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1927年建於堪培拉的圖書館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位於堪培拉的伯利·格里芬湖畔,介於聯邦大道(Commonwealth Avenue)和國家科技中心(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re)之間,有500多萬冊藏書,其中包括庫克船長的手稿,是世界著名的圖書館之一。遊客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檢索手段迅速找到各類所需的資料,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書庫中遨遊,也可以通過館內的展覽、商店和咖啡館放鬆休閑自己。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亞圖書館歷史並不悠久,位於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NLA),其前身是1901年成立的聯邦議會圖書館。當時該館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為楷模,設置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所在地墨爾本。成立伊始,藏書主要靠維多利亞州立公共圖書館及州議會圖書館的支持。
1905年採用杜威十進分類法系統;1912年通過的版權法確保了該館的繳送本圖書館地位;1914年出版33卷的澳大利亞歷史檔案。1923年被正式命名為聯邦議會圖書館,伴隨著聯邦議會大廈的落成,1927年遷往堪培拉。為議會服務是其主要宗旨,同時也為政府各部門及學術機構提供參考諮詢和書目服務。1930年開始對堪培拉居民開展外借並收集錄音與電影;1944年設立倫敦聯絡處。
二次大戰之後,伴隨著經濟的繁榮,澳大利亞圖書館事業迅速發展。館藏增加,服務範圍擴大。1956年成立國家書目中心,同時聯邦議會的圖書館諮詢委員會提議成立一個國家圖書館,這一建議體現在1960年頒布的《國家圖書館法案》中。根據該法,聯邦議會1966年撥款興建適當的館舍,1968年8月坐落在堪培拉地區伯利格里芬湖畔的國家圖書館正式開館。1970年成立音樂組;1976年著手調查全澳大利亞聯機網路目錄的可行性;1978年編製澳大利亞機讀目錄;1981年澳大利亞書目網路準備實施,並形成國家書目資料庫。
澳大利亞國家館館長是理事會成員之一,另有副館長一名。澳大利亞國家館有六個部門,下設若干組進行運作。
主要內容
1.館藏管理部推進對澳大利亞文獻的利用,該部收集、組織、保存綜合性澳大利亞圖書館資料,並選擇支持現在及未來研究之非澳大利亞出版物。設:技術服務組、亞洲組、典藏服務組、口頭歷史項目組和部門後勤組。
2.澳大利亞藏書與讀者服務部開發澳大利亞文獻收藏資源,支持現在與未來研究之需要;在圖書館藏書及其他信息資源基礎上提供參考服務。設:讀者服務組(信息服務;地圖;報紙與縮微閱覽室)、音樂與舞蹈開發組、書庫服務組、手稿組、圖片組、口頭史組和部門後勤組。
3.資源共享部提供圖書館界服務,支持資源共享,以便利澳大利亞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使用。設:Kinetica組(負責國家書目資料庫以及澳大利亞圖書館藏書記錄)、顧客服務組、資料庫組、館際互借服務組。
4.信息技術部開發提供系列信息技術,增強員工管理和專業工作的效率和影響,加強對圖書館用戶服務的提供。設有應用組、商務系統組、用戶支持與網路服務組、數字服務組、網路服務組,該部門以男性為主。
5.公共項目部開發並維繫圖書館及國內外與圖書館有共同利益的社團之間的聯繫。設:展覽組、出版物及大事記組、通訊與營銷組和部門後勤組。
6.行政服務部對圖書館運作領域提供全部支持,通過員工和其他可利用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用戶服務的效能;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其能對圖書館目標的開發和制訂增加貢獻。設:雇傭管理組、金融組、職責與革新組、承包與設備組、形象設計組。
