樣,我的“下水作文”絕不會與學生同題,更不會給他們一個固定模式,“逼迫學生就範”。
“下水作文”的路子很寬很廣,如果僅僅看成是師生同題作文,那就走進了死胡同,可能導致學生生硬模仿,而限制思維的發展。學生作文是否全然反對模仿?學生作文尤其是中小學生作文,訓練的是基礎寫作。基礎寫作中有一些公認的寫作規律是需要遵守的,一些慣用的寫作方法是可以模仿的。如議論文的點題方法和起承轉合的結構安排、記敘文中的人稱手法和時空轉換、抒情文中的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說明文中的常用說明方法以及應用文中的基本格式,等等,練習這些基本功就少不了模仿。
俗話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文章還是要寫得合格合調為好,雜亂無章、語無倫次總不行。我少年時期,閱讀過家鄉一位清末副榜的作文本,約二十餘篇作文,篇篇寫得井井有條,語言暢達,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挑不出什麼毛病。副榜的“學位”並不高,只是高於秀才,但還算不上舉人,他作文何以能達到如此水平?大概是他從小就對那些經典之作進行了模仿練習吧。倒是現在有些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寫的文章(可看學報來稿),天馬行空、語言雜亂、邏輯飄忽,令人難以卒讀。原因很簡單:他們求學時期對文章的諸多基本規律和規格缺乏嚴格訓練,包括模仿訓練。
當然,“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條鞭子,握在牧人手裡可以放羊;握在農民手裡可以趕牛;而握在馬戲團演員手裡,則可以叫獅子排隊,叫老虎鑽圈,叫黑瞎子翻跟頭,叫大象踏著節拍搖頭蹈足;但要是握在傻子手裡,恐怕連雞犬也照看不了;要是放在懶漢面前,恐怕他連瞧也不瞧。方法如同工具,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使用,使用時有沒有智慧和技巧。這樣才不會使其誤入歧途。
寫好一件事主攻描寫關
語文教學大綱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寫作規律,科學地安排小學階段主要任務是寫好記敘文。關於記敘文的方法問題,我們用不著下定義,把“記敘”兩個字剖析一下就行了。“記”其實就是把客觀事物象錄像一樣,真實記錄下來,“高”不能說成“矮”,“紅”不能寫成“綠”,這就是描寫法。“敘”就是把客觀事物概括地說出來。因此,記敘文的主要方法就是描寫和敘述。前者用在能突出主題的重要部分,後者一般用在與主題有關必須說明的部分。
記敘文大體分為記事、記人,狀物三大類。其中記事是記敘文的基礎,可稱集記敘文之大成,其包括了寫景、外貌、語言、動作、聲音等內容與描寫、敘述等寫作方法。
因此,寫好一件事,為記人、狀物、乃至書信、說明文、議論文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文章的體裁看,記敘文屬文藝性文章,它不是用道理說明主題,而是通過形象的寫照反映主題,達到感人至深的效果。特別能突出主題的重要部分。因此,不運用“描寫”就無法達到此目的。既然記敘文的主要方法是描寫,就要下決心學會才行。可小學生偏偏喜歡把客觀事物里能反映主題的:如美麗的景色,生動的語言,活潑的行動等用敘述的方法,濃縮成幾句簡單的語言,概括地寫出來。
因此,老師在指導作文時,必須狠抓這個通病不放: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認真回憶當時的情景,特別是要利用範文這個法寶,通過正誤對比,使學生懂得:這些最能反映主題的語言、聲音、動作等有血有肉的好東西,千萬丟不得啊!如果學生老是慣於空洞說教,老師必須說服學生重作,一次不行,一連反覆幾次,那有攻不克的碉堡呢?
這就是“金鑰匙”在“開金鎖”時的訣竅!
