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蘇繡的結果 展開

蘇綉

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

蘇綉,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為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蘇繡起源於蘇州,是四大名綉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蘇綉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繡、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綉以蘇州刺繡研究所的高新區的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繡最為有名。鎮湖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綉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湖。

2006年5月20日,蘇綉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8。

歷史淵源


蘇綉精品
蘇綉精品
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傳說來源於仲雍的孫女“女紅”首制繡衣。古代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太伯、仲雍來到今江南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當地人有斷髮文身的習俗。仲雍做了吳國君主,想破除這種陋習,於是和長老們商議。不料他們的議論被正在縫衣的孫女女紅聽見了。她邊縫邊聽,走了神,一不小心,手被針扎了一下,一小滴鮮紅的血頓時浸染到衣料上,漸漸暈開成小花,於是女紅有了靈感:把蛟龍的圖案綉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為了紀念刺繡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活動稱為“女紅”。
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綉製作的記載,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蘇綉,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降蘇綉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
三國時代,吳國已將用於服飾。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綉萬國於一錦”之說。晉王嘉《拾遺記·吳》:“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趙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宋朝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蘇綉作品
蘇綉作品
明朝(1368~1644年)時,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原來綉這瓔珞的也是個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她亦是書香宦門之家,她原精於書畫,不過偶然綉一兩件針線作耍,並非市賣之物。凡這屏上所繡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艷匠工可比;每一枝花側皆用古人題此花之舊句,或詩詞歌賦不一,皆用黑絨綉出草字來,且字跡勾踢、轉折、輕重、連斷皆與筆草無異……”借著慧娘所綉瓔珞,筆鋒一轉,寫出了蘇綉藝術的神韻。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蘇綉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綉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綉在綉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綉”,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席永敬妻諸葛氏,年十五於歸,事孀姑盡孝。永敬日玩周易,氏乃綉河圖洛書九宮八卦諸圖,經緯巧密……(《蘇州府志》)清朝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幾乎全出於藝人之手。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這些蘇綉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綉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一種“畫綉”,屬於高檔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綉”。史載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關關,無錫的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
沈壽綉柳燕圖
沈壽綉柳燕圖
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綉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綉壇,她溶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於刺繡之中,新創了“模擬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芝綉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讚賞,書寫“壽”、“福”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余覺。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嗣後她的作品《義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義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美國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沈壽的“模擬綉”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綉嶄新的一頁。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分別舉辦了傳習所、綉工科、綉工會等。她曾先後到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課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其時藝人還有華基、唐義真、李佩敝、蔡群秀、張應秀、金靜芬等。她們的作品先後在“義大利都朗萬國博覽會”(公元1911)、“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公元1915年)、“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公元1930年)上獲獎,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三十年代初,丹陽正則女職中綉工科主任楊守玉,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綉”豐富與提高了蘇綉藝術的表現能力。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藝人創作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台等地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或工廠,使藝人安心專致研究和創作。對失傳的技藝進行了挖掘、總結、提高、發展,使古老的蘇綉藝術重放異彩。1986年建成了中國蘇綉博物館。
民國時期整體來講,由於常年戰亂,蘇綉業曾一度衰落。
任嘒閑蘇綉作品《凝視》
任嘒閑蘇綉作品《凝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蘇繡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州刺繡研究所,並開辦刺繡訓練班。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19世紀末,刺繡大師沈壽繼承傳統,吸收西洋畫精髓,創造了“模擬綉”。20世紀30年代,楊守玉突破傳統,發明“亂針綉”。1958年,憑著紮實的素描功底和熟練的亂針綉技巧,任嘒閑又開創了“虛實亂針綉”。任嘒閑第一幅虛實亂針綉作品《列寧胸像》,以綉品面料色彩為基調,運用粗細結合、虛實排列與留空的手法,來表現豐富的畫面,線條輕鬆活潑、接針不露痕迹,色彩簡潔,整體感強,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在全國刺繡質量評比會上,這幅作品被定為“肖像繡的質量標準”,后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獲金獎,現為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清月山莊
清月山莊
蘇綉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獨立的刺繡風格,但時代不斷進步,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面對各種新形勢,蘇綉企業紛紛改革,提出蘇綉禮品商務化,蘇綉家裝設計化的理念,讓傳統的民間蘇綉工藝不再奢侈,而是走進千家萬戶。個性化的量身定做,讓蘇綉不再局限於陳舊的模式,而是過多的融合進購買者的思路與理念,通過純樸的蘇州綉娘純手工刺繡而成。讓蘇綉不僅是藝術,還更多的滲透進人性化的品味。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於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解放後有了很大的發展,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題材廣闊。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於蘇綉藝人之手。綉品種類齊全:按品種分,有雙面綉、單面綉;按體積造型分,有台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築物等。

