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溥靜

愛新覺羅·溥靜

愛新覺羅·溥靜(1849—1900),愛新覺羅·載敦第一子,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襲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薨,后以罪革爵。

生平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端王載漪首倡“剿夷”之說,怡親王溥靜與庄親王載勛、輔國公載瀾、貝勒載濂、載瀅、貝子溥倫群起響應。八國聯軍入城后,洗劫了怡親王府。溥靜被清廷以“縱庇拳匪啟釁”罪名革去官職,復交宗人府圈禁,不久後去世,后被慈禧革爵。

姓氏起源


古代的女真族人並不重視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為姓。比如完顏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顏葉赫部的人就大都姓葉赫。努爾哈赤遠祖姓夾古,是愛新(舊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遠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覺羅。遂隨部族冠姓愛新(滿語: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為遠支,則冠以覺羅(滿語goro或gioro,遠支的意思)。遂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其子皇太極建國清朝,效仿漢制,取消遠支大宗之分,使愛新覺羅成為一個姓氏。由於古代女真族遠支宗室劃分詳細,遂許多姓氏就出現了覺羅的劃分: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后兩個字是姓。
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咸豐時定“燾”、“闓”、“增”、“旗”。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家庭


愛新覺羅·溥靜曾有兩個兒子:長子毓常生於同治六年五月,八年十一月不滿3歲時夭折;次子毓善(號子良)生於光緒十八年十月,嫡福晉佟佳氏。
愛新覺羅·溥靜像
愛新覺羅·溥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