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變法的結果 展開

變法

薛福成文章

《變法》是清代文學家薛福成所寫的散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變法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薛福成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竊嘗以謂自生民之初以迄於今,大都不過萬年而已。何以明之?以世變之亟明也。天道數百年小變,數千年大變。上古狉榛之世,人與萬物無異耳。自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氏相繼御世,教之火化,教之宮室,教之網罟耒耨,教之舟楫、弧矢、衣裳、書契,積群聖人之以經營,以啟唐、虞,無慮數千年。於是鴻荒天下,一變為文明之天下。自唐、虞訖夏、商、周、最稱治平。乎秦始皇帝,吞滅六國,廢諸侯,壞井田,大泯先王之法,其去堯舜也,蓋二千年。於是封建之天下,一變為郡縣之天下。
嬴秦以降,雖盛衰分合不常,然漢、唐、宋、明之外患,不過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訖、葉番、曰契丹、蒙古,總之不離西北塞外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諸國以器數之學,勃興海外,履垓埏若戶庭,御風霆如指臂,環大地九萬里,罔不通使互市。雖以堯舜當之,終不能閉關獨治。而今之去秦漢也,亦二千年。於是華夷隔絕之天下,一變為中外聯屬之天下。夫自群聖人經營數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積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積二千年以至於今,故曰不過萬年也,而世變已若是矣。
世變小,則治世法因之小變;世變大,則治世法因之大變。夏之尚忠始於禹,殷之尚質始於湯,周之尚文始於文、武、周公。閱數百則弊極而變,或近至百數十年間,治法不能無異同。故有以聖人繼聖人,而形跡不能不變者;有以一聖人臨天下,而先後不能不變者。是故惟聖人能法聖人,亦惟聖人能變聖人之法。彼其所以變者,非好變也,時勢為之也。
今天下之變亟矣。竊謂不變之疲乏,宜變今以復古;迭變之法,宜變古以就今。烏乎!不審於古今之勢,斟酌之宜,何以救其敝?且我國家集百王之成法,其行之而無敝者,雖萬世不變可也。至如官俸之儉也,部例之繁也,綠營之窳也,取士之未盡得實學也,此皆積數百年末流之敝,而久失立法之初意,稍變敗弊去而法存,不變弊存而法亡。是數者,雖無敵國之環伺,猶宜汲汲焉早為之所。苟不不知變,則粉飾多而實政少,拘攣甚而百務弛矣。
若夫西洋諸國,恃智力以相競,我中國與之並峙,商政礦務宜籌也,不變則彼富而我貧;考工制器宜精也,不變則彼巧而我拙;火輪舟車電報宜興也,不變則彼捷而我遲;約章之利病、使才之優絀、兵制陣法之變化宜講也,不變則彼協而我孤,彼堅而我脆。昔者蚩尤造兵器,侵暴諸侯,黃帝始作弓矢及指南車以勝之。太公封齊,勸其女紅,極其巧,通魚鹽,海岱之間,斂袂往朝,夫黃帝、太公、皆聖人也,其治天下國家,豈僅事富強者?而既廁於鄰敵之間,則富強之術有所不能廢。
或曰:以堂堂中國,而效法西人,不且用夷變夏乎?是不然。夫衣冠語言風俗,中外所異也;假造化之靈,利生民之用,中外所同也。彼西人偶得風氣之先耳,安得以天地將泄之秘,而謂西人獨擅之乎?又安知數十年後,中國不更駕其上乎?至若趙武靈王之習騎射,漢武帝之習樓船,唐太宗駕御蕃將與內臣一體,皆有微旨存乎其間。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使西人不敢蔑視中華,吾知堯舜湯文武周孔復生,未始不有事乎此,而其道亦必漸乎八荒,是乃所謂用夏變夷者也。
或又曰:變法務其相勝,不務其相追,今西法勝,而吾學之,敝敝焉以隨人後,如制勝無術何?是又不然。夫欲勝人,必盡知其法而後能變,變而後能勝,非兀然端坐而可以勝人者也。今見他人之我先,猥曰不屑隨人後,將跬步不能移矣。且彼萃數百萬人之才力,擲數千萬億之金錢,窮年累世而後得之,今我欲一朝而勝之,能乎?不能乎?夫江河始於濫觴,穹山基於覆簣。佛法來自天竺,而盛於東方;算學肇自中華,而精於西土。以中國人之才智視西人,安在其不可以相勝也?在操其鼓舞之具耳。
噫!世變無窮,則聖人御變之道亦與之無窮。生今之世,泥古之法,是猶居神農氏之世而茹毛飲血,居黃帝之世,御蚩尤之暴而徒手搏之。輒曰:我守上古聖人法也。其不憊且蹶者幾何也?且今日所宜變通之法,何嘗不參古聖人之法之精意也?