文化特徵


藝術特點

蘇綉
蘇綉
蘇繡的歷史悠久,建於五代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綉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蘇綉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綉線巷、滾綉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繡之興盛。當時不僅有以刺繡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綉”、“閨閣綉”、“宮廷綉”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清代蘇綉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綉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綉品層出不窮。蘇綉後來吸收上海"顧綉"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
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針法分類

姚建萍蘇綉雙面綉作品《錦繡前程》
姚建萍蘇綉雙面綉作品《錦繡前程》
單面綉:又名:蘇綉單面綉、一面光。所謂單面綉,就是在一塊蘇綉底料上,綉出單面圖像,可以是花草、人物、動物、寫真之類,背面裝裱畫版,外加中式或西洋畫框,單面綉一般懸掛於牆上,圖案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綉品。單面繡的特點是做工精緻,由於價格適中,性價比非常之高,因此相對於雙面綉比較,更受大眾喜愛,市場佔有率極高。
“軟裱”是單面繡的裱法之一,不帶畫框、玻璃和背版,依然有款有型,更便於攜帶。
雙面綉:又名:蘇綉雙面綉、兩面光。分類:普通雙面綉、雙面異色綉、雙面三異綉。所謂雙面綉,
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綉制過程中,綉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綉品。在中國蘇綉藝術中,雙面綉是它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集中體現了蘇繡的技藝水平。如今的雙面綉已發展為雙面異色、異形、異針的“三異綉”,把雙異綉技術發展到神奇莫測的境界。綉制“雙面異色綉”和“雙面三異綉”,技藝的難度就更高了,除了雙面繡的一般要求外,還要照顧到雙面針腳、絲縷,做到兩面色彩互不影響,針跡點滴不露,使兩面異色分明,天衣無縫。吳縣蘇綉藝人製作有酷似雕塑的雙面異色的立體綉,其代表作《雲龍騰飛》,用含金和銀的金線、銀線與真絲花線,一面綉成騰飛的金龍,另一面則為銀龍。蒸騰的雲霞,閃閃的群星,火紅的寶珠,都突兀在綉面上。既是綉品,又似雕塑,雙面綉高超絕倫的技藝,令人讚嘆不已。
本地綉:產於江蘇省蘇州(蘇南),比鄰上海。並不能說只要是蘇州商家所經營的都能稱作蘇州刺繡,正宗的蘇州刺繡應隸屬“本地綉”,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蘇州本地人綉制的作品。綉工均屬於當地人,產品細膩光澤,色彩過渡搭配協調,綉線劈絲,價格適中。
蘇北綉:產於江蘇省鹽城、淮安一帶(蘇北),蘇州當地人稱之蘇北綉、江北綉。價格較低,綉線不劈絲,多為兩絨或一絨半綉。最經典的成名作品有“黃金大道”、“紅楓”。
寶應綉:產於江蘇省揚州寶應(蘇中),色彩豐富立體感強,綉線不劈絲,多為兩絨綉,即一根線直接綉。因此遠觀或看照片,立體效果較好,近看稍顯粗糙。其中風景、人物亂針綉是其強項。
針法運用
錢曉梅蘇綉雙面綉作品《狼狗》
