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慶施

國務院原副總理

柯慶施(1902年7月24日——1965年4月9日),安徽歙縣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在中共中央秘書處工作;1928年任中共上海閘北區委書記;

1929年後任紅五軍第五縱隊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河北省委軍委書記;抗日戰爭時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邊區民政處處長、財經辦事處副主任、石家莊市市長;

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市市長、江蘇省委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兼南京軍區政治委員、華東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1965年4月9日在成都逝世;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八屆五中全會增選)。

人物生平


1922年夏,在設於上海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工作
1923年被派到安慶,建立安慶、蕪湖青年團的組織
1924年春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秘書處工作。同年冬赴蘇聯海參崴做華工工作
1927年8月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
1928年秋任中共上海閘北區委書記
1929年秋,被派到鄂東南參與組織大冶兵暴取得勝利
1930年6月,任紅八軍政治部主任
1931年夏,在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33~1935年先後擔任中共河北省委軍委書記、組織部長
1935年5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
1937年到延安,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等職
1945年秋,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財委副主任
1947年河北石家莊市解放后,任石家莊市市長至1949年4月
1949年5月,先後擔任南京市副市長、市長,中共南京市委書記
1952年11月,任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
1954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
11月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會議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1月任上海市市長
1960年9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
1965年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1965年4月9日,在成都病逝

人物事迹


主政上海
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報告中提出“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的思想后,柯領導上海市委一班人結合上海具體情況,在同年7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屆代表大會上,制訂了“充分利用,合理髮展”上海工業的方針,改變“一五”期間(1953~1957)上海長期採取維持、緊縮的方針,扭轉上海工業總產值的增長低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的局面。1958年,市委提出上海工業產品要向“高級、精密、尖端”方向發展。1963年,主持制訂要把上海建設成為中國先進的工業和科學技術基地的方針。
被毛澤東賞識
1958年在南寧會議上,毛澤東措辭嚴厲地批周恩來、陳雲力主的反冒進。他取出柯慶施的《乘風破浪,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上海!》報告當眾將周恩來的軍:“你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嗎?”除了檢討,周恩來別無選擇。用與會者李銳的話說,柯慶施成了南寧會議的“頭號標兵”,65歲的毛澤東在講話中屢稱年僅56歲的柯慶施為“柯老”。
在毛澤東一度想用柯慶施取周恩來而代之的時候,心細如髮的周恩來在給中央書記處的檢討文字中,婉轉地提到擔任總理職務是否合適的問題。以周恩來的才幹和威望,鄧小平主持的中央書記處會議明確表示,沒有必要改變周恩來的總理職務。這樣一來,柯慶施雖然未能取周恩來而代之,但自此明白自己在毛澤東心目中的地位。這位封疆大吏認準了一條:緊跟毛澤東就是“勝利”。
這一條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再次得到驗證。上廬山時,柯慶施所準備的全是關於糾“左”的材料。當毛澤東將彭德懷致他個人的信批轉與會者時,柯慶施以特有的政治敏感,把握到領袖的脈搏,星夜派人下山去上海取批“右”的材料。在7月21日的華東組會上,張聞天系統而深刻地分析了大躍進以來的“左”傾錯誤。柯慶施以主持者的身份,不斷責難張的發言。果不其然,23日,毛澤東召開全體大會,對彭德懷等人嚴厲指責,發出“反右傾”的號令。
因為反對蘇共的“現代修正主義”,毛澤東從大躍進的挫折中轉向對階級鬥爭的密切關注,特彆強調的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柯慶施的關注熱點也隨之從經濟領域轉向思想文化領域。1962年8月,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重提階級和階級鬥爭。柯慶施向毛澤東進言:《海瑞罷官》借古諷今。如果說誣陷《海瑞罷官》是“破舊”的話,那麼鼓吹“大寫十三年”便是“立新”了。於是,這位“好學生”標新立異,在1963年喊出了“大寫十三年”的口號。
從60年代初,江青以毛澤東的“文藝哨兵”自居,開始染指文藝界。無奈她在北京確實吃不開,不用說彭真不把她當做一個人物,周揚等人也不願曲意逢迎。落落寡合的江青在上海則如魚得水。柯慶施已經從毛澤東注意力的轉移中,領悟到江青的重要性。他讓自己的心腹張春橋成為江青的左右手,江青也視上海為“基地”。後來在“文革”中,如日中天的江青感念舊恩,一再稱道“柯老”當年的支持。
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首次會議上,柯慶施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在16位副總理中,位居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