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綠茶
安徽祁門櫧葉群體品種之一
海青茶原屬安徽祁門櫧葉群體品種之一,1966年引入海青鎮。1966年膠南“南茶北移、南竹北引”由海青鎮自安徽引進,生長至今。為江北生長時間最久、面積最大的綠茶基地。現為青島市農業精品工程之一,國家級無公害茶園基地。
海青綠茶
海青鎮耕地面積7.8萬畝,其中綠茶就達到了3萬畝,年生產干茶100餘萬公斤,實現經濟效益超過1.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省內第一座茶廠——就在海青,曾作為全省的代表在全國茶葉會議上介紹南茶北引的經驗。發展至2018年,已建成國家級無公害茶園基地6處,有機茶園基地5處,茶葉專業村43個,茶園3萬畝,加工企業130多家,年生產干茶100餘萬公斤。全鎮綠茶加工企業已研製開發十二大系列30餘個品種,有86個茶葉品牌被評為部優、省優名茶,在“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活動中多次獲獎,邁入了全國名優茶行列。“海青鋒”牌綠茶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青島蓮芯”牌和“海北春”牌綠茶獲全國第六屆“中茶杯”評比特等獎,“膠南春”牌綠茶被亞洲合作對話第三次外長會議指定為專用茶。
海青綠茶
為使海青茶真正成為無污染綠色飲品,海青鎮利用廣播宣講、科教片播放、科技明白紙發放、組織茶農外出學習等多種形式,將新技術、新辦法及時地傳授給茶農,嚴格按照“無公害有機茶園”種植的規範要求,積極引導茶農在種植管理茶樹時,全部施用農家土雜肥,進一步加大推廣應用新技術,特別是加大了推廣應用DND生物肥、生物殺蟲燈等技術的力度。在這個鎮的后河西茶葉生產基地,始終嚴格按照有機茶生產規程推行標準化生產,實行無公害管理,所產綠茶全部達到國家無公害標準,為推動茶葉基地建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海青鎮還將北部山區建成了高標準的生態示範園、旅遊觀光園。對新發展的成方連片茶園,制定了各種優惠獎勵政策,以此推動品牌茶葉基地規模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隨著網路的發展,茶農、茶商自發在網上進行銷售宣傳,特別是在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助推下,海青綠茶網上銷售已經初具規模,當地政府以及各茶葉生產商高對此度重視,已經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海青茶歷史悠久。據傳,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零星茶園和茶樹。“海青”最早為古代海州至青州的一處必經驛站故名海青,“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宋神宗熙寧八年自杭州到密州(今諸城)任職時就從此地經過,后又曾到海青地域進行狩獵,又傳海青茶自此引進,因此至少有千年的歷史。
海青茶自1966年從安徽省大規模引進膠南市,歷經引種、發展、回落、再發展過程,到1972年發展到220畝,后河西村成為海青綠茶的發祥地。1995年來,隨著市場農業的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茶葉生產進入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時期,面積不斷擴大,產量、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現已發展成為極富地方特色的高效農業產業,膠南市海青鎮因此成為是“南茶北移”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大型綠茶生產基地。
為了提高海青綠茶的規模和質量,海青鎮積極與科研院所聯合,進一步加大對茶農、茶廠的培植扶持力度,大力推廣良種茶樹,對茶葉產業實行無公害化規範管理。專門成立了海青茶葉研究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起了長期技術協作關係,建起了江北的萬畝精品茶葉示範園,逐漸形成了一支茶葉技術科研隊伍,相繼攻克了20多項茶園優質豐產技術難關,完成了高效設施栽培的諸多科研項目。在推廣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術的基礎上,又從南方引進了龍井、大白茶等國家級無性系良種進行實驗、示範、推廣,實現了由綠色無公害到有機綠茶的轉變,既傳承了南方名茶的秉性,又形成了海青綠茶的“豌豆香”特有品質,使海青綠茶不僅在茶園面積上迅速擴大規模,而且在茶葉品質上又有了顯著提高。如今,茶葉生產已成為海青強鎮富民的主導產業,有機綠茶加工已成為茶業發展龍頭,已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格局。
海青綠茶
海青鎮黨委、政府不斷實施名牌戰略,先後有92個茶葉品牌被評為部優、省優名茶,在“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活動中多次獲獎,邁入了全國名優茶行列。全鎮擁有茶園面積3萬畝,年產干茶200萬斤,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