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敬之

現代著名詩人

賀敬之,男,1924年11月生於山東棗莊市嶧縣(今山東台兒庄),畢業於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現代著名詩人和劇作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15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17歲入黨。1945年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這是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動地表現出“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一深刻的主題。代表作《回延安》《毛澤東詩詞鑒賞》等。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賀敬之
賀敬之
生在山東嶧縣賀窯村的一個貧苦農家。“敬之”這個名字,是從《孟子》中的一句話——“晏平仲(嬰)善人交,久而敬之”而來。家中有奶奶、父親、母親,後來又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這七口之家只有不到一畝的土地。從賀敬之四五歲記事起,家中便過著艱難而貧困的生活,幼時的賀敬之要幫助家裡幹活,打高粱葉、拾麥穗、送飯、撿棉桃……
貧窮而又無力改變命運的父親,把希望都寄托在長子賀敬之身上。賀敬之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會讀書的天份,教私塾的老先生髮現賀敬之腦子特別靈,很喜愛他,便特別給他“開小灶”。賀敬之成績雖然好,怎奈家中生活每況愈下,早晨上學他經常餓著肚子。有個同學家裡很富裕,但成績卻不好,一次他舉著白麵餅卷雞蛋在賀敬之眼前晃來晃去,還嘲諷賀敬之:“學習再好有什麼用,吃得上這個嗎?”被激怒的賀敬之一拳將他的大餅卷雞蛋打落在地。父親聽到這件事以後,不但不責罵兒子,反而稱讚兒子有骨氣有志氣。
念了半年私塾后,賀敬之就讀於天主教教會小學,可教會小學後來停辦了。在一位本族祖父的指點下,賀敬之來到一所私立完小上學。這所學校有幾個思想非常活躍的年輕教師,他們教學生們閱讀魯迅等人的小說,還選學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教學生唱歌。這些對於少年賀敬之影響甚大,兒時的賀敬之便最喜歡唱歌,他學會了唱《蘇武牧羊》《可憐的秋香》《漁光曲》《大路歌》等。在幾位老師的哺育下,賀敬之的文學興趣很濃,對美術也很熱愛,他的這些進步得到老師們的交口稱讚。

寫作經歷

1939年在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發表作品。
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

教育經歷

1939年到1940年就讀於國立六中(現四川省羅江中學)。
1940年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並在40年代就出版了詩集。

工作經歷

抗戰勝利后,隨文藝工作團華北聯合大學文學院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土改、支前等群眾工作。
1948年初,賀敬之在冀中解放區所在地河北正定的華北大學任教,時任華大文藝學院華北文藝工作團戲劇隊副隊長兼創作組組長。
1947年參加青滄戰役,立功受獎。
1996年,他的新古體詩加上書法,出版了《賀敬之詩書集》。

社會活動


1949年參加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戲劇工作者協會理事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理事,在中央戲劇學校創作室工作。後任《劇本》月刊、《詩刊》編委,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
1977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當選十二屆、十三屆中共中央委員。先後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代部長。

社會任職


1977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
1980年2月兼任中宣部文藝局局長;同年8月,離開文化部就任中宣部副部長。
1989年復出,兼任文化部代部長。

個人生活


1953年10月,賀敬之、柯岩結婚了。

個人作品


《白毛女》《栽樹》《秦洛正》《朝陽花開》《鄉村之夜》《並沒有冬天》
《放歌集》《賀敬之詩選》《笑》《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
《回延安》《放聲歌唱》《回延安》《夜》《西去列車的窗口》《三門峽》
《桂林山水歌》《梳妝台》《中國的十月》《十年頌歌》————

創作特點


賀敬之是個在藝術上進行著不倦探求的詩人。四十多年來,從他的第一本詩集《並沒有冬天》,到《鄉村的夜》、《朝陽花開》《放歌集》,到近作《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藝術逐步走向成熟,並呈現出自己的風格。
賀敬之個人
賀敬之個人
在同時代的詩人中,賀敬之最善於表現重大的政治題材和抒寫重大的政治主題。這一特點主要反映在他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抒情詩創作中。翻開他的詩集,《放聲歌唱》《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說都是詩與政論的結合。它們熔描寫、抒情、議論於一爐,鮮明地表露著詩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激情,格調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詩抒寫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於口號,口號也不能成為詩。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所以有著巨大藝術感染力,是因為他能夠賦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題以具體生動的形象,以政治的“虛”來貫串、帶動形象的“實”,又以形象的“實”使政治的“虛”變成可觀可感的東西,從而造成了既動人心弦又給人美感的詩的境界。

詩歌類型

賀敬之的詩可分為兩類:
一、抒情短詩。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門峽---梳妝台》等。
如《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峰之歌》 《中國的十月》等。他的政治抒情詩不僅數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賀敬之的詩是時代的頌歌。他總是以敏銳的目光去抓取時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不去吟唱那些與人民無關的眼淚和悲傷。《回延安》表現了延安的巨大變化,讚頌了延安的歷史功績,指明“延安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的意義;《雷鋒之歌》挖掘出雷鋒精神的時代內含;《十月頌歌》是新中國十周歲的禮讚。
賀敬之的詩通過想象、誇張、幻想等手法,將建立於革命理想基礎上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得十分突出。並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詩的營養,又不排斥外國詩歌的影響,如“信天游”體與“樓梯式”就被詩人以熟練的筆法熔鑄為一體。

文學館

賀敬之文學館坐落於古運河畔,與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毗鄰。
賀敬之
賀敬之
整個建築風格獨特,古樸典雅,館內設有展覽廳、影視廳、書庫、書畫廳、文物廳等。文學館全面介紹了賀敬之及夫人、著名劇作家、詩人柯岩(長詩《周總理,你在哪裡》、電視連續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的作者)的人生歷程和文學成就,再現了一代詩人、劇作家的風範。館內陳列了賀敬之藏書1萬餘冊,實物展品300餘件,珍貴圖片200餘幅,並展出了200餘幅名人墨寶真跡。賀敬之文學館是在全國具有權威性的文學研究基地,是宣傳黨的文藝思想、路線方針,宣傳革命文藝的優良傳統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一扇窗口。

獲得榮譽


2003年,世界詩人大會、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授予賀敬之榮譽文學博士,以表彰他對詩歌創作和詩歌美學的傑出貢獻。
2002年12月27日,第7屆國際詩人筆會在中國江南水鄉周庄舉行國際現代詩歌及文化發展論壇,賀敬之及艾青、臧克家、郭小川等幾位中國當代詩壇泰斗被授予“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2001年5月,被延安大學魯迅文學藝術院受聘為名譽院長。
歌劇劇本《白毛女》(參加執筆,馬可作曲,已公演)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