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喜
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
馬傳喜,男,1991年獲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成員,農業部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組副組長,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現任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農業部黃淮南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
1963年4月生。
1991年獲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
1993年被聘為副教授。
1995年被評選為安徽省首批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
1997年被聘為教授。
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現任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農業部黃淮南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
九屆安徽省政協委員。
2020年5月15日,安徽農業大學發布,安徽省委決定:提名馬傳喜同志任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正廳級)。
出版專著
作品名稱 | 出版日期 | 備註 |
《中國小麥育種與產業化進展》 | 2002 | 參編 |
《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 | 2003 | 參編 |
《現代小麥生產技術》 | 2007 | 參編 |
《安徽麥作學》 | 2009 | 副主編 |
主要獎項
獲獎時間 | 獲得獎項 | 備註 |
1999年 | 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優質麵包小麥新品種“皖麥33”獲得農業部、科技部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主持完成的“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及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
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 作為第二完成人承擔的“優質小麥新品種皖麥33(安農8729-10)綜合增產技術 | |
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 作為第三完成人承擔的“小麥品種澱粉品質及糯性變異的研究” | |
2009年 | 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作為第二完成人承擔的“江淮區域小麥高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 |
2001年 | 安徽農業大學科技先進個人一等獎 | - |
2004年 | 獲安徽省第五屆青年科技獎 | - |
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 | ||
2005年 | 農業部糧食生產科技先進個人 | - |
2006年 | 安徽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 | - |
2007年 | 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 | - |
安徽省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先進個人 | ||
2009年 | 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江淮區域小麥高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 |
在國內較早的開展了高分子麥谷蛋白亞基在小麥品質改良中的應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麥品種資源篩選及遺傳分析研究,先後主持或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948”項目、農業部行業科技專項、農業部小麥轉基因重大專項、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在內的30多項科技項目。主持選育了多個國審和省審小麥新品種,包括安農92484、皖麥33、皖麥41、皖麥42、皖麥48、皖麥49、安農0305等,其中課題組育成的“新安農2號”等優質資源材料,被育種單位廣泛用作親本。圍繞相關主題,發表了一批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其中17篇被SCI收錄。
1.主講課程:本科生的《作物育種學總論》、《作物育種學各論》及研究生的《高級作物育種學專題》
2.教研項目:作物育種學重點課程建設(2002-2005)
安徽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堅持“大別山道路”辦學特色,為新農村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2008)。
安徽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農學本科示範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8)。
安徽農業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加強學科交叉和科技創新,突出產學研結合,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2001)。
所屬學科為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方向為作物品種改良和作物分子育種。
1.小麥優質、高產、抗逆等重要性狀的分子基礎研究:
針對黃淮麥區南片及長江中下游麥區的生態特點,以優質、高產、多抗、高效等為研究重點開展相關生理生化機制、分子機制的研究,發掘相關功能基因,開發有效的基因標記用於分子育種和種質材料創新。
2.小麥優質、高產、抗逆育種材料篩選及種質創新:
在現有育種材料的基礎上,常規育種與分子鑒定相結合,篩選和創製一批優質、高產、耐漬、抗穗發芽、養分高效利用、抗主要病蟲害的優異小麥育種材料,豐富小麥育種資源。
3.小麥新品種選育及育種理論創新:
利用生理選擇技術、抗性鑒定技術、品質分析技術、養分利用分析技術和分子標記技術,常規育種方法與分子育種手段相結合,開展優質、高產、抗逆、高效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培育出適合於我省淮北麥區及長江中下游麥區大面積種植的小麥新品種。同時,育種過程中積極開展先進育種理論的研究,促進現代小麥育種理論的突破。
4.新品種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發:
根據新品種農藝性狀、適應性、抗逆性、產量水平等特點,研發高效的配套技術體系,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並進行推廣和應用,提高新品種的生產效益。
1.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小麥品種資源篩選及遺傳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3-2005)。
2.一個小麥耐光氧化基因的分離及功能標記開發(310007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1-2013)。