澳大利亞國家館隸屬於通訊、信息技術與藝術部,直接由圖書館理事會制訂政策並進行指導。
目前理事會有10個成員,主席經常由德高望重的人士擔任。其他9名成員中參眾兩院議員各一名,另外7名由總督任命教育、科技、學術及公共事務界人士擔任,任期3年。期滿后視情況決定連任與否,故理事有資格深淺之分。由於圖書館理事會成員學術、商業、政治及公共生活等背景情況不一,所以給圖書館帶來大都市的、公共服務的以及圖書館專業的色彩,增加了圖書館的包容性,有助於將澳大利亞的知識和信息資源聯繫起來。
理事會之下有:由全體理事會成員組成理事會委員會,並有秘書一名,負責人為理事會普通成員,處理重大事務並為準備討論的問題提供詳細的資料;審計委員會由4名理事與1名國家館工作人員組成,每年開三次會;目前擔任聯誼計劃顧問委員會主席的理事為國會議員,成員分別由國家館館長、澳大利亞科學院、澳大利亞情報協會、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學院成員組成。
理事會的責任是制定方針而非進行操作,是督導而非管理,是對國家館的工作進行鼓勵而非誇獎,是進行告誡而非指責。理事會對圖書館保持一定距離,具有一種批判式的獨立,在政策實施中保持清醒和謙遜,鼓勵員工儘可能詳盡地對理事會的建議進行判斷。每個財政年度結束之際,理事會根據《國家圖書館法》第27條第1款將NLA年度報告提交給通訊、信息經濟與藝術部部長。
1960年的國家圖書館法(National Library Act,1960);1968年的版權法(Copyright Act 1968 [legal deposit])
職能
按照圖書館法,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是一個獨立實體。雖然是澳大利亞圖書館界的領袖,但是只起協調作用。其經費由聯邦政府撥發,按照議會的法令,NLA是全國最重要的文獻收藏機構,為澳大利亞提供圖書館與信息服務,促進澳大利亞的研究和發展。作為澳大利亞圖書館網路中心,國家館提供和支持大範圍的資源共享及其他合作和開發性服務。
作為國家文化、歷史遺產機構,國家館必須妥善收集、組織、保存和維護各種形式的澳大利亞及非澳大利亞的資料。NLA既要滿足聯邦議會、政府各部門研究工作所需的資料,又向全澳大利亞人提供以滿足個人需要為主的服務。為了有效開放式地提供館藏的使用,確保聯機目錄查詢,該館有選擇地數字化澳大利亞原生資料並上網,利用網際網路優勢開展專家諮詢與信息服務。圖書館活動範圍廣泛,從澳大利亞圖書館資源共享、書目數據聯機檢索到辦巡迴展覽,皆為滿足澳大利亞人之需求。
澳大利亞國家館由於政府制定了削減經費的計劃,員工也就逐年遞減。既要做到減員增效又要適合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技能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就顯得格外重要。培訓的重點是核心技術的掌握,這也是普通員工和中、高級員工的分水嶺。
同時,國家館諮詢委員會進行民主討論,改善業內人際關係,相互交換信息,促進國家館民主化。澳大利亞國家館力求在新型業內關係下改善工作條件和報酬。
目前圖書館僱員480名,含非全日制工作人員24名。高級行政和技術人員中女性約佔28%,辦公室員工中女性約佔59%,全體員工中非英語背景人員約佔22%,殘疾人約佔7.7%,土著居民約佔0.4%,充分體現了雇傭機會平等。
澳大利亞國家館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2002-2003年給澳大利亞國家館撥款2.32億澳元:採選19,276,000澳元;信息服務201,233,000澳元;公共計劃6,676,000澳元;澳大利亞網路服務3,635,000澳元。收入:採選3,700,000澳元;信息服務1.480,000澳元;公共計劃1,074,000澳元;澳大利亞圖書館網路服務4,745,000澳元。僱員工資26,577,000澳元。
