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色山雀

山雀科山雀屬動物

雜色山雀(學名:Sittiparus varius)是體小而具特色的山雀,全長約13cm。額、眼先、耳羽至頸側乳黃色,頭頂至後頸黑色,後頭中央有一白斑。上背栗色,上體余部及翼藍灰色。頦、喉黑色,喉與上胸間有一乳黃色橫斑,胸、腹及兩脅栗紅色,胸和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淡黃褐色。台灣亞種形體較小且胸、腹純為栗色。叫聲:尖細的pit,高音spit-spit-see-see及責罵聲ch-chi-chi。有多種變調的\\\"chick-a-dee\\\" 叫聲。鳴聲豐富多變,包括有特色的純哨音peee。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

基本信息


中文名:雜色山雀
拉丁名:Parus varius
英文名:Varied Tit
物種分類: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今鳥亞綱-> ->今顎總目->雀形目-> -> ->山雀科-> ->山雀屬->

特徵


體小而具特色的山雀。額、眼先及頰斑淺皮黃至棕色;胸兜及頭頂暗黑,頭后具淺色的頂紋;頸圈棕,上體灰色;下體栗褐色,具皮黃色臀線。台灣亞種較小而色深,頭無頂紋且無淺色臀紋。幼鳥色較黯淡。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灰色。

叫聲


尖細的pit,高音spit-spit-see-see及責罵聲ch-chi-chi。有多種變調的"chick-a-dee" 叫聲。鳴聲豐富多變,包括有特色的純哨音peee。

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中國的兩個亞種分別分佈於遼寧和台灣,為較少見留鳥。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在林冠層取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有貯藏堅果的習性。

習性


隱蔽而懼生。成對活動,偶成小群。在林冠層取食且藏匿堅果。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大連情結


雜色山雀是我國分佈區域最小的鳥,現記載僅遼南小範圍內有確切記錄,而大連市市區內是主要分佈區。由於北方地區鳥類色彩普遍不夠鮮艷,因而它的一身艷麗的色彩使其備受人們喜愛,也是大連市“市鳥”評選呼聲最高的鳥。在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獲悉,這一珍貴鳥類當天又現身大連市市區。
據了解,雜色山雀是大連市留鳥,每年5月離開市區,在庄河仙人洞景區及瓦房店部分遠離人煙的山林中繁育後代,10月中下旬返回市區。今年10月起野保協會在野外觀察中一直沒有發現它們的身影。昨天該協會在棒棰島景區冒雪觀察時,終於發現了首隻雜色山雀。該協會負責人介紹,往年秋季也都是先少量發現,后逐漸增多。昨天發現的這隻雜色山雀應該是“返鄉”的雜色山雀的“先頭部隊”。
為什麼今秋雜色山雀遲歸?野保協會野外觀察人員認為,可能與2008年天氣冷得較晚有關。他還告訴記者,雜色山雀一般都與大山雀混群活動,因而近日他們將加強對大山雀集中的山林進行觀察。
雜色山雀
雜色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