寫好記敘文巧用敘述法
記敘文里有時事實特別多,過程複雜,篇幅有限,怎樣運用描寫和敘述相結合的方法?下面的一段文章是這樣描寫的:“在波波面前我是不能撒謊騙她的。那回說好帶她去逛商場,結果臨時接到出警的緊急通知,只好將波波留在家裡。波波只知道她要到外面去玩,卻不知道主人的工作是不能帶她一塊去的。待我回來,家中已是杯盤狼藉,衣櫃打開,衣服丟得滿地都是,好像突然間進來了一隊日本強盜——更可惡的是新買的夢潔枕頭上居然赫然印著波波的屎尿地圖。”
因為本文的中心,不是寫人而是寫狗,所以,作者將帶她逛商場的許諾和臨時出警的詳情用敘述法概括地寫幾句。用描寫法,詳細地、生動地重點描寫了波波。一幅狗通人性、天真、頑皮、可愛的寵物形象勾畫得栩栩如生,使人覺得妙趣橫生。可見,正確運用和處理敘、描關係是很重要的。有時遇到寫人的一生事多,篇幅短,你就非用敘述為主不可。
師生同寫一篇文正誤對比開金鎖
為什麼師生要一同下水呢?筆者認為沒有一個不會寫作文的學生,只有不會指導的教師。一九五五年,我從師範畢業后開始任教小學語文,從那時起,我便堅持和學生同做一件事,同寫一篇文。兒童們心裡想什麼,寫作中有哪些攔路虎,我心中就有底了。從而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用一顆童心敲開學生寫作的大門。
這大門怎麼敲?正誤對比開金鎖。
先叫學生放手寫,接著老師把全班學生草稿瀏覽一遍,找出典型,針對典型寫好範文。然後選一篇典型文章,原文不改抄在黑板上,引導學生熱烈討論,最後老師歸納優點,指出通病。這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到底要怎樣寫才符合要求?於是,老師出示範文,又組織學生討論,範文好在那些地方。
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這金鎖一次就打開了。一般的學生也只需三、五個回合即能取得很大進步。
認識體裁很重要寫作才會有條理
體裁是文章的框架,把內容有力地支撐起來,使之有條不紊。因此,務必掌握體裁的規律。
記敘文里常見的體裁有如下幾種:
(一)記事
一件事的體裁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尾這六個要素。把它的名稱記住容易,真正知道它的內涵就不容易了。
1、縮寫法:叫學生書面或口頭把六要素從文章中濃縮出來。又很難寫得有條理啊!怎麼辦?下面介紹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擴寫法:根據濃縮的六要素或命個題(如:尋人、尋物之類的題目),叫學生圍繞主題和體裁,展開想像的翅膀,允許合理的虛構情節,生動地描寫出來。這樣,不但能牢固掌握體裁的內涵,寫起來有條不紊,而且思路特別寬闊。
擴寫必須以文章體裁為框架,比如寫一件事,必須是六要素齊全,重點放在“經過”部分。擴寫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經常到,比如別人托你寫封信,告訴你三言兩語,你就要按書信的格式替人家寫成一封信。比如在高考中經常指定某一情節作文。小學教材里的看圖說話等都是些不標明“擴寫”的擴寫題材。
(二)記人
記人的體裁比記事複雜,但基本點還是離不開具體事實。歸納起來可分為:
1、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寫人。體裁與記事大體相同,只是內容緊扣“人”去寫。
2、按年齡分階段寫:如童年、青少年、老年等。
3、按人的品德、成就、愛好、特長等專項刻畫人物。
(三)狀物
狀物的體裁主要包括:形態、特性、功效等幾個要素。例如寫貓。一般是圍繞貓捉老鼠這個主題,先寫它身子軟,眼夜亮,走路無聲等形態,說明它有捉鼠的生理條件;然後寫它怎樣巧妙地捕捉老鼠;最後寫它捕鼠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總之,框架搭得好,藤爬架上勻又寬。
三個環節緊相連功夫不負好園丁
