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店鎮
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下轄鎮
孫店鎮是項城市的一個下轄鎮,位於項城市西南部,地處上蔡、商水、項城三縣(市)結合部,總面積70.8平方千米(2017年),轄34個行政村,46861人(2017年),6.8萬畝耕地。區位優勢突出,交通十分便利,東臨106國道,大廣高速貫穿南北,331省道、217省道在鎮中心交匯,素有“豫東小深圳”之稱,被譽為聞名全國的“毛筆和勞保用品之鄉”、“服裝生產強鎮”和防水防潮勞務輸出基地。1990年被省建設廳評定為“中州名鎮”,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5年被評定為“河南省衛生鎮”,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2009年被評為河南省文明村鎮。
據傳,明朝末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灣處定居。因此處是虹河上的一個埠口,孫姓為謀生計,在此開設店鋪,后成村名孫灣店。清同治元年(1862)修孫灣寨,有集。后寨廢,稱孫灣店。民國時期簡稱今名。民國時期屬孫店鄉,1948年為孫店區,1958年成立孫店公社,1983年改稱孫店鄉,1988年撤鄉設鎮。1997年,面積84.7平方千米,人口7.1萬,轄孫店、崔寨、朱庄、鹽店、丁營、李營、后劉庄、高皇廟、火張營、高營、小劉營、陳州張、石營、廣陽、陳東頭、解堂、后張庄、大李家、師庄、彭營、大王樓、輝李家、馬營、崔馬庄、袁營、龔堂、祁橋、霍坡、大公、董墳、后董堂、前董堂、汝陽劉、小鄭營34個行政村。
孫店鎮
項城市孫店鎮位於項城市西南部邊陲,處在上蔡、商水、項城三縣(市)接壤部,距項城市區30公里,全鎮總面積70平方公里,轄34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270個村民組,7.2萬人,6.8萬畝耕地。
位於市境西南部,西與上蔡、商水為鄰,南鄰三張店鄉、李寨鎮,北鄰范集鄉。2006年,轄34個村委會(8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孫店。
村 | 孫店村 | 汝陽劉村 | 前董村 | 后董村 | 董墳村 | 袁營村 |
龔堂村 | 霍坡村 | 大龔村 | 鄭營村 | 王樓村 | 彭營村 | |
輝李村 | 馮營村 | 劉營村 | 高皇廟村 | 師庄村 | 大李村 | |
閆店村 | 張庄村 | 丁營村 | 火張營村 | 解堂村 | 石營村 | |
廣陽村 | 陳張村 | 崔寨村 | 陳東頭村 | 高營村 | 祁橋村 | |
馬庄村 | 劉庄村 | 李營村 | 朱庄村 |
[代碼]411681101:~200孫店村~201汝陽劉村~202前董村~203后董村~204董墳村~205袁營村~206龔堂村~207霍坡村~208大龔村~209鄭營村~210王樓村~211彭營村~212輝李村~213馮營村~214劉營村~215高皇廟村~216師庄村~217大李村~218閆店村~219張庄村~220丁營村~221火張營村~222解堂村~223石營村~224廣陽村~225陳張村~226崔寨村~227陳東頭村~228高營村~229祁橋村~230馬庄村~231劉庄村~232李營村~233朱庄村
人口46861人(2017年)。
2006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1.6億元,財政收入800萬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項城乃至周口的先進位次。2006年,全鎮文化產業總產值達1億多元,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該鎮現有服裝企業86家,年產服裝600萬套,年服裝銷售收入6億元,創利潤達6000萬元。
孫店鎮農業資源豐富,鄉鎮工業發展迅猛,八十年代初被譽為豫東“小深圳”,1989年被周口市地委、行署命名為“文明單位”,1990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定為“中州名鎮”,1992年被省政府定為綜合改革試點鎮。1993年以來,鎮綜合經濟實力連年名列周口市鄉鎮30強,2000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117個小城鎮重點示範鎮。
孫店鎮形成了“西部芝麻東部菜,中間一條雜果帶,汾河南岸中藥材”的發展格局。建成高效園區5000畝,發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3000個,種植瓜菜10000畝,中藥材4000畝,雜果樹60000株,經濟效益逐年提高。養殖業方興未艾,形成規模養殖小區3個,規模養殖場226個,養殖專業村22個,養殖業年產值達80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居周口市首位。2001年8月,被定為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社全一體化模式推進試點鎮。建成高效示範園區2000畝,發展塑料大棚1000個,種植雜果樹30多萬株,摺合6000畝,發展雜果生態村12個,農戶年均增收800元以上。規模養殖業突飛猛進,建成規模養殖小區6個,規模養殖場256個,其中萬頭養豬場1個,千頭以上的養豬場76個,養殖專業村22個,畜牧業年產值達1.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
孫店鎮形成了以服裝生產為支柱、以毛筆、勞保用品、防水防潮、塑料彩印、衛生潔具、麵粉加工六大產業為主體的企業群體。
