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

山東省青島市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青島市太平路19號,毗鄰棧橋。

簡介


青島天后宮
青島天后宮
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青島天后宮,位於青島市前海棧橋風景區內的太平路19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后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並將其闢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特色


青島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築物均為清水牆、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築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
天后宮戲樓大梁的包袱畫繪有金陵十二釵等紅樓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簫引鳳圖”、“敦煌飛天圖”等。
天后宮內,古木成蔭,綠草茂盛,是典型廟宇與園林風格的有機結合。戲樓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前院有四株冬青樹,其中靠牆的兩株為法國冬青,花壇兩邊的兩株為本地冬青。前院東西廂門前是兩株桂花樹,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滿樹的桂花會使整個院落清香飄溢。

歷史沿革


天后宮歷史上曾進行過多次維修,規模不斷擴大,現存兩座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兩次重修。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后,欲拆天后宮,后懾於中國人民的憤怒未果。1936年青島商民集資,對天后宮再次擴建,臨太平路新建大戲樓,解放后曾維修。“文化大革命”期間天后宮遭嚴重破壞。戲樓、大殿、配殿以及東西廂房尚存。1965年,天后宮用作市南區文化館和少年宮的辦公地。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天后宮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擬修復對遊人開放。
友情提示:參觀天后宮民俗館是免費的,可自行參觀。不要跟團,避免被其中的工作人員忽悠而花冤枉錢。

交通貼士


1路(上行),6路(下行),25路,26路(下行),202路,214路(下行),223路,225路,228路,231路,304路,307路,311路,312路,316路,321路,367路,411路,501路在大學路站下車。
6路(上行),26路(上行),214路(上行)在天后宮站下車。
乘地鐵M3線在人民會堂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