下水作文法,必須貫徹指導的全過程,學生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教師就要及時下水,幫助解決。
1、寫作前的啟髮指導:這一步主要是搜集素材、構思命題、下筆的大方向等,不要過詳;否則,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有時可以不指導,讓學生露出真實底子,老師下步就好對症下藥。
2、初稿后的評講指導:程度好的,這一步可以不搞;但新教的內容和水平差的學生,就非搞不可;寫作中的大缺點,要力爭在這個階段糾正。一般用正誤對比方法最有特效。指導后,要重作一遍,直至合格才許上正本。
3、批閱后的總結指導:老師批改時要另備個本子,少而精地分類摘錄優缺點。一般分字、詞、句、章、大類。改完后,要上堂總結評講課。宜多表揚,少批評,特別好的可朗讀或張貼。這三連環,並不是死公式,要根據學生水平靈活運用。
爺孫同寫一篇文進步非凡喜在心
我的外孫叫章昱,是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千好萬好就是作文寫不好。他父母為了提高他的寫作水平,買了十多本作文書,叫他寫日記,他雖然說想學好作文,辦法想得也很多,收效卻甚微。
2000年春,我在他家住了個多月,一同餵鴨子、養蠶、溜冰等,同寫了五篇文,現在將第一篇選載如下:
1、我有兩隻小鴨了
冷鋼子校四年級學生章昱
在上周的星期五和星期天我得了二隻鴨子。
星期五那天,我放學到樊騰方家去玩,他說他的鴨子要給我,我說好,樊騰方的那隻鴨子羽毛光滑,全身金黃色的毛,黃黃的小腿,好看極了。
晚上我回家時,那隻鴨子叫個不停,好像說:“我要媽媽”。又好像在說:“我要朋友。”我聽后決定星期六給它找個夥伴。
星期六一早,我拿它出去玩,它跑的時候身子一搖一擺的,非常有趣。
到了七點鐘,陳夢普西帶著鴨子下來和它玩,看見它玩得高興的樣子,我笑了。後來趙迪成帶著他的鴨子來了,它們三個在一起搶著吃食。後來只有我的鴨子搶到了。後來我經過趙迪成的同意,我拿他的鴨子和我的鴨子一起養。
就這樣,我得到了兩隻鴨子。
批語:
1、這篇作文敘述較清楚,首尾照應好。
2、缺點:
全文的基本調子,反映了一般小學生的習作通病。
該詳細描寫的精彩部分,小作者卻乾巴巴地用敘述法一筆帶過。
例如:“他說他鴨子要給我,我說好”。當時各自說了些什麼話?心理怎麼想?有些什麼動作?這些能反映友誼的部分,可惜丟了。
“看見它玩得高興的樣子,我笑了……搶著吃”。怎麼“玩”、“笑”、“搶”?也可惜丟了。
說穿了,這不是單純地用錯了方法的問題,而是不會描寫。如果小作者一旦學會描寫,習作水平定會有一個大的飛躍進。於是,我運用描寫手法,同寫一篇文。請看:
2、我有兩隻小鴨了(範文)
我是怎樣得到兩隻小鴨的呢?說來真有趣呀:
上周星期五下午放學后,我到樊騰方家去玩。一進門,只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喂小鴨。我定神一看;小鴨扁圓形的身子;扁平的嘴巴,像顆葫蘆瓜子;腳上有塊橡皮似的膜,把三根腳筋連成一塊,是個划水的好漿兒;全身黃絨絨的好看極了。
我邊看邊想:“我要是有隻這樣的小鴨子該多好呀”!於是我用試探的口氣問:“方方,你的小鴨是哪兒買的?”
“荷花池那兒買的。”
“多少錢一隻?”
“五角。”
“這麼便宜,?你帶我去買一隻好嗎?”
“買?賣鴨的擔著擔子到處走!”
“你要是碰上了,給我買只好嗎?”
“你想要嗎?我這隻就送給你吧!”
“送給我?太好了!”我一邊說,一邊高興得跳起來。
接著,他雙手捧著黃絨絨的小寶貝送到我的手裡,我接過鴨子,道了謝,捧著這珍貴的禮物回到了家裡,小心翼翼地放在陽台上。剛鬆手,它到處亂竄,“唧唧唧!唧唧唧!”朝天大聲叫起來。
我連忙叭噠、叭噠地跑到樓下向曹奶奶要了個竹簍,墊上報紙,放些米飯就算了事。
誰料,它一進簍子就像進了關房似的,仍舊拚命地叫個不停!
媽媽嘟著嘴責怪我地說:“你在哪裡拿只小鴨子來了,叫得煩死人!”爸爸解勸似的說:“它換個新環境,又離開了夥伴,怎麼不叫?”