作品譯文


生民:人,人類。
亟:急劇。
狉(pí)榛:草木叢雜,野獸群游的原始景象。
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俱為傳說中遠古時代半人半神的“聖王”。相傳燧人氏鑽木取火,教民熟食;有巢氏構木為巢,教民巢居;包羲氏(即伏羲氏)教民漁獵畜牧;神農氏教民耕種。
罟(gǔ):網的總稱。“網罟”即魚網,相傳為伏羲氏發明。耒(lěi):古代翻土工具耜的柄。耨:小手鋤。“耒耨”泛指農具。
弧矢:弓箭。書契:指文字,契,即刻,因古代文字多用刀刻在竹、木、甲骨上,故稱“契”。
唐、虞:指堯、舜。
泯:泯滅,除盡。
封建:指秦朝以前天子分封王侯的制度。
郡縣:指秦朝以後設郡縣由中央任免長官的制度。
泰西:極西,指歐美西方各國。器數:器具技術,泛指科技。
垓埏(gái yǎn):指極其廣大的地面。垓:兼括八極九州之地。埏:邊遠之處。
御風霆:指駕御自然。
聯屬:互相連接。屬:相連。
“夏之尚忠”三句:古人認為夏朝崇尚忠誠,商朝崇尚質樸,周朝崇尚禮樂文采。
形跡:行為舉動的表現。
百王:指歷代帝王。
官俸之儉:官員俸祿少。清代官俸不很豐厚,清廷曾認為這是官吏不能廉潔的原因,故常在官俸之外按等級給以補貼,稱之為“養廉銀”,認為有了這種補貼,官吏就可以保持廉潔。作者大約也認為官俸太少是官吏腐敗的原因,故以“官俸之儉”是當時流敝。
窳(yǔ):腐敗渙散。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早為之所:早作處置。
拘攣(luán):肌肉收縮,手足不能伸曲自如的一處病態。此處形容諸事處置失宜。
考工:對種種技術工藝的研究。
協:協力,團結。
蚩(chī)尤:上古傳說中的東方九黎族首領,相傳他創造了兵器與黃帝作占。
太公封齊:周武王滅商,姜太公被封於齊,他是齊國的祖先。
岱:泰山
斂袂(mèi):整理衣服,準備朝拜。
廁:廁身,置身。
且:將,用夷變夏:《孟子滕文公上》說:“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此處用此意。“夏”指中國,“夷”指外族。
造化之靈:大自然的神功妙用。他曾進行軍事改革,廢止寬袍大服,改用西北游牧民族服飾,學騎射,用騎兵取代戰車。
樓船:有樓的大戰船。漢武帝為演習水戰,下令大修昆明池,治十餘丈高樓船。
蕃將:出身西北少數民族的將領。唐太宗為了鞏固對西北地區的控制以減少內亂,曾任用過一些起少數民族將領。
微旨:深刻的道理。微:幽深。
被:及,加。八荒:八方極遠之地,此處指世界。
敝敝:疲勞睏乏。
兀然端坐:高高在上地下襟危坐。兀然:高聳特出的樣子。
猥(wěi):苟且。
跬(kuǐ)步:半步。
萃:會萃,集中。
濫觴:江河發源處之小水流。
穹山:高聳入雲的大山。覆簣:倒一筐土。
天竺:古印度別稱。
泥古:拘泥古代成規。
茹毛飲血:指上古用火之前生食的情況。茹:吃。
蹶(jué):跌倒。

作品賞析


本文是作者闡發其變法圖強的代表作。作者認為,時代變了,治世之法也應相應改變。在列強爭相宰割中國的情況下,不變法則不能“廁於鄰敵之間”。可見作者提倡變法的思想基礎,是反帝愛國的思想。變法就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文化,而向西方學習,最終還是要勝過西方。“以中國人之才智視西人,安在其不可相勝也!”這種堂堂之論,表現了作者的民族自信心。自然,由於作者的地位和歷史的局限,作者對封建的政治制度,不但不敢觸及,反而認為那是應該“萬世不變的”,這又反映了作者保守的一面。本文是作者《籌洋芻議》十四篇中的一篇。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曾充任曾國藩幕僚,為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歸國后升為左副都御史。薛氏的基本思想是變法圖強,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倡富國強兵。但他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是為了“衛吾堯舜湯文武周孔之道”,與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他的見識較廣,文章雄於議論,重視經世致用,行文能洋洋洒洒,能盡情發揮,著有《庸庵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