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北門橋的結果 展開

北門橋

安徽省黟縣北門橋

北門橋,原名戊己橋,又名“通濟橋”,因坐落在黟縣縣城北門外,而得名,它面向臨漳門,橫跨漳水。於1982年被評為黟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被評為黃山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淳熙戊戌年(1178年),由縣尉李稱倡建,明嘉靖戊子年,被洪水沖塌。己丑年浙人江山謫黟簿,又率邑人余枝華、汪隱等修建石橋。並以宋淳熙戊戌與明嘉靖己丑的天干“戊”“己”命名為“戊己橋” 。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余種德再度捐資修建,並改名為通濟橋。

建造結構


橋身石拱三孔,穿心式橋墩。橋長32米,連南北石級共長42米,寬6米,高7.3米。橋以“黟縣青”為材料,橋身用花崗岩壘砌,古樸厚重。橋面鋪條石,兩側共設24根石立柱和23塊石欄板,柱高1.25米,欄板0.9平方米,南北兩側砌有石台,拾級上下。兩邊橋頭欄板呈抱鼓石狀,全用黟縣青砌結。由於橋短柱密,更顯結構嚴謹,端莊古樸,精巧玲瓏。橋墩向上游延伸超出橋體,墩頭成削尖狀,以利分水,緩解洪峰衝力。

文物古迹


昔日橋上正中還有石雕蓮花柱一根,柱頂鏤空可點油燈,用以照明。柱體為正八面,每面皆有“南無阿彌陀佛”字樣,且上方有一合掌釋迦牟尼佛像。現佛像已被毀。

自古繁華


北門橋[安徽省黟縣北門橋]
北門橋[安徽省黟縣北門橋]
北門橋在歷史上曾是古黟通往北方各省的重要驛道,也是過往行人駐足觀光的好去處。相傳清代著名學者俞正燮,當年常在橋上觀察雲彩變幻,據以推測氣象變化,向平民百姓預報天氣。登臨通濟橋,倚欄遠眺,東邊是“藹峰尖似筆”,朝霞燦爛,西邊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碧山鄉村,那桃源秀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北門橋歷史上還是黟縣縣城連接龍江、宏村以及北出羊棧嶺,涉足沿江城市的主要通道,每日里,橋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只是後來隨著縣城商業區南移,通往宏村、龍江的道路改線,通濟橋才逐漸失去往日的繁華。
古時北門橋不光是漳河南北的交通紐帶,而且是縣裡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細風斜雨、桃花流水,他們站在橋上垂釣,秋高氣爽,月明星稀,他們聚在橋上吟詩作文,談古說今。

古橋現狀


250年的歷史變遷,250年的趣聞軼事,把北門橋的橋孔撐得圓圓的,如今,倘若夜深人靜之時,你站立橋上,斜倚欄桿,身上涼風習習,腳下流水潺潺,你一定會生髮出一種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