我生怕媽媽發火丟了我的鴨寶貝,連忙說:“你們莫急,明天我會想辦法給它找夥伴來的。”
第二天,天剛麻麻亮,我一醒來就想起了小寶貝,連忙起床,揉揉眼睛,躡手躡腳的貓著腰捧著小寶貝,偷偷地到了地坪,放在草叢裡。它東啄啄,西啄啄什麼也不吃,張著嘴直對我叫,好像哀求我似地說:“小主人,這草是牛吃的,我到這裡吃什麼呀?
我苦悶地摸著頭生氣地說:“你飯也不吃,草也不吃,叫我怎麼辦?”正在焦急的時候,趙迪成和陳夢普西拿著小鴨子來了。這些小天使一見面便立刻發出“唧唧”的叫聲,像久別重逢的好友親切地玩起來。
接著,迪成帶我們把鴨子趕到71棟的後面溝坑裡在地上撿根小棍子,撥呀,撥呀,撥出來的蚯蚓和小蟲子,像跳舞似的翻騰著,小鴨子一見到小蟲子,一個個拚命地搶著吃,最有趣的是有時一條蚯蚓兩隻小鴨各咬一端,像拔河似的。吃了一陣,鴨子吃飽了。這時迪成說:“昱子,你的鴨子真可愛,毛色好,又會吃,我這隻鴨子就送給你一起喂吧!”
我心裡想:“我真走運。”便高興地說:“太好了,恰好我的鴨子昨晚上沒有伴,叫了一個晚上啊!”
就這樣,我有兩隻小鴨了。
註記:
2001年春,我又和外孫一起放風箏,為了檢驗去年的作文指導效果,我叫他寫一篇放風箏的文章,寫得很好,大家表揚了他。為了提高要求,鼓勵他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在他的文中增添了一段:和孫悟空遨遊太空,迎接外星人來地球村作客。第二天,他高興地參加了學校的寫作興趣小組。請看進步以後的習作:
3、放風箏
冷鋼子校章昱(五年級)
今天下午放學回家,我飛也似的跑到屋頂上去放風箏。
一到上面,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我的心呀,甜滋滋的真有說不出的高興。然後,往四周一看:啊!今天怎麼像風箏比賽一樣呀!立刻伸手一數:一、二、三……共有二十多架。有的像蝴蝶,有的像雄鷹,有的像飛機;低飛的才幾米,高飛的已快插入半空啦。
我想:一定要後來居上。立刻一手拿線圈,一手拿印有孫悟空的箏兒,自言自語地對它說:“悟空呀!請你一個箭步飛上去,來個十萬八千里吧!”話剛落韻,只見“呼”的一聲,不到一分鐘,一捆三合一的尼龍線放完了。悟空在空中只有一點兒影子了。高出周圍的箏兒老遠啦!它在空中得意洋洋地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說:“我勝利啦!我勝利啦!”
太陽偏西了,黃燦燦的陽光照耀著天空,晚霞的光輝映紅了大地。我開始收線了。突然,悟空飛到一隻蝴蝶旁邊去了,於是我將線用力一拉!他卻一個筋斗竄下來好遠。不好啦!悟空啊!這個筋斗可千萬打不得呀!打到下邊和蝴蝶姑娘手牽著手,她會鬆手讓你走嗎?說時遲,那時快,我連忙把線一松,不到幾秒鐘,悟空又乖乖地躍上去了。
線收完了,悟空回到了我的身邊,我戀戀不捨地告別了緋紅的夕陽。
摘自:我與學生的點點滴滴(博客)
陳曉華(深圳育才中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教師苦心探索,各出奇招,為作文教學的“汪洋”獻上自己明凈的水滴。其中“下水作文”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於是有人在岸上指揮若定,有人深入水中,躬身示範,各持一端而又各有千秋。教師要不要“下水”,什麼時候“下水”,“下水”的利弊如何?今天我們幾位借“鎮西茶館”這方寶地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大家暢所欲言吧。
李多嬌(深圳育才二中):一位體育老師曾說過,要想讓學生學會游泳,首先得推他們入水。讓他們通過在水中的沉浮翻騰,逐漸掌握水性,並試著站立起來以自救。至於老師,所要做的是在岸上教會他們基本的動作要領,看著他們在水中撲騰,必要時拉一把而已。這種方法雖然粗魯,但很實用。原理就是:學游泳的才是游泳的主體。作文也一樣,學生才是作文的主體,老師永遠無法替代。
朱艷芸(深圳蛇口培訓中心):我認為這種風氣固然存在,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下水作文”。教師“下水作文”,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共同的習作中進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對話、思想的碰撞,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契合。有了這種心靈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實現教和學之間的零距離。學生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師為自己付出的勞動,心靈上一定有許多感慨,而這種感慨,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產,是可以取得巨大的感情回報的。在寫作的時候,學生期待著老師的作文,看看老師的範文怎麼樣。如果很好,可以給學生一種啟迪;學生覺得有道理,覺得精彩,那份敬佩之情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並且滲透在以後的語文學習當中,這是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
