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現代農業的結果 展開

現代農業

名詞解釋

現代農業是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萌發於資本主義工業化時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形成的發達農業。其主要特徵是:(1)廣泛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由順應自然變為自覺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由憑藉傳統經驗變為依靠科學,成為科學化的農業,使其建立在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物理學等科學高度發展的基礎上。(2)把工業部門生產的大量物質和能量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以換取大量農產品,成為工業化的農業。(3)農業生產走上了區域化、專業化的道路,由自然經濟變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成為商品化、社會化的農業。

基本含義


現代農業作為發展經濟學概念的現代農業指智慧農業,是與工業4.0或后工業時代對稱的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不同於農業產業化,也不同於農業工業化,而是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為主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的自動化、個性化、藝術化、生態化、規模化、精準化農業。
現代農業是健康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再生農業、觀光農業的統一,是田園綜合體和新型城鎮化的統一,是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統一。現代農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發展中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加快產業升級、解決就業問題、消滅貧困、緩解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公平、消除城鄉差距、開發國內市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點,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戰略的主要著力點。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趕超戰略的根本途徑。

發展基礎


一整套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形成和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如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迅速提高和廣泛應用。
現代機器體系的形成和農業機器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由手工畜力農具生產轉變為機器生產,如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拖拉機、耕耘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以及林、牧、漁業中的各種機器,成為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使投入農業的能源顯著增加,電子、原子能、激光、遙感技術以及人造衛星等也開始運用於農業;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
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農業企業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工、企業分工日益發達,“小而全”的自給自足生產被高度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所代替,農業生產過程同加工、銷售以及生產資料的製造和供應緊密結合,產生了農工商一體化。經濟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企業管理和宏觀管理中運用越來越廣,管理方法顯著改進。
現代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使農業生產、農村面貌和農戶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

技術優勢


特點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和歷史的概念,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一個具體的事物,它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發達國家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
1、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可概括為: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
2、農業部長杜青林的概述: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3、現代農業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其基本特徵是: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現代農業機器體系廣泛應用,因而機器作業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業;
4、現代農業是指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用現代經營理論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統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的,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持的農業
5、現代農業通常是指當代經濟發達國家建立在高度工業化基礎之上的農業。這種能源農業以輸入的石油能超過輸出的食物能為基本特徵(龔紹文1987)打破封閉式的農業循環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其速度超過前兩個階段。
6、現代農業則主要是指在技術與制度方面不斷進步、以固定數量的農業資源能夠生產出更多農產品的農業.
7、所謂現代農業是指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及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來武裝的農業。具體表現在用機械代替人力畜力提高生產效率
8、現代農業是指整個農業的生產組織、生產管理、生產經營、生產工具、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觀念,及其農產品的質量、儲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當代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8、現代農業的概念是針對傳統農業而言的,現代農業是指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生產活動。現代農業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利益機製為聯結,以企業發展為龍頭的農業,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產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