錢曉梅蘇綉雙面綉作品《狼狗》
一、直綉:直針:完全用垂直線綉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纏針:是用斜行的短線條纏繞著形體綉作,有這邊起針到那邊落針,方向是一致的。
二、盤針:盤針是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1、切針:也叫“刺針”。針與針相連而刺,第二針須接第一針的原眼起針,針跡要細如魚籽,所謂“一芝麻三針”,就在於此。
2、接針:直針線條可以拉長,但因太長線松而會拋起。切針可以延長線條,但會露出針腳。
3、滾針:滾針也叫曲針,針針逼緊而綉。第二針插入第一針中偏前些,緊逼其線,把針腳藏在線下,第三針接第一針針尾偏前些,下面以此類推。
蘇綉[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
蘇綉[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
4、旋針:是用接針或者滾針的方法盤旋而繡的一種針法。繡的時候,順著形體徊旋的紋路用短針盤針,勻密而不露針腳。
三、套針: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綉,清代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1、單套:又名平套。其綉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2、雙套:雙套的綉法與單套的綉法相同,只是比單套套得深,批數短。它以第四批和第一批相接,即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三處,第三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二處,第四批接入第一批四分之一處。
蘇綉
蘇綉
3、木梳套:其綉法和單套相同,但比單套松稀。它是在第一批出邊后,第二批在第一批一半處落針的,每隔一線套一針,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尾的一厘許,在第二批留下的空隙中夾入。4、集套:其綉法也如單套,但外口的第一批針多,綉一批少一批針數,批批藏短針。綉到最後,周圍的線路全集中在一個眼中,一批一批相覆,猶如單套。
5、偏毛套:是綉鳥毛的套法,也就是綉片毛的套法。其方法市:根據片毛的紋路進行套綉,套法和雙套相同,只是線條略有長短。因此,也有人稱它為“長短套”。
6、活毛套:是綉走獸用的針法。其套法有兩種:一種是先平綉三針,然後在第三針上加上一針交叉針。這種綉法有一定規律,都是一組一組綉上去的。第二種是裡面緊,外面帶有放射形,由外向內綉,第二批套上的線覆在前一批的一半處落針,按照動物的形狀轉勢。也有用兩種綉法一起繡的。
四、擻和針:又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后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綉模擬形象。
五、搶針: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六、平針:平針: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綉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綉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綉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鞋底花紋;釘線:釘線是一種特製的細色線代替金線的綉法。這種色線叫棕線,也叫包根線。其綉法和平金相仿,因為它的線色多,能繡的物體也比平金廣得多。