何碧峰:我並不否認這種個例,但就本質來說,“下水”還是缺少足夠的科學依據。教師與教練都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二者似乎頗有互通之處,但其教育目標和教學手段是迥乎不同的。游泳教練追求的最大目標是讓運動員奪金牌、破紀錄,為此,教練和運動員講究“出發時間、轉身時間、衝刺時間、划距、划頻、速度、分段成績”,其要求刻板而近乎教條;而作文教學的最大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此,老師和學生講究立意、文采、個性、風格,推崇“創作”。何況就算是游泳,也並不見得非要挺著肚皮的教練“下水”不可,我們常見的情形是運動員在池裡劈波斬浪,教練員則在岸上掐著秒錶“指點江山”呀!
陳曉華:蔡振華不一定是劉國梁的對手,陳運鵬也游不過楊文意。可教練給隊員作一定的示範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這樣的示範太重要了,否則,他們就很難掌握規範的動作,運動水平也很難提高。學生學習寫作也是如此。
何碧峰:在技巧方面,我們固然不反對和排斥模仿借鑒,但我認為作文是忌諱“動作規範”的。就算“下水”,也應該是在學生完成一篇同類的習作之後。如果教師先“下水”示範,無疑會束縛了學生的手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再出色的語文教師恐怕也寫不出各種風格的文章,如果全班數十個學生都模仿一種風格,亦步亦趨,那麼,學生在考場上也許能寫出四平八穩的文章,並獲取一個不算太低的分數,卻不能迸發出靈感與創造的火花。這種“下水”與我們提倡的創新教育、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學游泳會嗆水,但嗆得多了就熟悉了水性。作文也是如此,寫得多了就會摸出一些“門道”。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最好辦法是讓學生自己構思,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寫出真情實感,語文老師所需要做的是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鼓勵,而不是用“下水文”去限制學生的思維。
朱艷芸:何老師這話有點片面。我們知道,作文的思路和立意是豐富多彩的,師生之間同時習作,哪裡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莫非教師不讓學生寫不同於自己的構思和立意的作文不成?這不是成了武大郎開店了嗎?我們提倡百花齊放,學術上也倡導百家爭鳴,師生一起寫作,至少可以多一種思路和創造,如果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基礎上,比較師生作文的優劣,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又何來限制之說呢?應該說,“下水作文”更能開闊學生的思路和視野,豐富學生的寫作思路才是。
何碧峰:創作源於生活,而老師和學生的生活內容有天壤之別。老師如果表現的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真情實感,那麼,其結果往往要麼是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要麼是成人化的話語不適合給學生做範文,甚至是“兒童不宜”。怎麼辦呢?只有為“下水”而“下水”,一個方法是硬著頭皮去“下”,當“硬著頭皮”也不知如何“下”時,就只好不了了之;另一個方法是老師把自己兒童化,有個老師不無驕傲地說:“我寫的‘下水文’,在教師範文大賽中好幾篇得了獎。我寫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班上某個學生,用他的口氣來寫。”如果不是為了讓所有的語文教師去當兒童文學作家,這種把自己兒童化的做法就實在讓大多數老師難以接受——明明是半老的徐娘,何必去假扮天真的少女?何況“假扮”並不是人人都能夠“假扮”來的。如果教師“下水”的水平不能明顯超過學生,那麼不但不能起到示範的作用,反而損害了威信,甚至成為學生的笑柄。事實上,“下水文”不如學生的優秀作文也完全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試想,如果初三的學生寫一篇《二十年之後回母校》之類的想像作文,恐怕沒有一個老師敢保證自己肯定能寫出超過學生的優秀習作。既然這樣,有人標榜的“我布置每篇作文時都先‘下水’或和學生一同‘下水’”符合求實精神和科學精神嗎?就算一些老師“下水”的水平的確很高,但是經常“下水”,會使自己成為“游泳”和“競賽”的參與者,把“泳池”變成了展示個人技巧的舞台,卻可能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是一位“教練”,忘記了“泳池”本應是“游泳初學者的學習場所”。有喧賓奪主的嫌疑。作為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加強自己的寫作素養,但是,他的寫作方向首先應該是教研論文,而不應該是“兒童文學”或“下水文”,這正如一位優秀的游泳教練,最重要的是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而不是要跟運動員比誰游得更快。還有人以為,只有通過寫“下水文”才能夠了解學生作文的甘苦,那麼,教練是否只有和運動員同泳才知道運動員的甘苦呢?其實,老師通過撰寫教研論文同樣可以體會學生寫作的甘苦。
