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
清代翁格詩作
《暮春》是清代詩人翁格的詩作。這是首借景抒懷詩,首句一掃嘆春、惜春的哀怨情調.不同凡響。次句描寫暮春鮮花凋謝的自然景象,緊扣題意。三句轉折,只要花根不死,仍大有希望。末句是對來年春天東風吹拂、鮮花盛開的想象。全詩從困頓中看到了希望,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暮春
莫 怨春歸早,花余. 幾點紅。
留將 根蒂 在,歲歲 有東風。
1、暮,晚,將盡。
2、莫:不要。
3、花余:花已謝盡,僅剩幾朵。
4、將:語助詞,得。
5、蒂(dì):花或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
6、歲歲:年年
7、東風:春風,這裡喻指花開。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歸去匆匆,剩下幾朵紅花點綴一下花叢。
只要將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會有按時吹來的東風。
作者出身於蘇州洞庭東山的一個富商家庭,他家在明季隆、萬年間因經營棉花、布匹及染料而致富百萬,但到了他父親翁澍手中,就家道中落了,產業全部變賣。作者此詩,可能與此特殊的身世、遭遇有關。
這首詩一開始便發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音:“莫怨春歸早”
大好春光是人人喜愛的,可是經不住幾番風雨,幾番狼藉,匆匆春又歸去。面對一片慘紅愁綠,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曾為之黯然神傷,不是責怪東風無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自恨無計留得春光常在。大量抒寫傷春、惜眷情懷的詩詞,幾乎都在為春天即將離去雨傷感怨嗟。此詩作者卻在這裡力排眾議,說道:“莫怨春歸早”
“花余幾點紅”,詩人已經看到,春天盛開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幾朵殘花分明在告訴他春將歸去。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頹唐沮喪,仍是那樣地坦然樂觀。“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花開花落,原只是一時的現象,春去秋來,卻是宇宙間的永恆規律,雖然今天已經無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莖還在,到了來年,在東風吹拂下,仍會萌發新芽,開出新花,重新展現出大好春光。浩蕩東風歲歲有,春天自然也會年年來到人間。
推而廣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樣如此。用不著為一時的挫折,暫時的逆境而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留得根莖在,哪怕風橫雨狂。今年遭了災,明年又逢春。傷感嘆息無濟於事,不妨樂天知命,把希望寄託於未來。
暮春到了,花園中只留下了幾朵紅花,萬紫千紅的春天似乎已經過去了。但是,不要埋怨春天離去太早,有所失落。春天年年到,只要留得根株在,來年春風一吹起,便又是萬紫千紅。至此,不難看出此詩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第一,春天來花兒開,春天去花兒落,這是客觀的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第二,事物的發展是由於它的內因決定的,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只要“留將根蒂在”,又有了一定的外因條件,即春風吹起,它還會重新開花。第三,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遵循“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因此,“花兒開一花兒落一花兒開”,這個過程是必然的。聯繫到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總會有曲折,而這首詩正是啟示人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前途失去信心。
翁格(生卒年不詳),字去非,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清康熙時人,未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