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德育

快樂德育

快樂德育是一種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認知規律,能讓學生感到可信、親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快樂德育強調從心開始,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是一種具有時代性的道德教育活動模式,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快樂活動的空間,通過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形式,使學生在快樂體驗的過程中對道德規範加以了解,並加以內化,提升道德修養。它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學校文化的一種綜合體現。

研究背景


快樂的德育,既是德育的本質特點,也是發揮學生德育主體內在積極性的必要形式,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措施。反思學校現狀,我們開展了不少的德育活動,那些說教式的、命令式的活動,對於新時期的學生來說已經不太能感化他們了,學生雖然參與了其中,但是往往忽略了學生在自身道德成長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他們是被動的,壓抑的,最終的效果是甚微的;而那些遊戲活動式的、融入競爭機制的、需要主動參與體驗的活動,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激活孩子的意識與思維,伴隨著新時代成長的學生們更喜歡,其道德實效性也更大,類似的活動的生命力也更強。

德育新思想


德育新思想是建立新的德育模式的靈魂。德育要遵從、適應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需要和規律,同時德育自身又具有主動選擇、構建的功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
道德行為本質觀
道德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其表現為自覺自願選擇履行道德規範。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獲得他人讚揚,更是為了滿足自我道德需求;不僅是為了完善自身的道德形象,而且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喚起他人的道德熱情。
道德主體形成過程觀
道德主體的形成是個人道德需求與社會道德要求相互作用和共同構建的過程,也是個體在道德方面的知情意行互相作用的統一過程,更是學生在自身能動活動與交往中自主實現的過程。
盧格的生命全程發展觀
人的發展是多層次的,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等因素。人的發展又是多方向的。發展不是簡單地朝著功能增長的方向運動,發展是在增長、獲得、成長與減退、喪失、衰退的差異、對立與轉化中實現的。人的發展由諸多因素共同決定,家庭、學校、社會都有著極大的教育功能。作為學生的發展,諸多因素不可或缺,更需要關注學生自身價值觀的提升。
如何在教育中滲透快樂德育
首先,我們應把每個學生當成朋友,讓學生懂得與人和睦相處。與人關係的融洽是快樂的重要條件,尤其是作為教師,要通過與學生朋友式的關係,引導他們如何與人相處。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健康心態。當今社會居住條件的封閉性和獨生子女在家庭內部的獨處性,使得為學生創造交往的環境和氛圍顯得更為重要。因此,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與學生交往,特別是多與膽小懦弱的學生交往,鼓勵他們敢於表現自我,善於與人交往;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相互交往。並注意教育他們在交往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通過交流雙方或多方的感情移入(即“移情”),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同情別人的不幸。同時,體驗群體、集體的溫暖和真摯友情,培養其集體主義情感、個人行為的道德感和社會交往的積極態度。
另外,不要吝嗇對學生們的讚美,因為成長的道路猶如賽場,他們希望有人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尤其是老師和家長。當然,讚美必須有的放矢,賞識教育也不是盲目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針對他們長處進行誇獎。如:他的某件事做得好,讓他感受到你的確對他的小成績很感興趣,下次他會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取大家的讚揚。

研究內容


在目標內容上,力求讓學生願意參加各種主題式活動,並在活動體驗中感受到快樂,自覺地加以內化逐漸,提升學生的德育認知與德育情感。
在方式方法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設計活動,體驗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營造有文化體驗的校園生活,關注學生的成長,逐漸發展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友誼感、自尊心、責任感等情感。同時,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利用情感性的機制,如有效地運用情緒和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彌散性功能、激勵性功能和動力性等功能,來促進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認同。
在途徑上,倡導開放式的大環境中育人,形成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網路。
在評價上,注重學生知行統一、道德分析判斷能力和實踐能力。
通過課題的深入研究,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提升德育的實效性,真正讓學生快樂成長,做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現代接班人。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與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相一致、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原則。既要體現優良傳統,又要反映時代特點,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
(2)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進一步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3)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範。
(4)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完善思想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導未成年人的思想,規範他們的行為。

實施原則


“快樂德育”活動模式,它應該具有主動性、活動性、趣味性、體驗性、塑造性這幾個原則。
1、主動性:學生能主動參與各項主題活動的設計、體驗、評價之中,從而感受到快樂。
2 、活動性: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快樂活動的空間,主張學生在活動的設計、參與、體驗中加深對道德教育的認同感。
3 、趣味性: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是充滿趣味的,是學生喜歡的,通過充滿快樂與樂趣的環境,讓學生樂於參與,樂於交流,樂于思考。
4、體驗性: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兒童在活動中加深感受與體驗,在快樂體驗的過程中對道德規範加以了解,並加以內化,逐漸形成一種比較健康的道德觀。
5、塑造性:當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之後,對其中蘊涵的道德觀有了新的認識,從而加以內化,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更良好的道德品質,最終學會對世界的認知和自我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