製作工序


購買材料

蘇綉
蘇綉
首先要將製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工具準備好,要準備的材料有:底稿、底料、繡花線、綁線、連綁線、膠皮線;工具有:綳框、站架、手扶板、剪刀、羊毛針、繡花針、捲尺。
繡花線:蘇綉對繡花線的要求比較嚴格,製作者可以從市場上購買,要根據製作者所需要的顏色,挑選色澤鮮艷、有光澤、粗細均勻的線。
綁線、連綁線:這兩種線用普通的家庭用線即可,通常都會選擇比較粗的棉麻線來做綁線,而連綁線用普通縫衣服的線即可。
底料:原材料有3大類:綢緞類、棉布類、化纖類。細分起來主要有綾、羅、綢、緞、絹、紡、葛等。其中尼龍絹薄如蟬翼,透明堅韌,彈性好、牢度強,不易折皺,是製作雙面繡的最佳底料。

製作底稿

底稿是將圖案通過專業印表機噴繪列印到絲綢布上的成品,它是綉品的模板。蘇綉底稿的來源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專為蘇綉而作的畫稿;另一種是選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國畫、油畫、照片等。製作者可以直接從市場上購買,也可以選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或者自己設計好的圖案,到專門的列印店列印出來。

刺繡針法

蘇綉[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
蘇綉[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
刺繡,綉針引綵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由刺繡工藝師在底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綉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刺繡是一種長時間坐著操作的安靜的勞動,又是一種藝術性的勞動。
蘇綉注重運針變化,蘇綉常用的蘇綉針法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打點、戳紗、接針、滾針、打子、擻扣針、集套、正搶、反搶等。從原來常用的10多種增加到如今的四五十種。
蘇綉按用途分可分為:裝飾類(單面綉、雙面綉)實用類(手帕、荷包)。
蘇綉按觀感分可分為:單面綉與雙面綉兩類。蘇綉針法至近代分為:亂針綉與平綉兩大類。
蘇綉按針法可以分為:亂針綉與平針綉兩類。亂針綉,顧名思義是針刺很亂的一種綉法,其實這是一種似亂不亂的刺繡,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用這種針法綉出的作品通常由直斜,橫斜線錯綜組合,交叉摻合而成,再經過一次再次的分層摻色,疏密,直至光、色、形相似為止。而平針綉相對亂針綉來講,線條的排列比較整齊,起針和落針都非常有規律,用這種針法綉出的作品較為平整,在綉制植物尤其是花類時較為常見。

成品裝裱

最後一步,成品裝裱裝框,框架有紅木、雞翅木,紫檀木等。

主要流派


蘇州刺繡

蘇州刺繡
蘇州刺繡
蘇州刺繡,就是指狹義的“蘇綉”,而廣義的蘇綉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粵綉、湘繡、蜀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蘇州刺繡是其品種、造型、圖案、畫稿、針法、綉法、色彩、技藝、裝裱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而針法的運用,是構成綉品各種藝術形象的語言。
蘇繡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平(綉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綉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綉品。
蘇綉品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日用品。二是欣賞品。

南通模擬綉

南通模擬綉又稱“沈綉”,是蘇繡的重要分支。刺繡藝術大師沈壽在清末時曾任農工商部工藝局綉工科總教習,后應邀到江蘇南通主持女工傳習所。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她吸收西洋美術精華,在中國傳統蘇繡的基礎上創立了“模擬綉”。這種綉法創造性地以旋針、虛實針來表現物體的肌理,用豐富多彩的絲線調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調自然柔和、豐富多彩,盡顯寫實之功。“模擬綉”往往取材於西洋油畫中的人物肖像和風景等,而以人物綉最為擅長,其針法變化多端,表現畫中人的五官十分傳神,體現出高超的技藝。由此之故南通模擬綉又稱“美術綉”,南通地區則譽之為“沈綉”。模擬綉是傳統刺繡在形式上的創新,它為中國傳統刺繡的現代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

無錫精微綉

江蘇無錫是蘇繡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無錫刺繡又稱“精微綉”,據漢代劉向的《說苑》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無錫就已出現刺繡服飾。明代中葉,俞氏創製的堆紗綉因巧奪天工而被選為貢品。清代無錫精微繡得到進一步發展,創造出了“閨閣綉”、“切馬鬃綉”、“堆紗綉”、“填色稀鋪法”、“亂針綉”等獨特的技法。20世紀80年代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雙面精微綉”,成為舉世公認的優秀藝術品種。
無錫精微繡的藝術特色極為突出,它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綉技精湛,往往能在很小的畫面內綉制人物、場景、文字、圖案等,呈現出所謂“寸人豆馬,蠅足小字”的奇觀。與一般雙面綉相比,精微繡的技藝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在用料、用色、用線、用針上更加講究。它要求刺繡藝人不但綉藝高超,而且還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藝人綉制精細局部時,要將一根絲線劈成八十分之一,有時人物頭部只有綠豆大小,五官無法用筆墨勾勒,藝人需手眼相通方能綉成。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無錫精微綉與書畫緊密結合在一起,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精微綉藝術是中國最早在理論上得到總結的刺繡品種,清代即出現重要的理論著作《綉譜》對之進行論述。它體現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服飾文化和日用裝飾文化,深為文人雅士及國內外藝術愛好者、收藏者所珍愛。

