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同日,蘇聯紅軍調派三個方面軍從東、西、北方向同時向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1945年秋,東北光復後為了紀念在反對日本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蘇聯紅軍烈士,蘇軍先後在哈爾濱(1945年)長春(1945年)、瀋陽(1945年)、大連(1951年)、金州等地修建了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哈爾濱前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位於哈爾濱火車站站前廣場,為紀念在對日本侵略軍作戰中英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而修建的,1945年11月23日落成。塔高34米,巍峨壯觀、造型優美。塔頂是一枚紅光閃閃的紅星,塔的中下部東西兩側是蘇軍對日軍作戰的浮雕,塔前南北是3個高舉戰旗的紅軍戰士雕塑。
塔座前後兩面均有俄文碑文,前面的碑文是:為了蘇聯的榮譽和勝利在對日本帝國主義作戰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後面的碑文是:光榮屬於保衛蘇聯的自由和獨立的蘇聯紅軍。
紀念塔正面刻有俄文碑文:為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獨立,而在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下刻中文碑文:為中國的自由與獨立,在解放東北作戰中犧牲的蘇軍英雄們永垂不朽!碑座正面右下方鑲有銅牌,上刻中文:蘇軍指揮部為紀念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戰中陣亡的紅軍戰士建立此碑,並於蘇聯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28周年紀念日舉行祭幕典禮。
塔的中下部南北兩側各有一幅蘇聯紅軍作戰的浮雕,碑頂由兩位蘇聯陸海軍戰士高舉蘇聯國徽,象徵著勝利。
長春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這座具有蘇式風格的紀念塔,是採用花崗岩大小方石條壘砌的,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組成的實心精美建築。塔基為圓形,置於地下,面積706.5平方米。塔座為圓形,面積為314平方米,有4個台階。其外緣築有長度相等的6堵牆,6個通道口,牆高0.8米。在每堵牆中部有一方形石柱,柱高3米,塔座上圍繞塔身修築四個肅穆而壯美的石礅。塔身為正方形錐體建築,錐體底層邊長6米,頂層長度2米,塔體通高27.5米。塔身下面向北,第三層中部有前蘇聯國徽圖案,第6層中部有前蘇聯軍徽圖案,塔最頂部塑有一架鐵鑄綠色蘇制轟炸機模型,作向北展翅飛翔姿態。
塔的底層四面均鐫刻文字。在北面,上有中文陰刻“蘇軍烈士永垂不朽”,落款為“長春市各界人民”;下有俄文陰刻“為蘇聯的榮譽和勝利在戰鬥中犧牲的英雄永垂不朽。”在南面,上有中文陰刻“中蘇友誼萬古長青”;下有俄文陰刻“這裡埋葬著為蘇聯榮譽和勝利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后貝加爾湖方面的飛行員”。東面和西面,上方分別壘砌一塊方石,嵌著一架鐵鑄綠色蘇制轟炸飛機模型,呈向北方穿雲飛行姿態;下方有俄文陰刻的為解放中國東北而英雄獻身的蘇軍23名飛行員的名字。其中西面,用俄文陰刻英勇獻身的14名蘇聯軍官的姓名和軍銜、等級;東面,用俄文陰刻蘇聯紅軍犧牲的9名准尉及軍銜。
1961年蘇軍烈士紀念塔被定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長春市政府又在塔左側堅起用大理石雕刻的文物保護牌。每逢紀念日,長春人民都來此憑弔。當年為了解放中國東北不知有多少蘇聯紅軍戰士英勇犧牲,留在了這裡。蘇軍烈士紀念塔永遠記錄著那段歷史。
大連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在塔基正面中間,鐫刻著中蘇兩國文字標題為《永恆的光榮》的碑文(碑文是由郭沫若書):永恆的光榮。
塔基正面的東、西兩側,分別鑲嵌著兩組各長6.4米,寬1.63米的銅鑄浮雕。東側浮雕展現當時旅大人民熱烈歡迎蘇軍進駐的盛況;西側浮雕為展示解放后旅大人民建設新中國的畫卷。塔基四角,有石砌的大花盆,盆內培植著四季常青的松柏樹。銅像總體重10噸。
1955年5月7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儀式。
蘇軍戰士銅像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雕塑系主任盧鴻基教授主持創作的。
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1999年4月10日始,由大連二建五處,60名工人和技術人員,歷時二十天奮戰,將千餘塊花崗岩按拆遷時序號復原,使保持原貌原樣的蘇軍烈士紀念塔矗立在旅順蘇軍烈士陵園前方。