特徵

第一,具備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農業成為一個有較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這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標誌。
第二,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農業發展本身是可持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廣泛採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現淡水、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農業本身成為一個良好的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第三,農業成為高度商業化的產業。農業主要為市場而生產,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商業化是以市場體系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離開了發達的市場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農產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產業商品率可達到100%。
第四,實現農業生產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以比較完善的生產條件,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為基礎,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生產投入要素,包括水、電力、農膜、肥料、農藥、良種、農業機械等物質投入和農業勞動力投入,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目的。
第五,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廣泛採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優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
第六,實現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廣泛採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形成比較完整的緊密聯繫、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具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有相對穩定,高效的農產品銷售和加工轉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的組織體系,有高效率的現代農業管理體系。
第七,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徵。
第八,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第九,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
現代農業內涵豐富
何謂現代農業?我國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對現代農業的內涵分為三個領域來表述:產前領域,包括農業機械、化肥、水利、農藥、地膜等領域;產中領域,包括種植業(含種子產業)、林業、畜牧業(含飼料生產)和水產業;產後領域,包括農產品產後加工、儲藏、運輸、營銷及進出口貿易技術等。從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現代農業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部門,而是包括了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原有的第一產業擴大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現代農業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群體。這個圍繞著農業生產而形成的龐大的產業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與農業生產形成穩定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利益共同體。
現代農業是物理技術和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應的電、聲、光、磁、熱、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及其生長發育,促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對化學農藥、化學肥料、抗生素等化學品的依賴以及自然環境的束縛,最終獲取優質、高產、無毒農產品的環境調控型農業。物理農業的產業性質是由物理增產技術、物理植保技術所能拉動的機械電子建材等產業以及它所能社會提供食品安全的源頭農產品兩個方面決定的。物理農業屬於高投入高產出的設施型、設備型、工藝型的農業產業,是一個新的生產技術體系。它要求設備、技術、動植物三者高度相關,並以生物物理因子作為操控的對象,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杜絕使用其他有害於人類的化學品。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環境安全型農業,即環境安全型畜禽舍、環境安全型溫室、環境安全型菇房。
技術密集型產業
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這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這些技術使現代農業成為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這些科學技術的應用,一是可以提高單位農產品產量,二是可以改善農產品品質,三是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四是可以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的增長方式由單純地依靠資源的外延開發,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另外,傳統農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質產業的特徵,現代農業由於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已不再是投資大、回收慢、效益低的產業。相反,由於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作為資源性的農產品將日益顯得格外重要,從而使農業有可能成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
現代農業特色
相對於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正在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擴延,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也迅速發展成為與產品生產農業並駕齊驅的重要產業。傳統農業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農產品的供給,而現代農業的主要功能除了農產品供給以外,還具有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遊度假、文明傳承、教育等功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生活休閑的功能是指從事農業不再是傳統農民的一種謀生手段,而是一種現代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旅遊度假的功能是指在都市的郊區,以滿足城市居民節假日在農村進行採摘、餐飲休閑的需要;生態保護的功能是指農業在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傳承則是指農業還是我國5000年農耕文明的承載者,在教育孩子、發揚傳統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現代農業以市場為導向
與傳統農業以自給為主的取向和相對封閉的環境相比,現代農業是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餘農產品向市場提供商品供應已不再是農戶的基本目的。完全商業化的“利潤”成了評價經營成敗的準則,生產完全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市場取向是現代農民採用新的農業技術、發展農業新的功能的動力源泉。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無論是種植經濟向畜牧經濟轉化,還是分散的農戶經濟向合作化、產業化方向轉化,以及新的農業技術的使用和推廣,都是在市場的拉動或擠壓下自發產生的,政府並無過多干預。
現代農業重視生態環保
現代農業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的一體性、產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現代農業因而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理念和行為,在土、水、氣、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安全等資源和環境方面均有嚴格的環境標準,這些環境標準,既包括產品本身,又包括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既包括對某地某國的地方環境影響,也包括對相鄰國家和相鄰地區以及全球的區域環境影響和全球環境影響。
現代農業產業化組織
傳統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的一種小生產。在現代農業中,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農業經營活動實行產業化經營。這些合作組織包括專業協會、專業委員會、生產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公司加農戶等各種形式,它們活動在生產、流通、消費、信貸等各個領域
“網際網路+”現代農業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2015年9月14日在北京市調研“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發展情況。他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有關要求,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技術和網際網路思維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應用,為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注入新的動力。他指出,網際網路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推進了現代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拉近了生產與市場的距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大大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要深入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從農村網際網路發展的特點出發,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增強網際網路在農資供應、技術指導、金融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功能,積極推動農業經營模式和產業體系創新。推廣和完善各地好的經驗和做法,把“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成功的“盆景”變成“風景”。
汪洋強調,促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標準規範,營造良好市場環境。要加強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加快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掌握信息化技術的新型農民。建立健全農業數據採集、分析、發布、服務機制,推動政府、企業信息服務資源的共享開放,消除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加強農業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努力縮小工農、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2015年11月27日-30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東省農業廳承辦、奔田網協辦的第六屆廣東省現代農業博覽會就是緊扣“網際網路+廣東現代農業”主題,將全場分為4大功能區(產業鏈上游展示區、產業鏈中游展銷區、產業鏈下游展銷區、O2O線下體驗區)共9個展區(省直部門綜合成就展區、農業信息化工程成就展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展區、廣東名特優新農產品展區、農業電商展區、休閑農業展區、省直各部門農產品展銷區、省內各市農產品展銷區、各省農產品展銷區)。

