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寶慶的結果 展開
- 原兵器工業部第三局局長
- 山東壽光籍烈士
-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李寶慶
原兵器工業部第三局局長
李寶慶,中國,漢族,1951年4月調離故縣鐵廠,後任兵器工業部第三局局長。
李寶慶,生於一個小職員家庭。1938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入抗大一分校學習。1939年11月分配到太行兵工部工作。1948年2月奉太行兵工部的命令來到故縣鐵廠,先是任故縣鐵廠政委,后又任故縣鐵廠廠長。1951年4月調離故縣鐵廠,後任兵器工業部第三局局長。
1948年2月,李寶慶告別自己的賢妻愛子,風塵僕僕來到了故縣鐵廠。他對這裡並不陌生,而且有一種特別眷戀和思念的感情。1938年前,他入抗大一分校學習時,校址就在故縣村。那時,年輕英俊的李寶慶曾接受過朱德總司令的檢閱,也曾多次傾聽過朱德總司令的教誨。抗大一分校的學習和以後革命工作的實踐,培養了他幹練果斷的性格。
1949年初,解放戰爭不斷勝利,形勢發展很快,推翻蔣家王朝的日子已為期不遠。這時,為了修復鐵路,迎接全國解放的到來,上級把生產鐵路用平板車的任務交給了故縣鐵廠。當時,已擔任故縣鐵廠廠長的李寶慶深感任務艱巨,他立即組織有關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召開會議。會上,有些同志有意見,認為支援前線的煉鐵生產已經夠忙的了,在一無技術,二無工具,三缺人員的情況下,要按時完成平板車任務困難太大。如果完不成任務就會挨批,甚至受到處罰,建議向上級反映一下,讓別的單位承擔這項任務。李寶慶聽了這種意見后,深感這是一種退卻和畏懼,是革命工作所不能允許的。他在會上斬釘截鐵地說:“這是戰爭的需要,是迎接革命勝利的需要,只有完成的選擇,沒有推諉的餘地。”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進行了具體分工,調整了技術力量和生產人員,又從外廠借來一些機械木工設備,開始了製作。他經常深入製作現場,給工人們鼓勁加油,檢查和監督製作質量。由於李寶慶決策果斷,行動迅速,贏得了時間,結果提前一個月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了兵工部的表揚和嘉獎。
1950年,隨著故縣鐵廠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工人不斷增加,領導短缺成了一大難題。向上級要幹部的報告打了好幾次,可答覆只有一句話:再等一段時間。因為當時全國各行各業都在快速發展,幹部短缺成了通病。要不回幹部就會影響工作和效益,怎麼辦?李寶慶果斷決定:“與其等,不如自己培養”。知識分子少,我們就在有實踐經驗和組織能力的工人中找。於是,李寶慶同組織部門負責人一頭扎進基層,調查了解有領導才能的工人的情況,摸底排隊,選定目標,利用上夜校時間給他們講解領導藝術和知識。經過近半年的努力,高爐爐頂、電工班、鉗工班、火磚工部、鑄造組、鍛工組、機工組和風機組等,都配備了自己培養的幹部。這些同志上任后,身先士卒帶頭干,盡心竭力搞工作,促進了各項工作的突飛猛進。上級領導知道這一事情后,不但派人調查總結出經驗進行推廣,而且還挖走不少故縣鐵廠培養的幹部。
他之所以能夠果斷決策,關鍵在於他熟知情況,並且能夠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1951年6月,在故縣鐵廠開展的檢舉揭發反革命分子活動中,一位爐前骨幹被揭發曾參加過國民黨軍隊,並說他有血債。組織部門已把他列為重點對象處理。李寶慶聽后心存疑慮,他在爐前蹲點時曾和這位生產骨幹多次接觸,了解他的出身和歷史,知道他是個見了老鼠都怕得要命的膽小鬼。像這樣的人怎麼會有血債呢?為了辨明是非,他果斷決策,一邊教育這位工人要相信黨相信政府,一邊派人到他的老家進行了調查。沒多久,調查人員帶來了當地政府的證明。原來,1946年他被國民黨抓壯丁抓去。15天後,在新兵訓練營訓練時,連打槍都沒有學會就逃了回來。1948年,他和幾個同鄉一塊來到了故縣鐵廠。李寶慶為他平了反,這位老實巴交的工人非要給李寶慶磕頭致謝不可。李寶慶連忙阻止說:“咱共產黨可不興這個。不冤枉一個好人,這是咱共產黨的規矩,我是在執行共產黨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