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新政

建武新政

日本鎌倉幕府滅亡后,1333年6月後醍醐天皇重新即位,並於1334年改元“建武”,在行政上採取了一列措施,如設置中央最高機關記錄所、雜訴決斷所,重整天皇親政的政治機構等等,史稱“建武新政”。

滅亡


1274年以來蒙古軍兩度渡海攻日,鎌倉幕府元氣大傷,國家政局不安。第88代后嵯峨天皇死後,皇室分裂為深草上皇系統的持明院統與龜山天皇系統的大覺寺統,這兩大系不斷爭奪皇位與皇室領所屬莊園的繼承權。對於這個紛爭,鎌倉幕府趁機居中調停,並且決定由兩統輪流繼承皇位,史稱“天下二分,兩統迭立”,幕府也因此介入了朝廷政治,日本此時同時有兩個朝廷、兩個天皇的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大覺寺統出身的后醍醐天皇以第九十六代天皇身分即位,致力親政,暗中謀圖政變。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卻遭到幕府打敗,史稱“正中之變”。后醍醐天皇被流放於隱岐島,鎌倉幕府擁立持明院統的光嚴天皇即位,后醍醐天皇下詔討伐在鎌倉的北條氏(平氏),后醍醐天皇皇子護良親王與楠木正成(橘氏)等人,結集畿內源氏後裔等反幕勢力,武裝蜂起,對抗鎌倉幕府軍。這時赤松氏、肥后的菊池氏等各地武士,亦武裝起來討幕,聲勢於是大振。足利尊氏見狀只好見風轉舵,于丹波國筱村的八幡宮向全軍明確宣布討幕,攻陷六波羅探題,史稱“元弘之亂”。關東方面則由上野國(群馬縣)的新田義貞挾地利之便,一舉攻下幕府的根據地鎌倉,並將北條氏一族殲滅。1333年(日本元弘三年),赤松氏和楠木氏迎接后醍醐天皇回京複位,鎌倉幕府滅亡。

滅亡之後


鎌倉幕府滅亡后,1333年(南朝元宏3年、北朝正慶2年)6月後醍醐天皇重新即位,1334年改元“建武”,天皇的權力也進一步得到集中,設置中央最高機關記錄所、雜訴決斷所,重整天皇親政的政治機構,史稱建武的徠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武一直是中興的象徵。歷史學家都記成“建武政權”。
后醍醐天皇在朝廷的一切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引起武士階層的普遍不滿、1336年(建武3年)、倒幕大將足利尊氏率兵反叛,很快攻陷鎌倉、建武政權終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