建設意義


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有利於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引進工業技術成果,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強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有利於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遠景設計研究院現代農業規劃專傢具體談到以下幾個方面:
發展的具體體現
發展現代農業,是科學發展觀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落實。通過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集約使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實現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集約、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保護生態環境,把農業和農村發展真正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促進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加快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村社會化服務化;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一致。
農民增收的途徑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科學發展觀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具體落實,是實現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途徑,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從根本上夯實增糧增收的基礎。
實現農業的必由之路
農業發展面臨資源與市場雙重製約,資源短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壓力加大。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推行模式


世界現代農業推行模式
世界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有兩種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美國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韓國、台灣等)。無論那種模式,農業現代化起步時期的共同特點是:
(1)人均GDP水平較高,達到10000美元以上。
(2)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很小,在30%以下。
(3)農業勞動力的比重較高,在30%以上。
(4)農產品商品率低,在40%左右。
我國現代農業運作模式
在中國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由於各地農業生態類型、自然資源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差異,因而在現代農業的建設和運作上,各地有著不同的探索。下面簡要歸納各地在探索建設現代農業的四種運行模式。
1、外向型創匯農業模式
外向型創匯農業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區的區域優勢,採取相應政策吸收扶持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優質種苗、特色蔬菜、優質花卉、名優水果、優質家禽和特種水產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生產和加工優質農產品出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2、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是指由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開發和經營主體,本著“自願、有償、規範、有序”的原則,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向農民租賃土地使用權,將大量分散在千家萬戶中農民的土地納入到企業的經營開發活動中。這種由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的運行模式,稱為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3、農業科技園的運行模式
農業科技園的運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興建,以企業化的方式進行運作,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託,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和資金、各種設施,集成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新設施進行試驗和示範,形成高效農業園區的開發基地、中試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運行模式。
4、山地園藝型農業模式
山地園藝型農業是立體型、多層次、集約化的複合農業,在充分考慮市場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確定適宜當地發展水平產業和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成果與傳統技術組裝配套,待引進技術和品種試驗成熟后,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在當地推廣。這是我國的一些山區在發展水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實踐上總結出來的山地園藝型農業模式。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曾表示,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需要批次推進,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支持和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率先發展。對於農村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陳曉華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不斷地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
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培育新型的經營主體?對此,陳曉華認為,從農村發展情況看:第一要大規模培訓種養大戶,國家對家庭農場要制定一套扶持的政策。第二,要引導和扶持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充分地發揮其作用。第三,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第四,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最後,陳曉華強調,在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的意願,不能“一刀切”。

基本類型


綠色農業

環境安全型溫室
環境安全型溫室
將農業與環境協調起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戶收入,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綠色農業”是靈活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藥安全管理技術(IPM)、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INM)、生物學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整體性概念。綠色農業大體上分為有機農業和低投入農業。