揚州刺繡

揚州刺繡是流傳於揚州地區的傳統工藝,與蘇州刺繡的技藝屬同一門類,但由於受揚州歷代文化的影響和揚州八怪畫派的熏陶,追隨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仿古山水綉”和“水墨寫意綉”逐步形成揚州刺繡的兩大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一、歷史價值
蘇綉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蘇綉在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每個朝代的蘇綉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刺繡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及書畫之製作,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繡,多屬此類。蘇綉經歷多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由於蘇綉發源於江南水鄉,民間綉品一直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與水鄉生活氣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吳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間習俗。如1956年3月於虎丘塔內發現的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繡花經袱,上綉金黃蓮花,紋樣齊整、古樸莊重,具有濃重的佛教色彩。通過這件綉品,我們能了解北宋時期佛教徒的思想信仰及其當時絲綢、刺繡藝術的發展水平。又如從清末沈壽的《世界救主耶穌像》和《女優倍克》等作品上,我們能看到在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的清代蘇綉發展概況,以及西方文化藝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人們可以通過不同時代的蘇綉作品去研究那個時代的人們生活習俗,社會風情,審美風格等,可見蘇綉歷史價值之大。
二、文化價值
蘇綉具有深邃的文化價值。蘇綉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歷來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其中,中國的傳統書畫在蘇綉作品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傳統的蘇綉作品多會吸取繪畫和書法作品中的藝術精華。從宋代起,山水、花鳥、佛像等畫作就開始成為蘇繡的綉稿;明代受“吳門畫派”影響,蘇綉形成了精細雅潔的獨特藝術風格,四大名家的畫作也成為刺繡藝人喜愛的題材;直到當代,國畫仍然是蘇繡的重要表現題材。近年來,蘇綉完美地表達了吳冠中、袁運甫等當代國畫名家的作品,受到這些畫家的高度讚賞,當代中國的文化藝術在蘇綉作品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由此可見,蘇綉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三、藝術價值
蘇綉作品,無論是日用品,還是藝術欣賞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蘇綉藝術欣賞品的價值更高。蘇繡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蘇綉技藝之精湛。蘇綉藝人以針代筆、以線代色綉出作品,由於絲光的藝術效果,綉品上的書畫圖案顯得更加鮮活生動。蘇繡的色彩豐富,蘇綉藝人通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一幅精品使用的線色達幾百種甚至上千種。不僅是顏色,蘇繡的針法也種類繁多,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接針、滾針、正搶、反搶等四十八種。更為巧妙的是,蘇綉藝術家能運用劈絲技術,即將一根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將金魚的尾巴這樣細緻的圖案繡得栩栩如生,並且用蘇綉技藝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使作品充分表現蘇綉“精細雅潔”的藝術特徵,無論是表現山水、花鳥、動物還是人物,精湛的蘇綉技藝都能使之達到栩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為如此,蘇綉才被世界各國人民譽為“東方的明珠”。蘇綉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已為眾多的鑒賞家和收藏家所青睞。
四、收藏價值
蘇綉作品題材豐富、內涵深刻、藝術境界高遠,具有一定收藏價值。蘇綉傳承的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工藝,民族特色非常濃郁,它的增值潛力主要源於作品的資源的稀缺和獨特性。從資源方面來看,除了蘇綉所採用純天然的蠶絲線的供應逐漸減少這一因素,同時由於蘇繡的工藝複雜,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技法,一幅好的綉品常常需要耗費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也導致在當代快節奏生活中,願意學習、掌握蘇綉技法的人越來越少。此外,蘇綉技法的獨特性使其更具收藏價值。蘇繡的每道手工程序特性使得高貴的蘇綉難在世上找到同一相同作品。即使是同一綉娘也會因為氣候、天氣、光線、心情等其它內外因素的影響而在針法的使用上有所變化,這種細微的差別必然使得作品變得獨特。前幾年蘇綉僅為高端收入人群所消費,作為高檔禮品贈送親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了解蘇綉獨特的藝術魅力,也紛紛加入到購買、收藏的隊伍之中。從長遠看其收藏價值潛力無限,會有不斷攀升的空間。
五、整體價值
一件好的蘇綉藝術品是工藝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作品凝結的藝術效果也就成為鑒別蘇綉工藝品和藝術品的重要標準。一般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辨認:一是作品圖案的整體構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細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處理和藝術效果。一件藝術價值高的蘇綉藝術品一般是圖案秀美,做工精細,色彩典雅,富有深遠的意境。而價值低劣的蘇綉工藝品,圖案一般比較呆板,缺乏藝術性,做工也相對粗糙。
挑選蘇綉時最主要的是看蘇綉表面的光潔度,如果繡的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綉品針線繡的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同時從蘇繡花線的粗細也可以辨別出優劣,蘇綉中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蘇綉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綉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綉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綉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而繡的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扎著。
蘇繡的座架一般為中國古典式紅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別蘇綉好壞的一種辦法。質次的蘇綉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時間一長就容易龜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紅木的手感細膩。
值得收藏的蘇綉有三類:一是書畫名家,二是稀缺材質,三是精湛傳統工藝。好的蘇綉作品融合了手藝人對工藝和藝術雙重要求。

