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灶港鎮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轄鎮

原徠東灶港鎮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地處海門區東北部,東連著名漁都呂四,南靠通呂運河,西與南通市通州區接壤,北瀕黃海。蘇335省道、海防公路和規劃中的沿海高速穿境而過,全鎮交通發達,水陸運輸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是上海都市圈緊密聯繫層,擁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是長三角地區一塊投資的寶地。

2013年,江蘇省對海門市作出行政區劃調整,將包場鎮、東灶港鎮、劉浩鎮合併設立新的包場鎮。

地理環境


東灶港鎮地處江蘇省海門市東北部,東連啟東市,南隔長江與上海相望,西與南通市通州接壤,北瀕黃海,是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具有蘇中、蘇北接軌上海橋頭堡的區位優勢。東灶港鎮總面積48.32平方公里,轄有10個農業行政村、3個漁業專業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39840人。總耕地28515畝,沿海灘塗面積約4萬畝。省335線和海防公路穿鎮而過,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在東灶港東北側6公里的近海有一座神奇的天然兩棲生物島牡蠣山,其方圓6000多畝,資源豐富,以盛產牡蠣而聞名。境內的東灶港是海門唯一的出海漁港,是江蘇省唯一的遠洋捕撈先進鄉鎮,已列入國家中心漁港建設,年生產海產品5萬餘噸,是江蘇省重要的海產資源基地。 

人口民族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 顯示,該鎮總面積48.32平方公里,下轄10個農業行政村、3個漁業專業村和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萬人。

歷史沿革


東灶港鎮是上海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的故鄉,中國清末狀元張謇在南黃海沿岸圍墾創業形成了東灶港鎮的陸域主體部分,深水岸線和世界惟一的蠣岈山生物島礁是大自然賜予的天價之寶,已全部完成建設用地的轉用的濱海工業新區是第江三角地區正在開發的最大工業區。

經濟


東灶港鎮
東灶港鎮
境內的東灶港是海門市唯一的沿海港口,已成為國家中心漁港,東灶港與著名的呂四漁場、大沙漁場相連,盛產大小黃魚、帶魚、鯧魚海蜇、對蝦、梭子蟹以及紫菜、文蛤、牡蠣等眾多海洋產品,年產50000噸以上,是江蘇省重要的海產品資源基地,並已實現遠洋捕撈,使漁業生產拓展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海域。同時,東灶港外海水道具備了建造3.5萬噸級深水碼頭的條件,萬噸碼頭建成后,將成為南通乃至江蘇的重要出海通道。
東灶港鎮
東灶港鎮
全鎮有工業企業一百多家,形成了船舶修造、電動五金工具、汽車配件、機械鑄件、電子電碳、建築材料、漁需物資、蔬菜加工、水產冷凍加工等一系列配套產業,5平方公里的紅中、靈樹、港新、臨海四個工業集中區平台建設不斷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項目建設熱火朝天,成為了港鎮招商引資和經濟騰飛的熱土。

農業發展

東灶港鎮堅持農業結構調整不動搖,積極培大育強主導產業,不斷擴大中高效農田的佔比,加快發展了畜牧和水產養殖業。海洋捕撈穩中有升,休閑漁業發展態勢良好,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凸現。種植業上,中高效農田面積達到18285畝,佔總耕地面積的62.96%,蔬菜播種面積達10103畝次,其中設施蔬菜、甘蔗等高效作物面積達7580畝,佔總耕地面積26.1%。四青作物面積2.6萬畝次。完善東灶港鎮範圍內的高標準Ⅰ級農田林網建設,森林覆蓋率已達15%。在畜牧業上,全年山羊飼養量4.7萬隻,生豬飼養量1.3萬頭,家禽飼養量35萬隻,建成海門市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養殖規模400頭。漁業生產上,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萬噸,其中海洋捕撈2.3萬噸,海水池塘7670畝。提水養殖700畝,淡水養殖1340畝,灘塗紫菜和貝類養殖1.4萬畝。四青作物和海產品養殖產業在不斷做大做強。四青作物產業運作機制越來越完善。梭子蟹、紫菜、貝類養殖各具特色。東灶港鎮有無公害四青作物基地1225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2500畝,無公害紫菜養殖基地7500畝,無公害糧油基地14010畝,無公害黃羽肉雞和籠養蛋雞基地各一個,無公害四青作物產品4個,無公害紫菜產品1個、綠色食品3個。注重產業鏈的嫁接和延伸,形成四青作物速凍加工和牛奶加工企業企業;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產品的配套生產和深開發,先後建成造船、網具、漁需物資生產企業以及紫菜、蟶、魚、蝦、蟹等一系列配套加工企業。連續幾年被評為“海門市農業先進鄉鎮”。

旅遊


作為南黃海地區旅遊名鎮,東灶港鎮擁有著“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活體牡蠣生物島礁——蠣岈山,它同時也是“國家海洋特別保護區”,具有著豐富和獨特的旅遊資源。棧橋、海上平台、遊船碼頭的建設和氣墊船、休閑漁船的運營,為連山海上旅遊帶來了活力;海鮮美食一條街上的鮮活海鮮,為遊客們帶來了美味佳肴;在休閑垂釣中心和旅遊生態村,讓人們又體會到了“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東灶港鎮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東灶港鎮上下積極投身於沿海大開發熱潮,未來的東灶港鎮將成為擁有10萬人口,具備深水海港中心、綠色生態旅遊中心、漁港中心、濱海工貿中心的現代化中心城鎮。
東灶港鎮
東灶港鎮