物理農業

物理農業是物理技術和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應的電、磁、聲、光、熱、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其生活環境,促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對化學肥料、化學農藥、抗生素等化學品的依賴以及自然環境的束縛,最終獲取高產、優質、無毒農產品的環境調控型農業。物理農業的產業性質是由物理植保技術、物理增產技術所能拉動的機械電子建材等產業以及它所能社會提供食品安全的源頭農產品兩個方面決定的。物理農業屬於高投入高產出的設備型、設施型、工藝型的農業產業,是一個新的生產技術體系。它要求技術、設備、動植物三者高度相關,並以生物物理因子作為操控對象,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杜絕使用農藥和其他有害於人類的化學品。物理農業的核心是環境安全型農業,即環境安全型溫室、環境安全型畜禽舍、環境安全型菇房。

休閑農業

環境安全型畜禽舍
環境安全型畜禽舍
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遊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遊樂。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遊功能,提升旅遊品質,並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其實都是“舶來品”,意義相同,不過有人採用觀光農業、有人採用休閑農業,英文名為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或leisure Agriculture,與此相關的有,觀光休閑農業、體驗農業、觀賞農業、旅遊生態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農業產業園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農民或企業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開闢活動場所。

工廠化農業

工廠化是設計農業的高級層次。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

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特色”在於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傾慕,在本地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甚至絕對優勢。

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又稱旅遊農業或綠色旅遊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農民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開闢活動場所,提供設施,招攬遊客,以增加收入。旅遊活動內容除了遊覽風景外,還有林間狩獵、水面垂釣、採摘果實等農事活動。有的國家以此作為農業綜合發展的一項措施。

立體農業

又稱層狀農業。著重於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形式。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訂單農業

環境安全型菇房
環境安全型菇房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20世紀90年代后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所謂訂單農業,是指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訂單農業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避免了盲目生產。

發展階段


準備階段

這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開始有較少現代因素進入農業系統。如農業生產投入量已經較高,土地產出水平也已經較高。但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商品率還很低,資金投入水平、農民文化程度、農業科技和農業管理水平尚處於傳統農業階段。

起步階段

本階段為農業現代化進入階段。其特點表現為:①現代投入物快速增長。②生產目標從物品需求轉變為商品需求;③現代因素(如技術等)對農業發展和農村進步已經有明顯的推進作用。在這一階段,農業現代化的特徵已經開始顯露出來。

初步實現階段

本階段是現代農業發展較快的時期,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進一步提高,已經初步具備農業現代化特徵。具體表現為現代物質投入水平較高,農業產出水平,特別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得到快速發展。但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等非經濟因素還存在不協調問題。

基本實現階段

本階段的現代農業特徵十分明顯:
● ● 現代物質投入已經處於較大規模,較高的程度;
● ● 資金對勞動和土地的替代率已達到較高水平;
● ● 現代農業發展已經逐步適應工業化、商品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 ● 農業生產組織和農村整體水平與商品化程度,農村工業化和農村社會現代化已經處於較為協調的發展過程中。

發達階段

它是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較高的發展階段,與同時期中等發達國家相比,其現代農業水平已基本一致,與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相比雖仍有差距,但這種差距是由於非農業系統因素造成,就農業和農村本身而論,這種差距並不明顯。這一時期,現代農業水平、農村工業、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建設水平較高,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與社會和環境的關係進入了比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階段,已經全面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總結

21世紀,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載體,是我國新階段推進新的農業革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10年,我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已達4000多個,農業園區用地面積已經達到1180萬公頃左右。
但我國農業園區建設用地規模占農業用地總規模的比例還不到2%。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的載體,廣東、浙江等多數省市地區都已經出台了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相關政策,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步伐,增強農業創新能力,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面臨良好的機遇。
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每一個階段之間互相聯繫,不是截然分開的。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在制訂指導全國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時,制定了量化的階段性標準,分別從農業外部條件、農業本身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效果三大方面著眼,將評價指標確定為十項:1社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農村人均純收入、3農業就業占社會就業比重、4科技進步貢獻率、5農業機械化率、6從業人員初中以上比重、7農業勞均創造國內生產總值、8農業勞均生產農產品數量、9每公頃耕地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0森林覆蓋率, 1-3項為農業外部條件指標,4-6項為農業生產本身條件指標,7-10項為農業生產效果指標。由於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評價的具體標準應隨時間的推進而作相應的調整。

