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約始於東漢,三國時發明家馬鈞曾予以改進。此後一直在農業上發揮巨大的作用。亦稱“翻車”、“水車”,一種用於排水灌溉的機械,在木槽內活動榫鉚的木鏈上串連許多刮板用以提水的一種工具。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亦稱“翻車”、“”、“水車”,省稱“龍骨”。一種用於排水灌溉的機械。其結構是以木反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翻車(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適合近距離,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較適合平原地區使用,或者作為灌溉工程的輔助設施,從輸水渠上直接向農田提水。用於井中取水的龍骨水車是立式的,水車的傳動裝置有平輪和立輪兩種以轉換動力方向。
它提水時,一般安放在河邊,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鏈輪傳動原理,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帶動木鏈周而復始地翻轉,裝在木鏈上的刮板就能順著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進行農田灌溉。這種水車的出現,對解決排灌問題,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龍骨水車是用人力轉動的,後來我國人民又創製了利用畜力、風力、水力等轉動的多種水車。
唐宋以來農田灌溉、排水及運河供水中,龍骨水車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機械,特別是南方大興圍田之後,對低水頭提水機械的需求更加普遍。元代王禎《農書》繪製了不同動力的龍骨水車的圖譜,其中人力水車有腳踏、手搖等,畜力水車有牛車、驢車等,為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改繪的三種龍骨水車。
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有根據史書記載,仿製比例1:1的實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