陳曉華:我同意朱老師的觀點,要想知道蘋果的味道,請親自嘗一嘗。我們在作文的構思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存儲自己作文思想的過程,如主題的定位,立意的選擇、確定、升華等。現身說作文,學生聽來很親切,很實在。加上老師曾經在水裡游過,一定有很多體驗。在取捨材料的過程中是怎樣辨析、思考,最後決定;在行文的過程中,怎樣選擇、比較、斟酌個別詞句,最後成文……如果老師能夠把這些體驗說出來,學生就能感同身受。這樣一種境界,恐怕也是我們老師追求的藝術境界吧。倘若老師敢於把自己的作文和學生的作文進行比較,讓學生討論,老師的作文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還不如學生的。並請學生說出理由來,為什麼學生的作文在某個地方比老師的還要好,好在什麼地方,我想,這樣的作文講評課是別具匠心的,至少不會枯燥乏味,而且學生的積極性也會空前高漲,讓學生有所得,有什麼不可以呢?我們面對的學生,不是高水平的學生,更不是世界一流作家,是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他們的作文水平參差不齊,有的還沒有上路,特別需要引領和示範。作為教師,要想了解水的溫度,先下去試試,這對調整作文的難度、了解學生作文的心理、縮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距離是大有裨益的。
夏獻平(深圳育才中學):我也想談談自己的感受。做學生時我是盼望看到老師的“下水文”的。從小學到高二我從沒有看到過自己老師的文章,更不要說看到他寫的同題文章了,雖然在老師講評作文,特別是在為我們樹立寫作信心而說“寫作文不難”時,我們私下就議論過老師的寫作水平,也產生過“想看到老師自己的文章”的念頭,卻每每失望。我想,既然數理化老師講過的題目自己會做,為什麼語文老師講過的作文自己就不能寫呢?是不是語文老師大多隻會說不會寫?我認為,教師“下水作文”的好處,除了陳老師說的可以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外,還有以下兩點:一是,讓學生真正體味到師生間心理交流的快樂和自身慾望得到滿足的喜悅。渴望與老師平等交流,是每個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師應該做學生最需要做而且有利於教學的事情,教師“下水作文”的本身,就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我想,不管老師寫作水平如何(其實“下水”的本身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出於對學生的關心,至少每學年得“下水”一兩次,不然,你的學生也許會感到終生遺憾,你也會因此而失去與他們心理交流和提高自身威信的契機。二是,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信心。學生作文與教師作文,因經歷和學識水平的不同,差距較大。教師“下水作文”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榜樣性和示範性,既開闊了學生的作文視野,又增強了學生學好作文的信心。
夏志明(深圳育才中學):我聽了大家的討論,補充兩點。一是每一位語文老師未必都有寫好“下水作文”的能力,老師是具體的人,人的能力是有差異的。要求每一位老師都具備“下水”的能力也不符合客觀實際。苛求“下水”能力不強的老師“下水”,恐怕勉為其難。與其讓他們寫出沒有靈感的、四平八穩的文章,倒不如不動筆,留下這份空白,不要去污染它。“美食家”未必都能做出美味的食品,“文藝評論家”寫出來的文章未必就比作家好,那又何必強求“語文老師”一定要寫出供學生示範的“下水作文”呢?即使寫不好“下水作文”的語文老師,也完全有可能指導學生寫出好文章。再說,語文老師的工作量是有目共睹的,哪有時間和學生一起完成每一篇作文。二是讓學生寫好作文的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再好的方法也難以換取那鮮活生動、水淋淋的真情真性的文字。而當你調動了學生創作熱情、寫作興趣后,再講方法,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就我的教學經歷來看,比較而言,作文講評課是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的最佳途徑,其效果遠勝於“下水文”。因此教師用心去批改、品味學生的作文,上好作文講評課,是作文教學的關鍵。所以每一位老師不一定必須具備“下水”的能力,但必須都具備調動學生寫作興趣的能力,具備品評學生作文的能力,具備引導學生端正文風的能力。當然,“下水作文”也不是不可以做,有能力、有興趣的老師,偶爾做一做,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當全班學生都感到這篇文章難寫、大家都茫然時,老師應當“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下水”時就“下水”,甚至如果自己能力不夠,請人代筆都未嘗不可——當然,這要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講清楚。但總體來說,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提倡“下水”。
陳曉華:小鳥習飛,小孩學步,無不說明需要牽引的道理。小孩在池塘里戲水,不能沒有大人的牽拉。學生開始習文,也應該由老師牽引著在習作的汪洋中遨遊。問題是怎樣“牽引”。古人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同樣,學生學作文,工夫在文外。老師可以指導學生作文的技巧,但永遠無法代替學生思考,這無疑是正確的。因此,要不要“下水”,什麼時候“下水”,是經常“下水”還是偶爾“下水”,看來是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因時、因地、因學生、因老師而異。當然,這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繼續討論。