澳大利亞國家館作為保存收集澳大利亞所有出版物的機構,享受1968年《出版法》所規定享有的接受繳送本的權利,凡本國出版的書、刊、報、地圖、樂譜等,均能得到一份繳送本。由於出版物形態的改變,現也大量收藏有關澳大利亞的微片、電子出版物、未刊的手稿、畫和口頭歷史錄音帶,同時歡迎捐助藝術品。
根據1993-1998戰略計劃的藏書建設方針,社會科學方面側重經濟、法律、政治和政府出版物的收藏,科技方面強調醫學,專著則以英文為主。近年來,國家館常受到公眾責難,如其藏書政策中削減了海外出版物的收藏,曾引起很大爭論,因國家館典藏的豐富性是圖書館成功的尺度之一。
然而由於書價格上升和澳元實際購買力下降,澳大利亞圖書館界採訪經費拮据。1996-1997年度海外專著入藏16,640件,與5年前相比在總量下降了40%,而經費同比僅下降14.1%。同時砍掉13,000種海外期刊,目前仍有海外現刊26,000種。由於上屆政府提倡脫歐入亞,所以近年來收藏亞太地區的資料有所增加。
1998年經過充分醞釀,NLA在網際網路上公布了對海外資料的採訪方針供全澳大利亞人進行討論。20年來,文獻驟增,囿於經濟拮据,圖書館不得不審時度勢。同時10年來,由於通訊手段的變化,讀者在資料使用上日益不受館舍的限制。所以NLA必須與勢推移,對海外資料的取捨作出新規定,將重點收藏對周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及高技術發展方面的資料,調整館藏各種資料所佔比例。
澳大利亞國家館1966年興建,1968年落成的國家館主體建築物7層,資料保存條件嚴格,溫度、濕度均由空調進行調節。由於建成后館藏建設加快,現已庫滿為患。目前正籌建新庫房,按圖書館專業標準,該庫房要滿足今後15年的需求。
作為供參觀的圖書館,NLA每年接待不少參觀者。如1996-1997年參觀館舍建築的個人多達348,665人。參觀展覽的個人38,658人;團體296個。參觀肖像畫廊的個人80,734人;團體42個。所以國家館還是一個很好的旅遊資源。
澳大利亞國家館為了更好地提供聯邦議會和政府各部門研究工作所需資料和開展資源共享,服務工作是該館十分重要的一項業務。國家館提出:"凡為現在或將來而闡述、傳遞知識,並將其用於研究、制定政策、創作及與一切創造活動有關者"均為其藏書最基本的用戶,當然該館也對海外開放。
NLA的服務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針對讀者的服務,另一種是通過對圖書館服務而進行的讀者服務。就前一種服務而言,NLA為封閉式圖書館,一切服務均需填單,傳送設備送書,供在閱覽室閱讀。屬於第二種服務的外借需在當地圖書館館際互借系統辦理,所以NLA也是研究和參觀型圖書館。
主閱覽室有250個座位,備有參考工具書、縮微片和CD-ROM。可以在網際網路進行查詢和自己複製所需資料,並配備有參考館員解答問題。另有專藏閱覽室和特殊閱覽室。特殊閱覽室的讀者可以長期或短期使用大量書籍、專藏或善本,但需事先提出申請,獲得同意后即可,周末也可到館閱讀。
對圖書館的服務,除了傳統的館際互借外,多與信息技術有關。1996/1997年度圖書館在萬維網上的信息服務平均每天要傳遞15,000個文件(1頁到20頁不等),為前一年度的兩倍。網際網路上的IMAGES1數字圖像資料庫使用頻度每天達1,500次,該庫現有13,500幅具有歷史意義的水彩畫、版畫、素描和照片。從前除非到堪培拉來旅行,否則沒有機會目睹這些圖片。已擁有230萬條的便捷OPAC,使館藏更易於被用戶使用。
在服務速度方面,NLA在收到要求后30分鐘內提供服務,若此文獻不在館內則在兩小時內滿足要求,若達不到要求將及時通知用戶。對於電話諮詢,48小時內給予滿意的答覆,信件、電子郵件和傳真諮詢,將盡量在5天內予以完整的答覆。
因為澳大利亞國家館規模不大,因此"船小好調頭",在技術革命方面它在亞太地區起步較早。早期的資源共享是編輯國家書目,生產期刊索引。1978年實施"澳大利亞公共事務信息服務"(APAIS),向全國提供編目數據拷貝,先是目錄卡片,然後是計算機數據。1980年創建的ABN在澳大利亞奠定了圖書館界資源共享模式,1981年建立了國家書目資料庫(NBD),1985年建立澳大利亞醫學索引(AMI)。1988年通過圖書館界峰會已經就2000年前全國性圖書館及信息服務的結構和進程達成協議。1992年召開的"2001年聯盟"會議則旨在改進網路管理和使用的日常安排。20世紀90年代由於信息和通訊的更加普及和全球化,圖書館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NLA的領導責任更加艱巨。
