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是指太液池的景色,太液池位於中南海。中南海至蜈蚣橋,北至金鰲玉棟橋,是中南海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代,以萬寧宮為中心另建大都城,並把萬寧宮區的湖泊定為它的太液池和西苑,在西苑內重設瓊華島,太液池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
明代,北京基本上沿元大都舊制,把西苑列為禁苑,在太液池南端開鑿南海、中海與北海,將“太液秋風”景觀,附會在皇城以內的太液池上,改名“太液晴波”。鄒緝在《北京八景圖》中說:太液池“有儀天殿,中架長橋,以通往來,又有土台,松檜蒼然,天氣清明,日月滉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
清代,乾隆最初寫的燕山八景詩,把“太液晴波”又改為“太液秋風”,詩中描寫道:“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荷風晚送殘香氣,竹露涼敲綠玉聲。翠合三山連閬苑,波涵一鏡儼蓬瀛。由來禁籞林泉好,行樂還同萬物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手書“太液秋風”碑立於中海水雲榭,並在碑背面的詩為:“微見商颸蘋末生,鏡欄玉蝀影中橫。非關細雨頻傳響,何事平流忽有聲。爽入金行閭闔表,波連瑤渚趯台瀛。高秋文宴傳佳話,已覺犁然今昔情”。中海的水雲榭這座水中的涼亭,環境確是美妙,雲光倒映,小亭宛在,好像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真是人間洞天水國。清朱彝尊《早秋水雲榭》詩曰:“殘暑秋逾熾,涼風午乍催。微波蓮葉卷,新雨豆花開。宛轉通橋影,清冷傍水隈。夕陽山更好,金碧涌樓台。”水雲榭雲光映水,碧帶環繞,翠蓋丹英,風景如畫,仍不失為園林美景。
太液秋風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
在中海的建築水雲榭上,刻有乾隆皇帝親題:“太液秋風”四字,是“燕京八景”之一。
太液秋風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處景點,又稱“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產生於金代明昌間,而後代文人紛紛題詩,遂名聞遐邇。
燕京八景的出現,對於後來的風景點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此之後,無論“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畝之園,以及琳宮梵宇,靡不有八景詩矣”。現代園林、庭院綠化亦借鑒燕京八景,建造景點,推動了園林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