發展規劃


河南省現代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山西省現代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浙江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農業經驗


政府支持

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對於實現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
經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工業化的過程,在此期間,如何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係,是農業能否迅速發展、農業現代化能否迅速實現的最重要影響因素。
日、韓等國和我國台灣在迅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過由於過分剝奪而導致農業萎縮的情況,但都在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后,分別於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實行了對農業的反哺政策,從而使農業迅速強大起來。兩國農業支持政策的共同點是:政府對農業的反哺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初級階段以硬體為主,重點是提高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裝備水平、加速農村公共物品建設等;政策導向是為擴大再生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級階段則採取硬、軟體相結合,以軟體為主的方針,政策導向放在進行結構調整、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水平和農民素質等方面。可以說,沒有政府對農業的全方位支持,日、韓農業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前提

土地制度的變革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響到農村人口的經濟福利以及國家政治上的團結和穩定。尤其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對農業勞動生產率有重大影響。因此,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制度因素對農業的束縛也就成為發展農業的前提條件。

普遍方法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搞好產業規劃和建設,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普遍方法。
不管農業的地位多麼特殊,它總是一個產業,應該按照產業的特性來發展,即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這是各國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經驗之一。
荷蘭的經驗極具典型意義。早在19世紀後期由於新大陸廉價穀物的大量湧進引起歐洲大範圍農業危機時,荷蘭就利用這一機會大量進口廉價穀物飼料,並將其農業轉化為畜牧業,實現了農業生產結構的方向性轉變。1962年,歐共體推行共同農業政策,進行經濟分工,荷蘭又藉此機會重點發展畜牧業和園藝作物。到70年代末荷蘭的養牛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進入80年代荷蘭的畜牧產品相對過剩。為此,政府採取了控制牛肉和奶牛生產的措施,並開拓新的市場,著重發展有新的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產業。80年代初期以來,養豬業和家禽業有了較大發展,花卉的發展更加迅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牛奶生產大國,荷蘭每年還要大量進口鮮牛奶,並經加工增值后出口。荷蘭的農業總產值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左右,而農業出口和外匯收入卻占出口總額和外匯總額的1/4以上。這種面向國際市場、大進大出的農業體制,使荷蘭農業成為典型的高效農業,每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和凈創匯是世界上最高的。

根基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現代化的根基。
農業現代化進程表明,一個有效的農業合作體系的建立,對於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農業合作的體系最完善、運作最規範、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發揮作用最大的當屬日本。從二戰結束到70年代中期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國家農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獨創了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農協制度。這一制度形成於二戰以後,其最大的特點是半官半民;其範圍包括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銷售、農村金融、農村保險等各個方面,甚至發展成為代表農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團體,並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獨立而完整的體系。韓國的農協制度系從日本借鑒過來,其運作方式與日本近似。農協在日、韓兩國的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代表分散的小農的利益與政府和大工業進行談判,使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地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充分滿足小農戶在生產要素供給和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需求。以出口創匯為特色的荷蘭農業,其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社會化服務也主要是由合作組織來完成。農業的各個領域,包括穀物、蔬菜、禽蛋、家畜、花卉等都有合作組織,業務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種子、肥料、飼料的供應,到各種農產品的出售,以及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甚至農民生產和生活所需的貸款,都來自合作組織。

