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笛
鹿笛
鹿笛
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是聚居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和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原 始林區的少數民族,他們以狩獵為生,尤其是鄂倫春族,更與打獵有不解之緣,男童從小就隨父兄學習打獵,人們稱讚打獵能手是“聰明的獵手”。長期以來,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狩獵經驗,創造出獨特的誘獵樂器——鹿笛。據《黑龍江外記》載:“今布特哈哨鹿者,即呼鹿 也。其哨以木為之……能肖游牝已憊之聲,則牡者來。”金秋時節是鹿類動物的交尾時期,在一些開闊的林區,牝牡相互追逐,正是獵獲的好時機,獵人們在林間吸吮鹿笛、吹起 犴笛,模擬馬鹿、駝鹿(又稱(犭罕))和梅花鹿等公鹿的叫聲,母鹿就會聞聲而至,公鹿也會與笛 聲相應,前來爭奪母鹿,聰明的獵手,待鹿群進入伏擊圈,便會先射殺母鹿、再射殺痴情的 公鹿,滿載獵獲物凱旋而歸。
管身原用牛角制,後為木製,現多用樺木製成牛角形。外觀式樣還有直角形、長方形、喇叭 形和菱形等多種,管長也因式樣不同而有異。彎角形鹿笛,管身扁平、微弧,上小下大,兩 端通透、呈號筒狀(圖上),管長90厘米~100厘米,首端為吹口,外徑4厘米~5厘米、內 徑2厘米~3厘 米,尾端為喇叭口,外徑16厘米~20厘米、內徑9厘米~12厘米,口內設有底板,板面中部 開有出音 槽,槽長8厘米、寬1.5厘米,槽側呈鋸齒狀。長方形、菱形鹿笛管長80厘米。直角形多為笛(圖下),管長70厘米。鹿笛管身外部常箍以三至五道金屬圈,首尾兩 端拴系皮帶,可以斜挎於肩上。
吹奏時,奏者常隱蔽於林間逆風之處,單手持笛站立豎奏。嘴角斜對吹口,鹿笛吸氣發音, 笛吹氣發音,其音尖細而清亮,筒音常為f3—a3。吹奏比較省力,通過口形的變化和 氣息的控制,可以模擬鹿、在不同季節里發出的不同叫聲,常在誘捕鹿、(犭罕))時使用。熟練 的吹奏者往往還是獲獵頗豐的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