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

浙江省寧波市天后宮

天后宮即慶安會館。因位於寧波市區三江口東岸,故又名“甬東天后宮”。

發展歷史


天后宮
天后宮
寧波天后宮位於浙江奉化江、餘姚江、甬江三江交匯處的寧波天后宮,又名慶安會館,為甬埠北洋船商捐資創建,建成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它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系我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
浙江省寧波市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自唐以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各地商人依託寧波港的優越地理環境,開設商號,打造船隻,經營貨物,繁榮海上貿易,促進了媽祖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北宋宣和五年(1123),給事中路允迪等乘定海(今鎮海)打造的神舟,從明州(寧波)奉使高麗,途中突遇狂風巨浪。船翻人溺,在這危急時刻路允迪等求禱於媽祖,后得以濟使順歸。回國后宋徽宗聞此事大悅,欽賜“順濟”廟額。從此媽祖信仰得到朝廷的認可,並且藉助明州傳播各地,媽祖則成為中華民族的航海保護神。
寧波天后宮坐東朝西,規模宏大,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沿中軸線有宮門、儀門、前戲台、大殿、后戲台、後殿、前後廂房等建築。寧波市從1997年起投資1000多萬元對天后宮進行全面整修。修繕后的天后宮重現了集磚雕、石雕、朱金木雕等寧波民間工藝精華於一體的清代傳統建築風采,內有場景式媽祖文化展現,包括大型壁畫《天后升跡圖》、連環半景畫《明州與媽祖》等。2001年6月,慶安會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改名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為全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

地理環境


寧波天后宮
寧波天后宮
天后宮即慶安會館。因位於寧波市區三江口東岸,故又名“甬東天后宮”。清咸豐三年(1853年),由甬埠北洋船商(“北號”)捐資創建,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慶安會館是我國現存的宮館合一的實例,為中國八大天后宮之一,七大會館之最,也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處會館建築群。
慶安會館是浙東近代木結構建築典範。會館坐東朝西,規模宏大,佔地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建築有宮門、儀門、前戲台、正殿、后戲台、後殿、左右廂房、耳房及附屬用房。保存有1000餘件朱金木雕,200多件磚雕、石雕工藝品,體現了清代浙東地區“三雕”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
寧波天后宮戲台藻井
寧波天后宮戲台藻井
慶安會館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文化遺存,還是寧波古代海上交通貿易史的歷 史見證。清咸豐四年(1854年),為平定海盜搶劫,保衛南北洋海運安全,北洋船商集資從西方購買引進當時最為先進的輪船“寶順輪”(配備大炮、彈藥)。寶順輪投入運行后,對南北洋海盜船進行清掃,平定了南北洋海盜。這也是我國近代自辦的第一艘火力輪船,成為創辦中國近代洋務的先聲,標誌著寧波港作為單純帆船港時代的結束。
2001年6月,天后宮(慶安會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改建為全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