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年

甲子年

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一年稱“甲子年”,如1984年3月3日就是甲子年的日期。

甲子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一個。前一位是癸亥,后一位是乙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水生木相生。

甲子年可能以立春為界,也可能以春節為界。

基本介紹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漢歷)紀年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1年稱“甲子年”。對應各個公元年份,則年份數除以60餘4者,自當年正月初一至該年除夕止的歲次內均為“甲子年”。例如公曆的1924年,1984年,2044年等等。

第一個甲子年


中國歷史上使用甲子(干支)用於紀年,始於漢代。秦漢之前和漢初,人們使用歲星紀年,所謂歲在焉逢攝提格、端蒙單閼、游兆執徐之類的,其焉逢、端蒙、游兆等為歲陽,攝提格、單閼、執徐等為歲陰,在漢武帝改歷,實行太初曆時,仍使用的太歲紀年,因此有“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從漢武帝后,已開始有使用甲子來紀歲,但這一時期存在歲星與甲子轉換的混亂,有的加一超辰,有的加多超辰,有的沒加,比如直接用歲陽、歲陰將太初元年轉換為甲子紀年,則為甲寅。但此時期存在將太初元年的甲子紀年標為丙子的,也有標為丁丑的等。直到漢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皇帝頒布新曆,用《四分曆》,固定下來太初元年,歲在丁丑,漢興元年,歲在乙未。由此正式使用甲子(干支)紀年方式,廢止歲星紀年。而官方正式確定下來的採用甲子(干支)紀年的這一年的干支為乙酉歲,所以其遇到的第一個甲子年則在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曆124年)。
由此可知:中國歷史上官方正式確認的,第一個甲子年是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曆124年)。
滿清末年,一些革命黨人,提出黃帝紀年概念,於是推導出幾個黃帝紀年的起點,其中一個是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剛好是甲子年。因此也就有了甲子第一年與黃帝紀年有著密切關係的問題。因此有的人在2009年8月1日提出的建議:《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在《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這個建議中,共列出了關於黃帝紀年的九種方案,在其中的兩種方案中,黃帝元年恰好是農曆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的方案,公元前2997年的方案。
反推算出的公元前2697年,這一年是甲子年。可以認為:以黃帝紀年算公元前2697年為黃帝紀年的第一個甲子年。
那麼有:
公元前2697年——前2638年這60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2637年——前2578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2577年——公元前5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甲子輪迴————第44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57年——公元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5個甲子輪迴。
公元4年——公元6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6個甲子輪迴。
公元64年——公元1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7個甲子輪迴。
公元124年——公元19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8個甲子輪迴————第77個甲子輪迴。
公元1924年——公元198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78個甲子輪迴。
公元1984年——公元2043年是中國第79個甲子輪迴。
公元2044年——公元2103年是中國第80個甲子輪迴。
目前,我們現在(公元2011年)正處在中國第79個甲子輪迴(公元1984年——公元2043年)之中。
其實這個方案,與甲子紀年比較吻合,但也要看到爭議也比較大,特別是黃帝的真實年代正在考古,一旦考古出來與這年代差別較大,不利於使用。

甲子年列表


歷史上的甲子年

黃帝元載 甲子 六十一載 甲子
金天帝二十一載 甲子 八十一載 甲子
高陽帝五十八載 甲子 高辛帝四十載甲子
堯帝二十一載 甲子 八十一載 甲子
舜帝四十一載 甲子 夏仲康三歲甲子
弒帝鄴二十二載 甲子 槐帝四歲 甲子
不降帝四歲 甲子 扃帝五歲 甲子
孔甲帝二十三歲 甲子 癸帝二十一歲甲子
商太甲十七祀 甲子 太康十五祀 甲子
中宗太戊二十一祀甲子 仲丁六祀 甲子
祖辛十四 甲子 祖丁二十九祀甲子
盤庚二十五祀甲子 高宗武丁八祀甲子
祖甲二祀 甲子 武乙二祀 甲子
紂辛十八祀 甲子 周康王二年 甲子
周昭王三十六年甲子 周穆王四十五年甲子
周孝王十三年 甲子 周厲王四十二年甲子
周幽王五年 甲子 周桓王三年 甲子
周惠王二十年 甲子 周定王十年 甲子
周景王八年 甲子 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
周威列王九年 甲子 周顯王十二年 甲子
周赧王十八年 甲子 秦王政十年 甲子
漢文帝三年 甲子 漢元狩六年 甲子
漢五鳳元年 甲子 漢元始四年 甲子
漢永平七年 甲子 漢延光三年 甲子
東漢中平元年 甲子 蜀漢延熙七年 甲子
晉永興元年 甲子 晉興寧二年 甲子
南朝宋景平二年 甲子 南朝齊永明二年 甲子
南朝梁大同十年 甲子 隋仁壽四年 甲子
唐麟德元年 甲子 唐開元十二年甲子
唐興元元年 甲子 唐會昌四年 甲子
唐天佑元年 甲子 宋乾德二年 甲子
宋天聖二年 甲子 宋元豐七年 甲子
宋紹興十四年 甲子 宋嘉泰四年 甲子
宋景定五年 甲子 元泰定元年 甲子
明洪武十六年 甲子 明正統九年 甲子
明弘治十七年 甲子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明天啟四年 甲子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清乾隆九年 甲子 清嘉慶九年 甲子
清同治三年 甲子 民國十三年 甲子
共和國西元一九八四年 甲子

最近甲子年

起始時間結束時間
1924年2月5日 正月初一 0時1925年1月23日 除夕 24時
1984年2月2日 正月初一 0時 1985年2月19日 除夕 24時
2044年1月30日 正月初一 0時2045年2月5日 除夕 24時

判定標準


符號說明

參數
下面以大寫英文字母(如、等)代表陽曆日期。以代表公元1033年3月2日記作,以代表公元前222年1月1日記作,以此類推。
大寫字母上加點代表屬於對應日期的時刻,如以代表公元1033年3月2日,公元1033年3月2日10時34分就可以以代表。
給定日期,定義如下函數:
代表所在的公曆年份數字(若是在"公元前X年”,取X的相反數)。如以代表公元1033年3月2日,則。以代表公元前222年1月1日,則。
代表日期的翌日,如,則。
定義如下:
(1)當時,。
(2)若日期使得是春節,則,否則。

以立春為界

判定
若屬於日期的立春時刻滿足如下條件:
若,則;若,則。
則從時刻到下一個立春時刻之間的,屬於甲子年。
例子
1984除以60餘4,1984年2月4日23時18分44秒立春,下一個立春在1985年2月4日5時11分46秒,兩者之間的屬於甲子年。

以春節為界

判定
若春節日期使得,那麼所屬的陰曆年稱為甲子年。
例子
1984除以60餘4,1984年2月2日(春節)至1985年2月19日(除夕)屬甲子年。

使用說明

在史書紀事中通常以春節為界,在術數中通常以立春為界。
無論是以春節為界還是以立春為界,1984年2月5日至1985年2月3日,連頭連尾365天,都完整地屬於甲子年。

天干地支


干支排序

天乾和地支:
天干(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它們的排列是有順序的
干支的一個循環(六十甲子)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 己巳庚午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辛丑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癸亥
這個循環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干支配五行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牆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天干含義

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地支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牛,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