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革命真史
武昌革命真史
目錄
基本資料 作者:曹亞伯
年代:民國間中華書局印行
函冊:3
紙張:平裝
尺寸:22 × 15 cm.
1982年上海書店按中華書局1930年版的《武昌革命真史》原本影印,再版此書,並公開發行,是研究辛亥革命必備的主要參考書目。
編輯本段目錄 武昌革命真史上冊
武昌革命真史前編目錄
自敘
第一章黃克強長沙革命之失敗
武昌革命真史前編插圖目次
黃興先生遺像
吳國光先生名片
宋公教仁遺像
長沙日知會賬目
袁禮彬先生遺像
第二章 武昌日知會之運動
劉公敬安辨日知會時之墨跡
乙巳春夏之交武昌日知會幹部攝影
第三章 同盟會之成立及吳越炸五大臣
吳公樾遺像
第四章 陳天華投海
陳公天華遺像
第五章 孫文革命之追記
孫公中山遺像
孫中山先生之遺墨(證道函)
史公堅如遺像
第六章 歐洲學生之革命潮
第七章 武昌日知會之破案
日知會捐冊之一頁(劉公敬安親筆)
鄒容先生遺像
法人歐吉羅在武昌日知會演說后攝影
劉敬安先生遺像
劉敬安受刑后所用之血巾
馮啟鈞之名片
第八章 殷子衡之日記
殷子衡先生在獄中之肖像
季公雨霖肖像
第九章 被難各人略述
武昌府札飭黃岡縣移解吳之銓回籍收禁之公文
陳汝慈求保開釋吳貢三所出之血結
黃州八屬之議員及當地官紳請吳貢三出獄組織軍政分府時簽名之攝影
第十章 禹之謨之死難
楊卓霖先生遺像
第十一章 徐錫麟刺恩銘
徐公錫麟遺像
陳公伯平遺像
馬公宗漢遺像
秋瑾女烈士遺像
第十二章 名地紛起革命軍
熊公成基遺像
蔣公大同遺像
溫公生才遺像
第十三章 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趙聲先生遺像
黃克強胡展堂兩先生對黃花崗一役報告書真跡
第十四章 楊篤生蹈海
楊公毓麟遺像
楊公德麟遺像
第十五章 鐵路國有問題與武昌起義前之準備
武昌革命真史中、下冊
武昌革命真史正編目錄
一、辛亥(一九一一年即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十月十日)武昌起義
附錄
武昌首義人名表
補遺
武昌革命真史正編插圖目次
武昌革命真史正編
黎元洪先生遺像
武昌諮議局起義時之都督府
蔡濟民像
二、八月二十四日武漢之戰守
三、八月二十六日各國宣告中立
駐漢各國領事布告中立之告示
武昌執法支部告示
四、九月初一日湖南光復
焦達峯像
五、九月初二日九江光復陝西光復
六、九月初七日貴州光復
馮國璋統兵攻漢口之告示
七、九月初十日黃興宋教仁等抵鄂
八、九月十一日山西雲南光復
蔡鍔先生遺像
張君文光遺像
楊君振鴻遺像
雲南軍政府組織系統及人名表
九、九月十二日漢口失守湖南兵變殺焦陳舉譚延闓為都督湘軍援鄂
袁世凱攻漢口時之告示
一○、九月十三日黃興任戰時總司令上海光復
陳其美遺像
一一、九月十四日湘軍抵鄂浙江光復
一二、九月十五日蘇州光復
一三、九月十六日民軍固守漢陽吳祿貞被刺松江清江光復汪兆銘等出獄
吳祿貞先生遺像
一四、九月十七日廣西光復鎮江光復
林述慶先生遺像
一五、九月十八日安慶光復福州光復
一六、九月二十日黎元洪通電請組臨時政府袁世凱遺使議和
一七、九月二十一日黃興在漢陽籌攻守山東獨立旋即取消
一八、九月二十二日廣東光復廣西改舉陸榮廷為都督煙台光復
一九、九月二十三日民清兩軍在武漢相持
二○、九月二十六日清廷命袁世凱組閣
馮國璋抗順之文告
二一、十月初二日蘇滬聯軍開始合攻南京重慶光復
二二、十月初三日民軍仍堅守漢陽
二三、十月初六日奉天獨立
二四、十月初七日漢陽失守成都光復
藍天蔚先生遺像
袁世凱反對革命之告示
二五、十月初十日各省推湖北軍政府為中央政府
二六、十月十一日民清兩軍停戰
二七、十月十二日南京光復
二八、十月十四日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副之
二九、十月十六日清攝政王辭職
伍廷芳唐紹儀二先生合影
三○、十月十八日伍廷芳唐紹儀奉命議和
程璧光先生遺像
三一、十月十九日袁調馮國璋赴京以段祺瑞為清軍總司令
三二、十月二十日南京進行組織臨時政府蒙古獨立鄂方以吳兆麟任總司令官
南京臨時政府
黎委吳兆麟為總司令官之委札
三三、十月二十七日王正雅收復荊州
三四、十月二十八日伍唐兩代表在上海正式開始和議談判
三五、十一月初一日黃興辭大元帥改舉黎黎亦辭不就
三六、十一月初二日黎允任大元帥但以黃興在寧代行職權
三七、十一月初三日民軍殺川督趙爾豐
三八、十一月初四日段祺瑞在漢口漢陽布置軍事鄂方電伍代表請抗議
三九、十一月初五日廣東改舉陳炯明為代理都督
四○、十一月初六日孫文歸國始抵上海
四一、十一月初九日清廷諭開臨時國會伍唐議決召集國民會議辦法四條
四二、十一月初十日十七省代表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
四三、十一月十二日十七省代表特派正副會長赴滬迓孫
四四、中華民國元年一月一日孫文就臨時大總統職中央政府成立於南京改用陽曆
四五、一月二日清代表唐紹儀辭職照準袁世凱與伍廷芳直接電商和議
四六、一月三日十七省代表舉黎元洪為副總統南京內閣成立又由十七省代表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王鴻猷先生遺像
