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留庄鄉

黨留庄鄉

黨留庄鄉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西南,西臨河,東南與雲州區杜庄鄉相鄰,北與大同市平城區接址;距大同市10公里。該鎮農業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全鄉共有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171人(2020年),勞力約5100人;總面積為100800畝。其中:耕地面積41000畝,清、洪水地22800畝。全年糧食總產1910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0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6元;全鄉11個村均達小康村標準,並有兩個村晉陞為中級小康村。

行政區劃


黨留庄鄉轄:黨留庄村、馬連莊村、安留庄村、蔡庄村、侯大庄村、小蒲村、羅庄村、邢庄村、上泉村、兼埔村、興勝村等。

人口


2021年7月29日,大同市雲州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黨留庄鄉常住人口數為10171人。

經濟概況


農業

黨留庄鄉
黨留庄鄉
該鎮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全鄉肥沃,水澆地面積逐年增 加,鄉黨委、鄉政府不斷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科技含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圍繞“三大基地”(玉米種植、玉米制種、蔬菜種植基地)建設,促進農業增收。
抓住農業這一支柱產業,發展玉米這項拳頭產品。全鄉2010年地膜玉米種植面積達13000畝,畝產1300斤,僅只一項產量可達1700萬斤;即保證了國家糧任務的完成,又可帶動全鄉以及周邊養殖業的發展,玉米價格穩定,銷售有市場。
該鎮利用近離市、區以及省高寒作物研究所優勢,引進種植新項目新技術,依據全鄉搞玉米制種2000畝,保證銷路,保證了價格,並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鎮發揮近郊優勢,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根據市場行情,全鄉2012年種植大路蔬菜3000畝,畝產10000斤,產3000萬斤;瓜3000畝,畝產5000斤,共產1500萬斤;蓖麻2000畝等;

牧業

該鎮利用土地面積廣、水源充足、草地面積較為廣闊,適宜於養牛,養羊;以及玉米面積大、產量高、餘糧多、可養豬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搞好“兩個轉化”(達到玉米轉化增值增效,秸稈轉化變廢為寶)。現全鄉共養豬6470口,牛1483頭,羊9610隻,雞73100隻。

自然資源


該鎮有豐富的沙資源。全鄉沙子的貯藏量大,沙頂溥,沙層厚,是建築用沙理想建材,適當安排採集供應建築工地,增加群眾收入。

交通


黨留庄鄉
黨留庄鄉
該鎮交通方便,109國道(大塘線)、大淶線(大同至淶源),在秦大 淮鐵路貫穿全鄉,有利於投資,辦企業,有利於農資,農產品的集散、運輸。

社會事業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上泉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邢庄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黨留庄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馬連莊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蔡庄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黨留庄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小埔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羅庄小學,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候大庄小學。

風景名勝


倉夷烈士墓碑
重新修建的倉夷烈士墓坐落在大同市雲州區黨留庄鄉敬老院里。雖已是深秋季節,但溫暖的陽光、淡藍的天空讓這個院落顯得十分靜謐、肅穆。站在倉夷烈士的墓碑之前,看著墓碑上的碑文,彷彿又看到了烽火歲月中一位年僅25歲的戰地記者的風采。
倉夷是原晉察冀邊區有名的新聞記者。原名鄭貽進,倉夷是他做新聞記者時的筆名。倉夷1921年生於新加坡,從小跟父母過著清貧的生活。倉夷從小就酷愛學習,先是念私塾,後來考入新加坡光洋小學,繼而進入新加坡華僑中學。倉夷在新加坡華僑中學讀二年級的時候,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大規模侵略戰爭。年僅16歲的倉夷懷著熾烈的愛國之心,毅然告別父母,於1938年春離開新加坡回國抗戰。
倉夷是經香港回國的,后經進步人士介紹,才輾轉進入呂梁抗日根據地,考入民族革命大學學習。1939年4月,他先在晉察冀邊區任“民族革命通訊社”記者,後任《救國報》記者,1940年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1年任《晉察冀日報》及新華總分社記者和編輯。他寫的報告文學《紀念連》,連續在《晉察冀日報》上刊登了7天,影響極大。
1946年,倉夷奉命乘飛機自張家口赴北平採訪,繞道大同時,被國民黨特務機關秘密殺害於大同市雲州區馬連莊西渠溝,年僅25歲。為了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在倉夷犧牲40周年的1986年,由大同市雲州區委、區政府、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在倉夷犧牲地方建造了“倉夷烈士墓”。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倉夷烈士墓自1986年修好后近20年都沒有再修葺過,倉夷烈士紀念陵園裡雜草叢生,紀念墓座的水泥、磚頭多處脫落,破舊不堪。抗戰勝利60周年,來紀念倉夷烈士的人多了起來,於是,大同市雲州區委、區政府投資5.12萬元,對倉夷烈士墓進行了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