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墅鎮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下轄鎮

蠡墅鎮,位處江蘇連接浙中、浙西的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宦官興宅、商家雲集之地。現在是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蠡墅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小鎮,相傳因春秋末期在越國任大夫的楚國貴族范蠡在此建屋居住,故得名。

歷史沿革


蠡墅鎮雖然不大,但因為離蘇州較近,交通便利,歷史上工商業很發達,根據史料記載,當時造船業、刺繡、眼鏡製作等行業都很興盛:以眼鏡業為例,從清朝起到解放前,蠡墅鎮每年製造的眼鏡產量佔全國的半數以上,最多時達到年產20萬副;刺繡行業也是蠡墅的老人津津樂道的歷史,78歲的朱好婆至今仍居住在蠡墅上塘街,她向記者介紹,歷史上蠡墅老街的刺繡業發達程度堪比如今鎮湖的刺繡一條街,上世紀80年代,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結婚時所穿的禮服就是蠡墅的綉娘綉出的,據說當時的價格高達10萬元人民幣。餐飲業也是蠡墅老街歷史上的一大特色,史賽椿告訴記者,舊時有“吃煞蠡墅鎮”一說,而最有趣的是,蠡墅老街上的餐飲店似乎與蘇州的店形成“一個系列”:“蘇州有陸長興,蠡墅有吳長興;蘇州有黃天源,在蠡墅有張天源;蘇州的萬福興,到了蠡墅則成為朱福興;蘇州有老大坊,在蠡墅這裡有一個馬大坊。”史賽椿笑言,老人們都將蠡墅稱作“小蘇州”。

文化


淵源
相傳因春秋末期在越國任大夫的楚國貴族范蠡在此建屋居住,故得名。他後來又從此地攜西施泛舟五湖,離開吳越,入齊經商,三次聚富,又三散家財,被後世奉為財神。鎮上現有范蠡公園,以紀念。現在的蠡墅老街屬於典型蘇州枕河人家的建築風格,以小河為界分為上塘街和下塘街。
風貌特色
蠡墅老鎮有上塘和下塘,鎮中的蠡墅港,民間傳說有一條龍脈,是蛟龍出水,蠡墅是龍頭,龍尾在石湖。
鎮上除了四座古橋之外,沿街、沿河的民居風貌古樸也是一大持色。有的河灣巷口景觀精彩堪比蘇州的平江、山塘歷史街區,蠡墅港兩岸斷續的竹林菜園和農家院落,鄉土風韻神似周庄、同里和東西山古村落。這些傳統建築雖然在規模和工藝上無法與古鎮古村深宅大院相比,但風貌價值絕不比那些村鎮街區差,黛瓦粉牆凝聚了百年的雨雪風霜,不宜貿然拆遷。
蠡墅鎮距蘇州古城僅片刻車程,與石湖景區更是一步之遙,開發利用既可以與石湖景區呼應,擴大石湖景區的內涵,容納那裡來的遊人;又可以成為蘇州家門口的小鎮,承接來自市區的人流。如此左右逢源,也只有蠡墅才有這樣的優勢。

旅遊


吳越春秋文化遺址——越城遺址、吳王沉劍之地——澹臺湖、宋時與杭州西湖齊名的石湖都在境內,這裡還是蘇綉的發源地之一,更是國內眼鏡生產的發源地之一。同時,還有五橋。
蠡墅橋
位於鎮中間,邊上還有兩座不同時代建造的《蠡墅橋》,形成並排三座。此橋重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戊寅九月,花崗石單孔拱橋。
太平橋
蠡墅橋往西是上塘西街,太平橋始建年代無考,重建於清代,為花崗石有階平橋。
須茂橋
位於蠡墅上塘西街底,始建年代無考,重建於清代道光三年九月,為花崗石單孔有階拱橋。
永興橋
位於蠡墅鎮棧廊浜,始建年代無考,重建於大清嘉慶二十一年,為花崗石有階平橋。
祥興橋
(已毀)
祥興橋與蠡墅橋相隔50米,與之平行,為花崗石有階平橋。原橋兩側各有涼亭,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