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掃墓
中國的習俗
冬至掃墓是中國的一個習俗,就是在冬天去掃墓。
先說冬至——“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 冬至這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加上這天是陽氣初萌而冬盡春回的日子,所以稱之為“冬至”。客家地區流傳“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滿山走”的民諺,因此,冬至前後家家戶戶都要買些羊肉煮酒“補冬”。還要蒸糯米飯、做糯米湯圓祭祀祖先。冬至蒸釀糯米酒,俗語稱之為“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若是入冬以來蒸的糯米酒,在冬至日添水酒質尤佳,能久存。許多人家還在這一天腌肉、腌冬菜等。
*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
* 南宋時,餛飩也用來祭祖。富貴人家講究新奇,還有在一碗餛飩中,做出十幾種口味的,稱之為「百味餛飩」。
*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再說冬至掃墓——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據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的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比冬至節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掃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
3、在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
我們家鄉的人都喜歡在冬至掃墓,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冬至正好收完水稻,家裡有糧有豆;自家養的三鳥經過一個秋收的田間覓食之後都長得又大又肥;加上秋天天氣好,能種菜;什麼東西都齊著,拿起來就能過節。農民們平日里一日三餐都吃著稀飯就鹹菜,一年到頭多麼盼望著節日的到來。節日一到,就把地里自產的東西拿出來,好好地改善改善生活,這也算是慶祝慶祝豐年吧!二是冬至里天氣晴朗,山上乾燥明凈,此時又值農閑,農民們有時間上山掃墓。
我的家鄉沒有山,四圍里儘是平展展的一大片田園。這樣的地方是不能有墳墓的,墳墓在幾裡外的矮山,這還只是近一兩代人的墳墓,而老祖宗們的墳墓則須到桑浦山去。那裡的山又高又大,我們登崗、炮台等地的大部分墳墓都設在此處。
冬至掃墓,淺代的祖墳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幾個人喊齊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帶各的,誰家有什麼東西就帶什麼東西。那時候人們掃墓都興帶上“三牲”米果品,?搖還有自家做的甜食,蚶是必定要帶的,因為有個習俗,掃完墓要在墳前吃蚶,吃完后把蚶殼撒到墳身上。墓一掃完,參加掃墓的人就圍在墳前吃東西,墳前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是任由你吃的,而且誰家的東西都能吃。
對於葬於桑埔山上的老祖宗則三五年去一回,也有十幾二十年才去一回的。給老祖墳掃墓,要隆重許多。它涉及到整個族裡的人,因此,需要有人來“行頭”,有人來策劃。之所以隔上些年就想到要去掃老祖宗的墓,是因為族裡的那些老人總怕後輩們以後認不得老祖墳,或者長久沒人去修整,祖墳荒蕪塌陷了。
這種掃墓常常須在年初就提出來,因為需要籌備,組織的事情會很多。一切都準備好了之後,冬至那天,全族的人除少數女人留在家裡之外,其餘的人都傾室而出,一大隊人馬扛著梭標,挑著祭品,浩浩蕩蕩地往桑浦山進發。到了桑埔山。來到祖宗墳前,擺祭品是大人、婦女們的事,搭祭台、修墳墓則是後生們的事,桑埔山上有許多石洞。一到山上,孩子們就顧不上什麼,紛紛跑了出去,鑽山洞,爬高山。最過癮的是站在高山上呼喊;你喊,我喊,大家喊,頓時整個山都熱鬧起來了。待玩夠了,大人們就會喊他們下來吃東西。一邊吃一邊聽老人們講先人們的故事,這時候,老人們總忘不了叮囑我們,好好地認識祖墳,不要等他們都死了認不出來。
那時候的冬至掃墓是多麼地有意義,也是多麼地值得回味呀!至今還常常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