四七、一月五日清軍退出漢陽
四八、一月六日漢口清軍亦退
四九、一月七日新疆光復
馮特民先生遺像
馮大樹先生遺像
五○、一月八日武昌仍主繼續北伐
黎大元帥委吳兆麟任北伐第一軍總司令官之委札
準備北伐之各軍
五一、一月十一日黎大元帥下令準備北伐
黎大元帥準備北伐之命令
五二、一月十二日北伐第一軍總司令官吳兆麟辭職黎委孫武繼任旋改由杜錫鈞代理
黎委吳兆麟為參謀總長之委札
五三、一月十四日聞鐵良良弼等組織宗社黨
五四、一月十五日黎元洪仍準備北伐
黎元洪準備北伐之命令
黎元洪準備北伐之命令
五五、一月十六日袁世凱被刺未中
五六、一月二十日伍廷芳唐紹儀開始議清帝退位條件
五七、一月二十六日袁世凱授意段祺瑞請清帝退位彭家珍炸良弼斃之
五八、一月二十七日良弼被炸后之北方局面
黎元洪準備北伐之命令
黎元洪準備北伐之命令
黎元洪準備北伐中之訓令
五九、一月二十九日段祺瑞贊成共和巳徵實
六○、二月一日章太炎主張以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仍都北京
六一、二月二日段祺瑞派代表與武漢接洽國體問題
六二、二月九日孫文表示共和告成即辭職從事實業
六三、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北京遍懸五色國旗
六四、二月十三日孫文向南京參議院提出辭職書並推袁世凱為大總統
六五、二月十四日武漢開始收束軍事
南京參議院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畢之攝影
六六、二月十五日南京參議院一致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祭明孝陵畢之攝影
孫中山讓臨時總統於袁世凱后在孝陵攝影
孫中山祭明孝陵畢出陵時之攝影
孫中山祭明孝陵畢將歸時之攝影
六七、二月十七日南京臨時政府派蔡元培汪精衛迎袁南下就職
六八、二月二十日南京參議院仍一致舉黎元洪為副總統
六九、二月二十七日袁世凱無意南下黎元洪通電仍主建都北京
七○、二月二十八日袁世凱秘嗾第三鎮兵變焚掠甚慘因藉口不肯南下
七一、三月三日天津保定駐兵亦繼北京嘩變
七二、三月四日蔡元培通電主臨時政府設北京袁即在北京就職南京參議院決議承認之
七三、三月十日袁世凱在北京行正式受任禮
七四、三月十一日孫大總統公布臨時約法於南京
七五、三月十三日袁世凱從速組織內閣決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
七六、三月十九日甘肅新疆均宣布承認共和
七七、三月二十九日唐內閣各部總長通過臨時政府決四月二日北遷
七八、四月一日孫大總統解任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曹亞伯(1876-1937)原名茂瑞,字慶雲,因信奉基督教,禮名亞伯。興國州(民國改稱陽新縣)永城裡柯海村人(今屬大冶市)人。曹閉門著述撰成《武昌革命真史》數十萬言,192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后胡漢民授意國民政府參事吳醒亞等出面,抨擊此書“取此不真”,聯名呈請國民黨中央黨部查禁。曹屢遭打擊,厭倦世事,遂皈依三寶,受戒於印光大師。並指引林森、居正、柏文蔚等信佛,創辦崑山佛教蓮社。本品前有呂壽同書“冀滄學子呂壽同讀於民國三十一年七月中上海南市”題記。1982年2月上海書店印行的《武昌革命真史》,及1982年6月鄭逸梅著《清娛漫筆》內有一篇《武昌革命真史》被腰斬,講述了此書的波折經歷。
曹亞伯因與汪精衛、胡漢民難以共事,遂退居上海,不久移居崑山。隱居崑山後,他將收藏多年的日知會文書筆記及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告、信函、電報文稿、照片等加以整理,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歷經數個寒暑筆耕不輟,約45萬字的《武昌革命真史》基本完稿,正式定稿於1927年6月。在得知曹亞伯在寫作此書時,汪精衛和胡漢民在孫中山面前抗議說:“武昌革命時,亞伯尚在倫敦,書中不免多數杜撰。”孫中山回答說:“亞伯為我至交,生平不作謊言,彼所撰之《武昌革命真史》,所有資料,均由當日首義之主要軍政人員及中下級幹部所給予,蓋彼等皆亞伯之知交或門人,亞伯窮數月之精力及奔走,始由各人之日記或經歷中得來,事實詳實,較之個人撰述更為可靠,汝等不必質疑。”1930年3月《武昌革命真史》由上海中華書局代正式刊行。其書有精裝、平裝兩種,分前編、正編兩個部分,前編為上冊,正編為中下冊。主要記述了自武昌起義前的革命準備活動到1912年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體的詳細經過。此書出版后不久,汪精衛、胡漢民等以“突出日知會功績,批評起義人員過於露骨,記載失實,譏評總理”等為由,由行政院通知中華書局,禁止發行,並將已發行的書籍及紙型圖版予以銷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