原擬與紐西蘭國家館合作實施NDIS計劃以代替澳大利亞書目網路(ABN),軟體在澳由兩館聯合開發,最終因雙方立場有分歧而未達成協議。現在決定用兩年半開發新的網路服務計劃(NSP)以替代夭折的NDIS計劃。但新系統的構思已經完全不同,因為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實在太快,原來的計劃尚未全面實行就業已過時。
目前為代用品的World 1,綜合目標是文獻使用便捷,標準化系統具有較好的用戶界面,可與各種提供文獻的部門相融。NLA多年來建立的資料庫已有2,500萬條文獻數據,ABN與1,400所圖書館相聯結,cilia則集成館際互借和文獻管理系統,一旦確定文獻分佈地點,即可進行處理,將文獻傳遞給終端用戶。
1995年3月國家館全天候網際網路的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關係。對有特殊興趣的研究者,圖書館專藏比以往發揮了更大的作用。目前手稿部的私人或家庭文獻、非政府組織的種種記錄都已進入了國內和國際視野,日記、手稿、信件和各種印刷資料凡經編目的信息均可通過OPAC進行查詢。由於減少了海外期刊的收藏,以及網上商業資料庫和CD-ROM的湧現,圖書館印本書用戶較前減少。為此1996年5月開闢了SUPPLY1。自從其開通以來,用戶穩步增長,該網不僅提供藏書,還提供其他商業文獻。此項服務是有償的,其中包括特許權和版權的收費。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的Ozline每天服務22小時,9:00-11:00p.m.為系統維護時間。該系統的資料庫不斷增加,除了國家館的各種資料庫外,還有CSIRO的物理學和技術資料庫、建築資料庫、軍事資料庫、聯邦政策文摘、衛生、教育發展系統等。目前已有30餘個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分別按月、季度、年進行更新,有的還有回溯。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1993年7月加入科羅拉多研究圖書館聯盟的uncover系統,這是一個提供館藏目錄、期刊論文索引、摘要、期刊目次、期刊聯合目錄的系統。NLA向UnCover提供澳、新等地期刊篇名等數據,同時供UnCover和全世界使用其館藏文獻。該項合作版權清晰,平均每篇6澳元,國家館僅賺取差價。合作擴大了網路和文獻提供服務,國家館對其生存性定期進行評估。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1995年開始實施的CJK計劃是在網上提供中文、日文、朝文的書目記錄數據,進一步擴大業已包括LC、ABN、OCLC、RLIN和Japan MARC的書目資源。也為不具有CJK能力的地方系統提供聯機公共目錄查詢(OPAC)。新的CJK系統可以使用MASS軟體進行輸入和顯示,MASS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產品。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或ABN的Gateway 使用CJK,這是一個收費系統,每年制訂新的收費標準。鑒於這是一個公眾使用的網路,在安全問題上也積極採取措施。
1997年底經信息藝術部特許,國家館負責協調作為澳大利亞文化網(acn)之一部分的圖書館網路的發展。同時國家館還參加國際開發,以從網際網路上獲取更多的電子文獻。1997年完成的電子文件傳遞計劃(JEDDS)旨在增強掃描和傳遞圖像軟體Ariel的功能。作為該軟體開發成員之一,國家館獲得在澳大利亞及紐西蘭銷售產品的權利。