傳承現狀

蘇州刺繡名揚天下,但刺繡藝術的發展也日益面臨知識產權問題的發展瓶頸:綉娘們的刺繡作品底稿少有原創,而自己的精品常常被別人仿冒。

傳承人物

編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類別項目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03-1238姚建萍1967.4.6-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01-0079顧文霞1931.3-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01-0078李娥瑛1926.11-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04-1768張美芳1946.8漢族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04-1767姚惠芬1967.11漢族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04-1766蔣雪英1933.10漢族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04-1765張玉英1935.8漢族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04-1764余福臻1942.3漢族傳統美術Ⅶ-18蘇綉江蘇省蘇州市

保護措施

1986年10月,蘇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築王鏊祠堂內建立了中國蘇綉藝術博物館,陳列有自漢代至今的綉品二百餘件。
2007年,鎮湖街道的蘇綉基地榮獲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稱號。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鎮湖蘇綉”實施地理標誌保護。制定了《地理標誌產品——鎮湖刺繡》地方標準。2013年,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藝術館景區成為全國首家刺繡文化產業4A級景區。2014年,蘇州鎮湖刺繡藝術館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015年何建英刺繡大師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洪軍大師《梅花篆字》創作成刺繡版。2018年5月24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獲得榮譽


榮譽表彰

1949年前:
•沈壽《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義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義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其《美國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此處為沈綉,非蘇綉)
•徐志勤《松鶴中堂》獲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優等獎。
•丁渭琦作品在南洋勸業會、江蘇省地方物品展覽會獲獎。
•金靜芬作品南洋勸業會、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獲金獎。
1949~2004年省部級以上獎勵:
•1955年,雙面綉《五彩牡丹》(李娥英)江蘇省手工業聯社頒發一等獎。
•1965年,《白孔雀》(徐紹青)、獲中國工藝美術優秀獎。
•1982年,雙面綉《松鼠葡萄》(蘇州刺繡研究所.李娥英)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獲金杯獎。
•1983年,亂針綉《小白狗》(蘇州刺繡研究所)中國國際旅遊會獲優秀作品獎。
•1983年,雙面三異綉《濟公》(蘇州刺繡廠)江蘇省科學技術大會受嘉獎。
•1984年,雙面綉《金魚》(蘇州刺繡研究所)第五十六屆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獲金質獎。
•1986年,雙面綉《長毛貓》(蘇州刺繡廠)保加利亞第六屆普羅夫迪夫國際春季博覽會獲金獎。
•1990年,雙面綉《金魚》(夏芬)全國輕工博覽會獲金獎。
•1992年,雙面綉《一團和氣》(蘇州刺繡研究所)首屆中國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1992年,三異綉《雙龍戲珠》(顧文霞)深圳首屆中國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銀獎。
•1995年,亂針綉《張大千像》(姚惠芬)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品大賽獲一等獎。
•1995年,《君士坦丁女郎》(姚惠琴)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品大賽獲優秀獎。
•1998年8月,《周總理像》、《吹簫引鳳》(姚建萍)首屆是中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獲金獎。
•1999年,肖像綉《董建華像》(姚惠芬)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銀獎。
•1999年,《盆花》(姚惠琴)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優秀獎。
•2000年,《雙燕》(張美芳、徐建華)杭州西湖博覽會獲金獎。
•2000年,雙面綉《金魚》(徐霞琴)杭州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獲金獎。
