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檐犁頭尖

鞭檐犁頭尖

鞭檐犁頭尖(學名: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lume)是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塊莖直徑可達2厘米,上部周圍密生肉質根。葉和花序同時抽出。葉柄中部以下具寬鞘,葉片戟狀長圓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花序柄細,佛焰苞管部綠色,卵圓形或長圓形,檐部綠色至綠白色,披針形,雌花序卵形,雄花序黃色;附屬器淡黃綠色,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花柱不存在,中性花上彎,黃色,先端紫色;上部的錐形,漿果卵圓形,綠色。4-5月開花。

該種塊莖入葯,能燥濕化痰、止咳,內服治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常與半夏通用;外用治跌打損傷、瘡毒。

形態特徵


鞭檐犁頭尖
鞭檐犁頭尖
塊莖近圓形,橢圓形、圓錐形或倒卵形,直徑1-2厘米,上部周圍密生長2-4厘米的肉質根。葉和花序同時抽出。葉3-4,葉柄長15-30厘米,中部以下具寬鞘,基部鞘寬達1.5-2厘米;葉片戟狀長圓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長5-14厘米,寬2-4厘米,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側裂片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傾,長三角形,長4-5厘米,寬3-5毫米,側脈4-5對,其中1對基出,均上舉,表面略隆起,背面不明顯,Ⅱ級側脈和網脈極纖細,集合脈2條,外圈靠近邊緣,內圈與邊緣相距3-5毫米。
花序柄細,長5-10(-20)厘米。佛焰苞管部綠色,卵圓形或長圓形,長1.5-2.5厘米,直徑1.2-2厘米;檐部綠色至綠白色,披針形,常伸長捲曲為長鞭狀或較短而漸尖,長7.5-25厘米,下部展平寬5-8厘米。肉穗花序比佛焰苞短或長,有時極長,達20餘厘米,雌花序卵形,長1.5-1.8厘米,下部粗8-10毫米;中性花序長1.7厘米;雄花序長5-6毫米,黃色;附屬器淡黃綠色,具長2.5毫米的柄,下部為長圓錐形,向上為細長的線形,共長16-17厘米,基部粗5毫米。雄花:雄蕊2,葯室近圓球形;雌花: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花柱不存在,柱頭小。中性花:中部以下的棒狀,長達4毫米,上彎,黃色,先端紫色;上部的錐形,長2-3毫米,淡黃色,下傾並有時內彎。漿果卵圓形,綠色。花期4-5月。

產地生境


鞭檐犁頭尖
鞭檐犁頭尖
分佈於孟加拉、印度(東部)、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爪哇)、帝汶島、菲律賓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廣東(從化、連山)、廣西南半部至雲南東南部(金屏)。生長於海拔350米以下的山溪水中、水田或田邊以及其它濕地。

繁殖方法


採集種莖:鞭檐犁頭尖主要通過無性繁殖分離新個體,將母體分離的地下小塊莖挖出,另行種植即培育成鞭檐犁頭尖苗。由於鮮塊莖不易貯藏,在中國南方一般在田間留種自然越冬。在10月份至播種前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區間留種(留種田留種期間不能有水)。冬季高寒天氣時注意覆草保暖防凍害(一般年份地下塊莖能自然越冬不受凍害)。翌年春季播前挖起稍推晾,篩選健壯、無病蟲害小塊莖(個體以0.5克左右為最佳)作種莖,每畝大田用種莖30千克左右。
播種方法:選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鬆的砂質壤土或壤土作苗田。每畝大田需苗田67平方米左右。3月初翻耕,然後整細耙平作畦,畦寬1.3米、溝寬40厘米,做到畦平、土細、溝深。整好畦后每67平方米苗田畦面均勻潑施人畜糞水100千克,隔夜即可播種。選晴好天氣於3月播種,播時土壤保持濕潤(乾旱時可灌1次水使之濕潤),於苗床均勻播種莖,播后均勻薄覆細土(焦泥灰更佳),然後每畝用50%乙草胺75-100毫升對水50千克細噴封草,再起拱棚覆蓋農膜(注意防鼠害或野豬取食)。4月初出苗后根據氣溫情況,及時上水通風煉苗,早上棚內外溫差不大時揭膜通風,傍晚覆蓋農膜。氣溫回升穩定后揭膜,拔除苗床雜草,並每畝潑施稀薄人畜糞1000千克或尿素5千克。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灌水方便、排水良好、肥沃、深厚、通透性好的砂質壤土。4月上、中旬結合翻耕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廄肥1000千克,后施碳銨40-5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
移栽:當苗高8-10厘米、有2-3葉時即可移栽。移栽時分批篩選大苗,長1批栽1批,大苗壯苗單株栽插,小苗弱苗2株1穴。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3.3厘米為宜。
施肥:移栽后20-30天施追肥。第1次每畝施尿素5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第2次追肥看苗定量施肥,葉色落黃時施尿素5-8千克。10月下句開始倒苗。
水漿:整個大田生長過程的水漿管理以乾濕交替的比較好,其長勢健壯、不易倒伏、產量高。
採收:加工立冬開始採收,排干水開挖,挖起推放筐內蓋好,忌曝晒(否則不易去皮)。洗去泥后按大、中、小3級篩分,分別裝入編織袋,反覆揉搓去皮,直至外皮變白,清洗乾淨后曝晒,干后即可上市。

主要價值


塊莖入葯,能燥濕化痰、止咳,內服治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常與半夏通用;外用治跌打損傷、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