3.江淮中部(安徽)稻麥豐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範”(2006BAD02A06-26),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2006-2010)。
4.安徽江淮地區優質中筋高產小麥新品種培育(2006BAD01A02-20)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2006-2010)。
5.淮北麥區小麥高賴氨酸轉基因新品系培育(2009ZX08002-0168),農業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子項目(2009-2010)。
6.優質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子項目南方麥區弱筋小麥轉基因品質改良(2008ZX08002-004),農業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8-2010)。
7.小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農業部糧食豐產工程(2007-2008),
8.優質白皮弱筋小麥新品種皖麥48試驗與示範,農業部農業科技跨越計劃(2005-2007)。
9.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優質小麥聚合育種,國家“863”計劃(2001-2005)。
10.軟質小麥資源引進與育種,“948”國際合作項目(2005-2007)。
11.長江中下游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nyhyzx07-002),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06-2010)。
12.長江中下游小麥品質育種(nycytx-03),農業部小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2007-2011)。
13.優質弱筋小麥新品種皖麥48中試與示範,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2005-2007)。
14.弱筋小麥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2001-2005)。
15.小麥新品種選育及繁育技術研究,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2004-2005)。
16.優質多抗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安徽省重大科技專項(2008-2010)。
1.小麥新品種及育種新材料:
培育小麥新品種7個,分別為安農92484(國審)、皖麥33、皖麥41、皖麥42、皖麥48(國審)、皖麥49、安農0305。其中皖麥48、皖麥49獲得國家新品種保護。篩選和創製了一批小麥優異育種材料,申報新品種省級區試及國家預試7個,分別為安農0807、安農0818、安農0822、安農0826、安農0849、安農0850和安農0711,4個品種進入生產試驗。
1.Gene markers for grain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in common wheat Molecular breeding,2009,23
2.QTL mapping for flour and noodle colour components and yellow pigment content in common wheat,Euphytica,2009,165
3.Identifying alleles of Viviparous-1B associated with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micro-core collections of Chinese wheat germplasm,Molecular breeding,2010,25(3)
4.Validating a novel allele of viviparous-1 (Vp-1Bf) associated with high seed dormancy of Chinese wheat landrace,Wanxianbaimaizi Molecular breeding,2010,25(3)
5.Rich allelic variations of Viviparous-1A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seed dormancy/pre-harvest sprouting of common wheat ,Euphytica,2011,179
6.抗壞血酸對小麥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的研究, 中國糧油學報,2007,22(1)
7.小麥籽粒發育時期Puroindolines蛋白與硬度的關係,麥類作物學報,2007,27(4)
8.小麥鮮面片色澤的影響因素研究,麥類作物學報,2007,27(5)
9.3個新疆地方小麥品種Glu-A3位點低分子量谷蛋白亞基新基因的序列分析,分子植物育種,2007,5(4)
10.小麥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品種資源的篩選,麥類作物學報,2007,27(4)
11.幾對麥谷蛋白亞基對小麥麵筋品質的影響,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7,30(2)
12.小麥2D染色體上多酚氧化酶(PPO)基因STS標記的開發與應用, 中國農業科學,2008,41(6)
13.STS標記在揚麥158×淮麥18F4群體中的應用及其與PPO活性的關係,分子植物育種,2008,6(3)
14.小麥溶劑保持力的基因型和環境及其互作效應分析,麥類作物學報,2008,28(3)
15.糯小麥粉添加比例對中國干白麵條品質的影響,中國糧油學報,2008,23(3)
16.不同Wx蛋白重組類型對普通小麥直鏈澱粉含量及RVA參數的影響,中國糧油學報,2008,23(3)
17.糯小麥粉添加比例對麵包老化的影響,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8,31(2)
18.小麥PEBP-like基因等位變異與籽粒大小、粒重關係研究,分子植物育種,2009,7(1)
19.小麥微核心種質的Vp1-B1基因多態性及其對籽粒休眠性的檢測和鑒定,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9,17(4)
20.小麥RILs群體籽粒灌漿與粒形、粒重的關係,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9,36(1)
21.小麥細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3參與穗粒數的形成,分子植物育種,2009,7(2)
22.小麥穗發芽抗性分子標記的有效性檢測與驗證,分子植物育種2009,7(1)
23.小麥重組自交系群體籽粒灌漿與粒重的關係,江蘇農業科學,2009,2
24.小麥籽粒休眠Vp1-B1基因的等位變異檢測與分離,分子植物育種2009,7(2)
25.中國小麥微核心種質及地方品種籽粒休眠特性的分子標記鑒定, 作物學報,2010,36(10)
26.中國小麥地方品種籽粒強休眠特性的主效基因鑒定,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11,19(2)
學術兼職
同時兼任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成員,安徽省小麥高產攻關首席專家,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組副組長,安徽小麥產業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理事,安徽省糧食專業協會麵粉分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