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學
民族考古學
民族考古學,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學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過現代 民族志與考古學材料進行 類比,再現古代人類社會文化面貌。
民族考古學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學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過現代民族志與考古學材料進行類比,再現古代人類社會文化面貌。
民族考古學是近年興起的一個考古學的分支。它萌芽較早(民族考古學一詞也是美國一個學者於1900年首次使用的),但作為有自己理論和方法的邊緣學科,是20世紀六十年代才出現的。1961年,第一次出現專門討論考古學類比的方法論的文章,標誌著民族考古學的開始形成。
民族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實物。人包括一些保持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的少數民族或群體,和一些比較原始的族群,以及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情況。實物包括考古出土的文化遺存、某些歷史記載和傳說。
民族考古學(ethnoarchaeology),從考古學觀點對“活著的社會”(living society)的研究。民族考古學家研究這樣的社會的目的是進一步了解考古學發現的物質遺存,特別是在物質文化模式和社會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