社會


基礎建設

迅速崛起的沿通呂公路紅中、靈樹工業園區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濱海蠣岈山生態旅遊區的建設已成為許多專家和投資商關注的焦點。農村道路、學校、敬老院、水利等建設大力推進。2005年,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艱苦創業,奮力拚搏,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億元,被評為海門市農業、服務業、人大、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 
東灶港鎮
東灶港鎮

城鎮建設

東灶港鎮
東灶港鎮
2007年東灶港鎮黨委、政府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著力打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平台,傾力構築“四區”,呈現出如火如荼、爭先恐後的建設局面。東灶港鎮黨委、政府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四赴如皋規劃建築設計院,規劃設計高品位的社區服務中心,以鎮新農辦名義向社會公開招投標,邀請市紀委、市招標辦的同志現場監督開標,確定中標單位和中標額。聘用了海門市集大成監理公司專業監理工程質量,全力推進建設進度。經過半年多緊張施工,到2007年12月底,東灶港鎮9個村建成了建築面積各為730平方米青瓦白牆現代歐派建築風格的社區。其餘4個村對社區進行了改造,達到社區功能要求。在社區建設中,東灶港鎮黨委、政府相繼開展了“村企共建新家園”、“招商引資暨能人聯誼會”等活動,激發企業、社會能人反哺家鄉、建設社區的熱情,獲得捐資、捐物摺合人民幣達260萬元。靈樹村在大慶從事建築裝璜的老闆江炳林捐助30萬元,建成了總造價80萬元的社區服務中心;港新村在社會能人葛東捐助下建成了4500平方米的超大規模的社區服務中心。

農民集居區

按照土地集約、村莊美化、功能擴充的要求,東灶港鎮黨委、政府尊重客觀實際,堅持以民為本,本著“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積極引導,有序推進”原則,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並報鎮人大主席團審議通過,規劃確定了10個村級集中居住區。在東灶港鎮靈樹村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向面上推廣。靈樹村已建成了集居區一期、二期工程,共計76戶,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之中;友誼、港新、閘橋、閘中、前哨等五個村農民集居區工程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總建築面積43646平方米,可吸納266戶進區居住。1、積極破解土地制約瓶頸。東灶港鎮對沿河、沿335線南側分散農民居住房進行全面拆遷,讓農民集居區房屋安置同拆遷戶居住相對接,有效地解決了工業建設用地與集居區用地的問題。使用集居區土地履行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並報鎮人大主席團審議通過程序,對農戶承包土地使用履行依法有償流轉手續,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2、努力實現農戶、村集體和承建商“三方共贏”。就農戶而言,由村支付土地流轉費,流出的農戶土地收益得到了保障,購房戶或安置戶既省去了一家一戶的操勞,又不影響外出打工掙錢,而且質量可靠,價格公道。對村集體而言,不僅不需要為基礎配套資金操心,而且從服務中得到收入,使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投入公益事業建設。對承建商而言,委託代建投資周期短、風險小,只要管理規範,仍然有一定的贏利回報。3、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東灶港鎮各大集居區十分注重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每個小區內都配有戶間相通、前後宅相通的硬質水泥路,注重電線、有線電視線、寬頻等管線的地下埋設,在公共區域配觀賞價值高的各種花草樹木,設有高標準的化糞池,設有路燈。按“三大超市、八大功能”的定位,修建了健身廣場、籃球場,落實了文體活動室、會議室、圖書室、愛心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生產資料超市等活動場所,全天候向農民開放,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

園區建設

東灶港鎮對因勞力轉移后無人耕作的田塊或效益不高的田塊進行土地流轉,實施高效規模經營,引入民間資本、外來資本,構築現代農業園區。靈樹村引入法國特色蔬菜開發和研究項目,在流轉300畝的土地上,從日本、荷蘭引進甘藍、青椒、黃瓜、番茄等特色品種,投入1100萬元,建成生產核心區和特色蔬菜加工保鮮庫,帶動了716個農戶,年畝新增效益達600元以上,流出土地的農戶進園區打工,除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外,還可獲得工廠化打工工資每天30~40元,公司已成為種養、加工、生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基地。大東、前哨等村利用沿海灘塗優勢,圍養紫菜、縊蟶、花蛤近萬畝,形成了多品系、立體式的漁業養殖園區,提高人均純收入近千元。閘橋村利用群眾普遍養羊的傳統優勢,整合資源,倡導成立閘橋村養羊專業合作社,98戶農戶投入資金進行高架養羊。2007年東灶港鎮10個農業村中,養羊規模在30頭以上的有67戶,共圈養2860隻;港新村充分利用近海資源優勢,打造“蠣岈山”旅遊園區,挖掘開發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形成了海鮮一條街、董竹君紀念館、牡蠣展覽館、華夏第一龍橋、垂釣中心等旅遊特色鮮明的生態旅遊景點和休閑農業,彈塗魚養殖區就坐落於該園區內,那憨厚、怪異的彈塗魚養殖,為園區增添了一道風景點。
東灶港鎮以全面融入沿海大開發為契機,猛攻沿河、沿路工業經濟帶,圍繞大招商、大拆遷、大項目,實施“接軌上海”戰略。為實現與濱海工業新區的南北呼應,東灶港鎮及時調整了沿通呂公路一帶土地規劃,建立了沿河沿路工業集中區,引進了安杰特不鏽鋼製品、景鵬塑料科技等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土地利用率高、效益回報快的上海外遷項目。投資近千萬元建設了15米寬的包東公路,為擴大園區規模,吸聚大項目,建設產業群提供良好的項目平台。自行出資近70萬元架設了主幹電力線路,解決了企業用電瓶頸制約,確保了企業的按期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