•2000年,《彩荷》(姚惠芬、姚惠琴)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2000年,《潑墨山仙》(姚惠琴)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銀獎。
•2001年,《老鷹》、《狼狗》(姚建萍)中國天津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獲金獎。
•2001年10月,肖像綉《蒙娜麗莎》(姚建萍)第二屆北京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獲“善華獎”金獎。
•2001年,《伯爵夫人》、(姚惠芬)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銀獎。
•2001年,《山水》、《睡蓮》、《山莊》(姚惠琴)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銀獎、銅獎。
•2001年12月,《水鄉》(姚惠芬)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2001年12月,《山水》、《荷花》(姚惠琴)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獲金獎。
•2002年,《人權之光》(鄒英姿)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展獲金獎。
•2002年,亂針綉《白雲飛流圖》(季紹平)中國輕工協會"華藝杯"獲銀獎。
•2003年,《京劇人物》(姚惠琴)(杭州)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2003年,《荷花》(姚惠琴)(杭州)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2003年,肖像綉《伊麗莎白》(薛金娣)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獲金獎。
•2003年,《姑蘇繁華圖》(盧福英)(杭州)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2003年,《孔雀》(盧菊英)(杭州)第三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獲金獎。
•2004年,《香遠溢清》(梁雪芬)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台屏《山茶麻雀》(錢杲)第一屆全國旅遊產品獲銀獎。
•《太湖船》(張明勤)第二十屆全國旅遊產品獲一等獎。
•微型雙面三異綉《虎丘與寒山寺》(顧玲娟)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獲四等獎。
•雙面綉《海鷗競翔》(吳金鳳)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獲創作獎。
•微型雙面綉《羊》、《蛇》(李紅)全國旅遊產品獲銀獎。
•2008年,薛金娣《秋庭嬰戲圖》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0年,薛金娣《韓熙載夜宴圖》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2010“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1年,薛金娣《錦春圖》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2011“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1年,薛金娣《月曼清游圖》在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獲金獎。
•2009年,顧文霞、梁雪芳刺繡工作室與蘇州國畫院聯合創作的《春暖大地》大型刺繡作品,在第四屆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上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1年,梁雪芳作品《荷韻》獲“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優秀獎;作品於2013年3月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4年,梁雪芳作品《爾若盛開二》獲“從洛桑到北京”第八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金獎。
•2021年,蘇綉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社會活動

2009年10月9日下午,值蘇州虎丘法院民三庭成立揭牌之際,在位於蘇州刺繡之鄉——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的蘇州刺繡博物館內,召開了“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最高法院民三庭、省市法院、蘇州大學法學院等專家學者與鎮湖刺繡行業協會、刺繡藝術家們一起,研討如何司法保護鎮湖刺繡工藝。
2019年3月16日上午,中國宮廷藝術大展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論壇在蘇州中國刺繡藝術館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主辦,國館寶藏藝術機構承辦,中國刺繡藝術館、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級博物等機構的領導、專家等18人出席此次活動。
2019年4月,一批由蘇州高新區工藝美術家創作的工藝美術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工匠精神·琢境——江蘇雕刻藝術作品邀請展”上精彩亮相。展品內容涵蓋玉雕、木雕、核雕等諸多江蘇雕刻藝術以及南京雲錦、蘇州刺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