澳大利亞國家館為將來收集過去,保存過去,鼓勵對館藏的使用是每一個國家館的任務。在信息時代,NLA必須起領袖作用。目前澳大利亞已有50%家庭擁有計算機,國際通訊技術將對他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國家館的網路服務計劃將提供全澳使用資料的基礎設施,支撐館際互借向圖書館用戶傳遞文獻,以國家館藏書編目在澳圖書館界鼓勵藏書建設合作。同時NLA還與其他機構合作生產CD-ROM,這種協作有利於開發館藏,並降低成本。通過國家館的網路還能即時使用澳大利亞檔案和手稿,該網路可以提供遍布全國的檔案資料庫。簡明的信息將使研究人員能專註於特定的人或組織,並為取得近一步信息而使用特殊檔案。
除了收集和保存過去,國家館還要為未來捕捉到現在。所以要收集大眾文化樣本:這可能包括旅館的菜單、音樂會的節目單、工作聯絡電話等。雖說國家館並非適合收集這類樣本,但國立電影音像檔案館的同事們已保存了反映澳大利亞現實的這類資料。
國家館也積極加強與其他專業研究機構的聯繫,因為它們不僅是圖書館資源的用戶,而且是精選入藏資料的專家。隨著越來越多電子出版物的湧現,國家館與澳大利亞出版家協會和大學圖書館代表討論了版權和電子資料保存問題。電子資料十分脆弱,而技術的實效性又強,所以保存起來相當困難。為此NLA成立了全國計劃與合作組,在國內建立一種保障機制,對數字信息進行評估、鑒別,實現持久性保護和存取。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採用規範的標準生產數字信息。同時繼續對紙張及其他媒介載體形式的文獻進行保護與研究。
圖書館工作人員除了掌握圖書館專業之外,還要學習必備新技術以適應變化,加強遠程用戶服務,保證服務水平。目前國家館正在開發澳大利亞電子出版物,制定網際網路數據標準,就如對圖書的編目制定標準一樣。有了標準,將使人們在網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文獻,其方便程度如利用OPAC查找圖書。電子環境給澳大利亞圖書館界造成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和政策問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決定不失時機地承擔起責任。
澳大利亞國家館業已建立PANDORA(Pre-serving and Accessing Networked Documentary Resources of australia)檔案服務系統,2001年又制訂了2001-2002年電子信息資源發展戰略。其電子信息資源館藏建設的首要目標:收藏有關澳大利亞歷史和創業的綜合記載並有選擇地收藏世界人文知識予以保護。同時與其他圖書館和出版商及有關機構合作,以保證重要的文獻遺產資源通過電子資源的分散式檔案系統能被繼續使用。
國家館將根據館藏發展政策收藏澳大利亞載體格式和聯機格式的電子資源,聯機資源的收藏模式: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檔案、分散式檔案(其他組織存檔,但登錄在全國書目資料庫中)、通過網站鏈接(保存在相關網站上,通過鏈接獲得)。另外收藏海外電子信息資源,滿足研究人員需求;確保澳大利亞電子資源完整持續地利用服務;與政府及相關組織合作。
澳大利亞國家館還通過確定數字化對象的類型和文件格式的手段使國家館自身的電子資源能被長期保存,並在發展政策和技術方面為其他圖書館提供指導,參加制定電子資源保存標準的國際論壇,繼續與OCLC/RLG工作組聯繫,制定元數據保存國際標準;支持PADI主題入口的開發,鼓勵分散式提供相關信息資源。
澳大利亞圖書館正在建立新服務模式向遠程用戶提供澳大利亞各個圖書館和其他機構的館藏數字目錄,這是基於元數據檢索收藏的網上服務。國家館檢索戰略:繼續開發聯機公共檢索目錄和信息入口,提供綜合性檢索服務;擴大數字信息目錄的可獲得性;與其他組織聯合開發書刊遞送系統。
澳大利亞已有很多重要資源實現了全國共享,還將開展活動促進利用全國性使用的書目和元數據服務來描述、發現和遞送電子信息資源;確定用MARC和非MARC格式描述的全國書目/元數據服務可利用的主題,提供更深更廣層面的資源檢索;與各界聯合提供信息與目錄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