要學游泳,必須下水,要教運動員游泳,教練必先下水示範,“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過來。下水作文就是老師布置的作文,老師自己也要寫的。下水作文不一定就是師生同題作文。
以下兩個資料供參考——
1、提升教師自身的寫作素養
2001年,為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水平,某市專門作出了有關規定,九年制學校1至5年級的語文老師,每學期寫作量不少於1萬字,6至9年級的語文老師不少於1。5萬字。現代作家沈從文在高校任老師時教授寫作課,每次布置一個題目,他就從各個角度先寫幾篇,貼在教室的牆壁上,有時甚至密密麻麻貼滿好幾面,讓學生看了以後回去自己寫。這確實是講授作文的好方法,但我們對語文老師要求可不能太高,沈從文是以作家的身份去擔當老師,而我們的老師不可能是作家,而且作文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所以並不能苛求語文老師一定要寫得一手好作文。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作為老師,有理由而且也應該寫好文章,既然是中小學生的文章,對老師來說應是小菜一碟,應該篇篇佳作。但真正寫時肯定會碰到問題,這時就會知道寫作是多麼難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寫時也會發現考試時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麼沒有美感,這樣他們才會在自己的教學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會使我們現在整個的教學方法有所改變。
劉國正先生說:“你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於和善於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猶如游泳教員自己要專於游泳,鋼琴教師自己要精於彈琴,道理是很簡單的。”他還說:“但看我們的老一輩語文教育家,無一不是文章能手,他們的教學藝術和文章藝術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從我們語文教師的隊伍中湧現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們為此開一個慶祝會,因為這正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乃至提高整個語文教學質量的一項基本建設。”劉國正先生呼籲教師寫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實則是一種科學的建議,是一個起碼的要求。
教師寫下水文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能避免教學中的許多誤區(如最常見的命題作文,命題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所謂“實踐出真知”,只有老師自己動手,他才會懂評價學生作文,如果一個題目他寫不出,他就可以更寬容學生的作品,也可以學習他們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個題目他寫得很好,那講授就有了依據,學生學習也有方向。這實在是教學相長的好辦法。在作文教學改革之中,教師勤於動筆不僅是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下水”文,教師能真正體驗寫作規律,在教學中把寫作規律和教學規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廣大教師隊伍中,有一些是熱愛文學,甚至是著名文學家,他們被稱為教師作家;在作家隊伍中,也有一些當過教師,熱心於教育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人應該成為作文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只有他們既對寫作規律有著十分真切的體驗,也對教育教學規律十分在行。呼喚作家型教師,要廣大語文教師成為一個作家,要求過高,在實際工作中,要求語文教師寫下水文,增加教師對寫作規律的體驗,是解決向作家型教師轉化的一個重要而且是主要的途徑。
寫下水文其實並不難,教師在為學生寫評語就是一次很好的下水機會。但調查發現,我們許多教師寫評語不是“八股式”圖快,就是隨意評說。寫評語實在應該認真對待。下水文不妨從寫好每一句評語開始。此外,作者向我們的教師推薦老教育家張中行先生的《寫作雜談》一書,雖然它寫於十餘年以前,但對於寫作的規律性東西談得深入而淺出,不失為指導教師自己寫作和教學學生寫作的較好參考書。
2、關於語文教師寫下水文的對話
劉德斌整理於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
袁朝暉:一個好的游泳教練不一定就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一名出色的足球運動員也未必就能成為一位好教練,語文教師也如此吧。
林德才:教師不是教練
劉愛麗:我並非全同意你的觀點,有可能自己的學生中不乏有寫作靈性的孩子,但是相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老師筆耕不輟,更能理解學生寫作的甘苦。我經常有這樣的感受:拿這學生的作文,似乎能指出他的缺點,但如何具體的修改,未必貼切。老師還是下水的好!