基本保障

完整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現代農業基本保障。
日本的農業技術推廣由政府的農業改良普及事業和農協共同完成,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為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日本還於1991年對《協同農業普及指南》進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強推廣組織的建設和提高推廣人員素質放在首位。政府的“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擁有數百個經過國家考試的專門技術員以及1萬多名經過地方考試的改良普及員,與農協系統的近2萬名營農指導員密切配合,構成了戰後日本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體系,成為戰後日本農業現代化迅速實現的基本保障。
韓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與日本相近似。墨西哥和南非是政府、科研機構(高校)和私人農場相結合的推廣模式。荷蘭則主要依*農業、漁業及自然管理部的技術推廣局下設的分佈於全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站來完成這一工作。

基本方向

專業化、一體化和社會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達國家不僅重視農業技術現代化,也十分重視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都大力推行農業專業化、一體化、社會化。
其專業化形式主要有三種:地區專業化、部門專業化、作業專業化。
以美國為例,到1969年,美國經營一種產品為主的專業化農場已達農場總數的90%以上。據美國專家計算,僅此一項就使美國農產品大約增產40%,而成本降低50%~80%。發達國家的農業一體化、社會化是在專業化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農業工商綜合體和農業合作組織。

建議書


【目 錄】
一、項目概況及背景
(一)項目所在區域概況
1. 區總體概況
2. 區土地資源概況
3. 區經濟概況
4. 區植物資源
5. 區農產品資源
(二)項目基本概況
1. 現代農業園項目主要技術指標匯總
2. 現代農業園項目主要指標匯總
(三)項目背景
1 某市城鄉統籌帶來歷史機遇
2 某市政府“森林工程”
3 某集團的發展戰略
(四) 現代農業園的項目特徵
二、國內同類項目調研與比選
1.對川渝兩地“城鄉統籌農地流轉”背景下的“特色產業園”的思考
2.成都“三聖鄉項目”對 項目的借鑒作用
3.對當前國家級現代農業園的經營現狀分析
4.對國內同類項目定位及思考
5. 某現有同類項目定位及市場缺口分析
三、本項目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1.園區產業布局的科學性和規劃的新穎性問題
2.園區產業的盈利模式問題
3.農民的安置問題
4.農民的就業與發展問題
四、現代農業園的定位
1項目的總體定位
2.項目的景觀風格定位
3.項目的發展目標定位
4.項目的功能定位
五、現代農業園的規劃理念和構思
(一)園區整體規劃的原則
(二)規劃構思和規劃布局
1.規劃構思
2.布局構思
3.總體布局
(三)道路交通規劃
1.規劃原則
2.園區入口規劃
3.園區道路骨架
(四)停車場規劃
(五)園區景觀規劃的理念
(六)項目的環境保護措施
1.項目的排水系統
2.生活污水和糞便的處理
3.固體生活垃圾的處理
六、本項目農民的受益和發展模式
(一)國內現代農業園的成功經驗綜述
(二)本項目農業的發展模式
1.城市綠化苗木和園林苗木種植產業的發展模式
2.綠色無公害蔬菜、大棚蔬菜種植產業的發展模式
3.體驗式農業的發展模式
4.觀賞性農業的發展模式
(三)本項目農民的發展模式
1.農民的安置問題
2.農民就業問題
(四)本項目園區勞動力分配和流轉模式
(五)本項目農業和農民的發展目標
1.農業的發展目標
2.農民的發展目標
七、現代農業園的建設分期與投資估算
(一)項目的建設分期與各階段投資
(二)項目的預計收入分析
(三)項目現金流量分析
(四)園區農民新村的建設成本估算
(五)項目苗木種植產業的投入產出分析
1.園區生豬養殖投入分析
2.園區苗木種植植物種類和規模
八、現代農業園的整體開發建議
(一)合理控制項目規模和“穩中求勝”的開發戰略
(二)本項目與國家農業扶持資金
(三)項目的產業組合和投入先後次序建議
(四)本項目與 某市政府“森林工程”的產業結合點
(五)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建議
以下內容略。

最新動態


11月1日,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多位生命科學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應邀出席。本次大會為期3天,主題為“健康、農業、環境”,是世界生命科學和中國生命科學界的一次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