1999年9月3日上午10點鐘,在旅順口區三里橋蘇軍烈士陵園前,舉行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遷建落成典禮儀式。大連市市長薄熙來、市領導、駐軍司令員張岩、旅順口區區長李紅軍、區領導以及俄羅斯駐瀋陽總領事烏里斯基等出席了典禮儀式。典禮儀式莊嚴肅穆,旅順口千餘名市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及駐軍參加了典禮儀式。
蘇軍烈士紀念塔原位於大連市人民廣場南側,現已運至旅順蘇軍烈士墓內。1955年,蘇軍撒離旅順前,蘇軍在1953年動工興建,1955年7月落成。建築面積1028.31平方米。
塔內花崗岩築砌。塔基長方形,南、東西三面有階段可登。塔基南設門,可通塔基內殯儀室。在塔基上面四角石砌成大花池,池內栽常青松柏樹。塔身為六角形,塔身正面(北面)下部,立一個高5米手持槍,頭戴鋼盔的蘇軍戰士銅像。在塔基正面中心,刻有中蘇兩國文字的塔銘。塔尖有金星,塔身四周有軍旗、軍艦、飛機、槍炮等圖案。塔前兩側各有一名執槍跪拜吻旗的蘇軍戰士銅雕像。墓碑頂端分別鑲有鐵錨、坦克和飛機圖案,標誌著烈士生前所在兵種;墓碑有鑲嵌瓷質烈士遺像,雖經年久風雨剝蝕,仍依稀可辨。塔基正面東側銅鑄浮雕:東面刻大連人民歡迎蘇軍進入大連的盛景;西面刻解放后中國人民幸福生活場面。每年蘇聯十月革命節、清明節和“九、三”勝利日,大連市政府領導和廣大人民到這裡集會,向烈士紀念塔敬獻花圈。平日也有不少遊客來此瞻仰。
瀋陽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此碑是為紀念1946年8月24日蘇聯紅軍配合我人民武裝力量擊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瀋陽戰爭中犧牲的蘇聯紅軍坦克部隊烈士而修建的,它象徵著中蘇兩國人民的戰鬥友誼。1963年9月,遼寧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東北。8月24日,蘇軍的一支坦克部隊開進了瀋陽。攻擊瀋陽火車站的戰鬥,蘇軍與日本關東軍打得非常慘烈。蘇軍相當數量的坦克進行輪番衝擊,而固守在車站裡的日軍憑藉地形優勢,頻頻發射鋼炮,蘇軍多輛坦克被命中起火,人員傷亡較大。戰鬥勝利結束后,蘇軍為紀念在此犧牲的官兵,經蘇聯最高統帥部與中國方面商定,在火車站廣場上樹立一座紀念碑。
1945年9月的一天,兩名蘇軍軍官騎著摩托車,把專學建築的時年18歲的鮑文仲從家裡接到駐沈的蘇軍司令部。蘇軍少將菲力雅司金、少校工程師雷普山可基,將一張由蘇聯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的圖紙遞給了鮑文仲,當場任命鮑文仲為建造紀念碑的現場管理員,並協助招募50名石匠。
9月17日,現場施工開始。蘇軍對工地一直把守很嚴,參加施工的人員都發有出入證,並經常調換。碑頂上的銅製坦克,是在鞍山的一家工廠製造的。
11月6日,紀念碑建成。11月14日,蘇軍司令部正式把這座紀念碑移交給瀋陽市政府。瀋陽市市長白希清、工程科長金則雍,參加了接受儀式。修建期間,蘇聯飛機在空中拍了照片。
鮑文仲先生介紹,蘇軍在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個城市各建了一個紀念碑,都是紀念蘇聯紅軍陣亡將士的,但這三座紀念碑主體造型不一樣,分別是坦克、飛機、軍艦,合為海陸空紀念碑。而三座紀念碑有一個共同點:碑頂的三種兵器的炮口一律指向東方,意思是炮擊日本帝國主義。
瀋陽蘇聯紅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建成后成了瀋陽市的城市標誌之一。它佔地146.8平方米、碑高23.84米,碑身、碑座由花崗岩砌造,碑內是鋼筋混凝土。碑身上部嵌著青銅鑄的五角星和蘇聯國徽;碑座正面刻有俄文“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戰爭中,紅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一九四五年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28周年紀念日揭幕。蘇軍司令部”;碑身中部有銅鑄俄文碑文“光榮屬於偉大的蘇軍”;碑四面下部有銅鑄俄文碑文“在反對日本法西斯分子戰鬥中,為蘇聯的榮譽和勝利犧牲的戰士,永垂不朽”。碑兩側壁鑲嵌有展示蘇軍坦克戰士英勇戰鬥場面的銅製浮雕,碑頂上安放的那輛銅鑄坦克,有13噸重。1987年,它被批准為瀋陽市重點保護文物。
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圖們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滿洲里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齊齊哈爾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
每年都有一些群眾自發地前來祭掃烈士墓,緬懷他們為反法西斯鬥爭,為從日本帝國主義鐵蹄卜解放我同東北所做出的犧牲、陵園現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1987年齊齊哈爾市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