飛哥:語文老師不會寫文章是講不過去的。
劉艷紅:
我看過導演給演員說戲,他的示範確實說不過去。但他高就高在能把演員的情緒調動起來,調整到作品需要的最佳狀態。老師也一樣,首先要會寫文章。但關鍵應做到會指導學生寫。
丁巍鑫:大家都說教師應該會寫文章
,我認為應該加一個“好”字,如果自己寫不出好文章,又從何體現自己的理論是能夠指導學生寫作的呢?
林德才:丁老師,如果要求語文老師都要寫出“好”文章,應該是不切實際的,畢竟好文章不是所有人都能寫出來的。況且反過來說能寫好文章的人並不見得就能有自己的理論來指導學生。
賈軍:現代的新型教育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成為優秀的教練,不僅如此,更要求我們成為擁有優秀運動員感覺的教練。感覺從哪裡來,要從實踐中來。到哪裡去實踐?我們所實踐的結果是不是符合要求?話說回來了,語文教師須實踐的東西太多了,也許永遠也當不好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好教練。不知我說的對嗎?
袁朝暉:還想說一句:作家是教出來的嗎?
我們可以去下水,名家名篇也算下水文吧。好好像律和方法,方法和實踐,實踐和教學,總是不能統一的.就像誰都知道點球怎樣進門,鄭智也能踢丟一樣。
難說再見:能寫好文章的人並不見得就能有自己的理論來指導學生,這話確實不假,但一個寫不好文章的老師一定也指導不好學生。一個出色的運動員不一定能當好教練,但有幾個教練不是優秀的運動員?試想一個寫不好文章的語文老師如何用自己的語言魅力去啟發、感染學生?一個寫不好文章的語文老師最起碼不會是一個出色的語文老師。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為人師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寫作方面,也應力求做學生的表率。而要做好表率,愚以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下水作文。
"下水作文"中的"下水",是借用游泳術語。要想學會游泳,必須下水實踐;學習寫作,道理亦然。因此,所謂"下水作文",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作文。
寫作,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既有智力因素,又有技能因素。進行作文教學,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縱有百計千方,但教師和學生一道作文,是任何妙法都不可替代的。教師下水作文,對學生而言,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權威性。一位語文教師,幾乎天天都在講解課文特色,傳授寫作技巧。天天教導學生如何作文,可自己如果始終不寫出或寫不出一篇像像的文章,那麼你在學生中的威望多少要打些折扣。反之,教師的文章能在報刊上發表,比教師空講什麼絕妙的寫作理論要有用得多。
其次,是示範性。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須知默默地做出樣子,比大喊大叫有效得多。教師用自己的文章現身說法,更能起到示範的作用,也更有說服力。反之,如果教師從不"下水",就沒有切身的寫作體會和實踐經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再其次,是親近性。課本上,報刊上,別人的文章再多再好,總給人以敬而遠之之感。而教師自己的文章見諸報刊,可就大不相同了。這些文章內容大多來自學生身邊,學生看到它們,親切和接近之感會油然而生。
當然,這於對教師本身來說,"下水作文"的作用就更大了,這裡無須贅述。
下水作文,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