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馬駝鹿

智利馬駝鹿

智徠利馬駝鹿(學名:Hippocamelus bisulcus) ,瀕危動物,馬駝鹿屬的兩個物種之一。

智利馬駝鹿是群居動物,一般為2-3頭,有時多達11頭,分佈在智利及阿根廷。夏天時,它們會棲息在高海拔的地方,隨著冬天的來臨而逐步下移至森林河谷。是草食性的,主要吃草本植物、莎草科及地衣等。僅限於安第斯山脈南部較偏遠的地方,零散分佈在阿根廷南部和智利一帶。

形態特徵


智利馬駝鹿
智利馬駝鹿
智利馬駝鹿是鹿科馬駝鹿屬的兩個物種之一,雄性頭體長140-175厘米,雌性頭體長140-157厘米;肩高80-90厘米;體重40-100千克。它們有一個大而黑的鼻子,眼睛小,大耳朵內側有白色皮毛。身形較短;雌性馬駝鹿比雄性體型要小。雄獸頭上長著長有兩個長約30厘米的分叉鹿角,角的枝杈間互相融合,形成側扁掌狀或葉狀,雌獸雖不長角,但在相應部位略有突起;喉部具1個懸垂體,上面生有束狀長毛;主蹄大,呈橢圓形,側蹄細長觸地面;此鹿種有一個奇怪的站立姿勢,腿很短,後肢出現彎曲。
全身的毛在冬天為黑棕色,夏天為灰棕色,頸背具有深棕色的鬃毛。粗糙的褐色皮毛在夏天又短又黑,但在冬季會長長,可在風寒溫度達到零下50攝氏度時起到保溫的作用。

棲息環境


生活在安第斯山脈崎嶇的地勢和陡坡上,棲息於森林和灌木叢開闊的區域。

生活習性


智利馬駝鹿是群居物種,群落數量視情況而定,一般為2-3頭,有時多達11頭,但以往可以超過100頭,至21世紀5頭以上的族群已經很難看到。群落主要為雌鹿及幼鹿,雄鹿是獨居的。在某些地區,棲息活動範圍可達數百公頃領域。夏天時,它們會棲息在高海拔的地方,隨著冬天的來臨會垂直遷徙到海拔較低的地方的,逐步下移至森林河谷。這樣在不同的季節可避免暴晒和深雪嚴寒。
馬駝鹿是食草動物,和牛科的其他動物一樣,有四個胃室內,主要吃草本植物,食物以灌木、莎草科植物、地衣和樹上的新芽為主。它生性羞澀、靈活,聽覺十分發達,通常是一種無聲的物種,但偶爾也會打鼾和發出呼嚕聲。

分佈範圍


智利馬駝鹿曾廣泛分佈在安第斯山脈南部和巴塔哥尼亞,20世紀末僅限於安第斯山脈南部較偏遠的地方,僅零散分佈在阿根廷南部和智利一帶。
智利馬駝鹿分布圖
智利馬駝鹿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交配季節,雄性可以與任何已經發情的雌性交配,檢查它們的尿液,看是否已經準備好。此時雄性接近雌性,用形體動作顯示姿態並討好它們,然後低下頭來用下唇蘸雌性尿液,測試進入口腔器官的信息素。雌性在懷孕200-220天後生產一頭小鹿,生產時會離開族群,帶著小鹿在林間隱蔽長達一個月的時間,以躲避食肉動物和群族中其他成員對小獸的傷害,直到小獸有能力自己隱藏。幼仔5個月左右斷奶。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馬駝鹿自1976年就已處於瀕危,其主因是砍林、棲息地分散、入侵物種及被獵殺。儘管智利馬駝鹿在智利和阿根廷受到全面保護,但是大部分的智利馬駝鹿分佈在保護區之外。而且就算在保護區內,法律也很少被執行。對此,人們也採取了緊急保護措施,包括提高人們對於智利馬駝鹿困境的認識、促進私有保護區域的建立、轉移在國家公園的牲畜以及圈養繁殖。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世界瀕危動物紅色名錄顯示,美洲大陸一共生活著21種本地鹿種。其中,物種保護問題最為嚴峻的就是馬駝鹿,它正處於滅絕的危險之中,至2008年世界上存活數量不到2000隻。
最近幾個世紀,由於過度捕獵,棲息地改變,為發展畜牧業而使棲息地被侵佔,以及疾病等原因,馬駝鹿的數量急劇減少。現如今,這種獨特的哺乳動物以小群體的形式分散居住在一些較偏遠的地區,每個群體由2至3個馬駝鹿組成。當然,也有個別的馬駝鹿選擇獨自生活。
2010年,智利和阿根廷簽署了《馬駝鹿保護理解備忘錄》。這個備忘錄的建立衍生出了一個“兩國行動計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加強與馬駝鹿共處的居民的相關工作,加強重點行動的創建工作,以及加強馬駝鹿常見問題的監測工作。
自2013年3月起,紀錄片《馬駝鹿,物種的陰影》開始拍攝。該紀錄片由阿根廷的AngelitoCruzDiablo和智利無政府組織Aum n聯合製作的。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也出現在了紀錄片中。經過整整一年時間的拍攝,這部紀錄片希望向大家展示馬駝鹿不同的生物循環和周期,記錄下了一些之前未曾用電影攝影機進行拍攝的瞬間和時期,比如馬駝鹿的發情期以及它的懷孕過程等。
智利徠於1996年通過了第19473號法令,禁止對馬駝鹿進行狩獵、持有、私藏、捕獲、運輸和銷售。幾年前,主要負責管理自然公園的智利國家林業公司(Conaf)也開始實施《馬駝鹿國家保護行動計劃》。正是由於這個計劃的實施,使得馬駝鹿可以在智利的13個國家公園裡接受照顧和保護。同樣地,在阿根廷,也有6個公園對馬駝鹿提供相應的保護。大家都希望,這些措施可以阻止這個羞澀而靈活的物種的消失。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