全鎮擁有鄉鎮企業945家,年產值8億元,其中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家,1000萬元以上的6家。以服裝為特色的支柱產業日益強盛,形成規模型板塊經濟隆起帶。已廣州特迪華倫天奴、香港喬爾金利來兩大世界知名服裝品牌落戶工業園區,有2家被農業部評為“質量管理達標企業”,金鑫蓮花、北極星等服裝品牌已獲IS0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有12種產品獲省部優產品。
鎮黨委、政府先後建成兩個工業開發區和一個十里商貿區,並為經商辦企業者提供“四通四免—優先—獎勵”的優惠政策。即:路通、電通、水通、話通;二年內免土地使用費、企業管理費,工商管理費、電話安裝費;優先廉價解決佔用土地;稅收實行按比例地方財政退獎的辦法,扶持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006年,全鎮鄉鎮企業發展到1580多家,形成了毛筆、棕刷、標誌服裝、塑料彩印、金具製造、瀝青防潮6大產業基地,建成了毛筆毛料、勞保用品、建築建材、農副產品等8大專業市場。培育出標誌服裝、毛筆系列20大支柱產業,永葆市級先進單位稱號。國家名優產品——汝陽瀏毛筆系列,已有2000多年的生產歷史,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曾用汝陽瀏毛筆寫過《黃庭經》。與日本合作生產的精製毛筆達38個規格型號,出口東南亞各國,在海內外市場享有極高的知名度;蓮花標誌服裝集團下屬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公司)6家,生產各種行業各類款式的標誌服裝26種,暢銷全國各地,全鎮現有大中小型塑料彩印廠160多家,以生產塑料彩印宣傳標牌而久負盛名。
項(城)西(平)公路穿境,汾河、泥河過境。
教育、衛生連年保持項城市先進鄉鎮;文化事業成績顯著,榮獲國家、省級殊榮;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全鎮上下政通人和,獲河南省農村創安先進單位、周口市治安模範鎮稱號;通訊、電力事業發展勢頭強勁。6000門程式控制電話與全國連網,直撥國內外,鎮電信局建有行動電話信號接收塔,被河南省計委首批掛牌為“文明電話鎮”,村村實現了通油路或磚砸路,村村實現通電,並新建成了10萬伏變電路一處。完成農田電網2萬畝,成為周口市乃至全省電網進田的示範點。
鎮城區建成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膨脹到2.2萬人,形成了四橫七縱11條主幹道的方格型框架。城區內道路四通八達,主要街道全部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工業區、行政區、居民區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彰顯出重點鎮的建設品位。社會各項事業同步前進。教育、衛生事業連年保持市級先進鄉鎮;文化事業榮獲國家、省級殊榮;體育事業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通訊事業發達,建有移動、聯通信號塔各一座,程式控制電話達到8000門,iC卡電話覆蓋主要街道,被首批掛牌為省級“電話鎮”;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全鎮上下政通人和,獲周口市“五好”黨委、河南省農村創安先進單位、河南省衛生鎮、周口市治安模範鎮稱號;部分村實現了通油路,社會發展環境日益完善。
孫店鎮黨委政府加大小城鎮建議力度,改造老城區、開發新城區,規劃出了4橫7縱11條大道及居民區、行政區、工業區等投入近千萬元配套了電力設施,投資近千萬元修建老區和新區主幹道路,投資300萬元進行街道綠化、亮化、美化。經過三年努力,孫店城鎮保證實現周口市—流、河南矚目,總面積達8平方公里,集行政、文化、企業、安全文明小區為一體,可容納3萬人的現代化的中等小城鎮。
位於市區西南35公里孫店鎮政府北,遺址區為龜背形高地。遺址東南254米,南北358米,文化層0.7米。內含龍山文化和商文化。
出土遺物有石斧、石鏨、石箭頭、折沿缸、平底碗、磨光黑陶折腹盆、此皆屬龍山文化類型遺物。商代文化遺存有鬲足、缸口沿等殘品,紋飾有繩紋和附加堆紋。
此遺址1978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16日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位於南頓鎮東風行政村內,東距市區5公里。南頓古城牆是商代古城遺址。南頓,古為頓子國,有城牆2公里見方,經過2000多年滄桑變遷,原南、東、西城皆為平地,僅存東北角一段土城牆,長217米,寬12米,高7米,雖經2600多年的人世滄桑,風雨剝蝕,自然風化,仍然雄風猶存。牆體上層為秦代文化,中層為東西周文化,下層為商代文化,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巡幸南頓,又在古城牆遺址北100米處,築台修廟,後人稱為光武廟。
南頓故城,又名鬼修城,位於水寨西6公里,屬今南頓鎮。故城在新運河西30米,其範圍要比現在的南頓集大得多,司老街、崔街村還保存有舊城城垣殘跡。因久經洪水沖積淤積、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南、西、東三面多與地面相平,或已成丘陵狀。僅北垣一段較為完整,高7米,最寬處10米,長215米。故城建於古代遺址之上。經拭掘,遺址上層出土大量粗繩紋板,筒瓦片和泥質紅陶罐殘片,系漢代遺物。從城牆斷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內含有深檔鬲足,細繩紋殘陶片,夾沙灰陶鼎(足部)、蚌、鐮等遺物;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厚7-15厘米不等,內含有深淺檔鬲足、精細繩紋殘陶片,獸骨等遺物;上層(包括東起40米的城牆)內含大量的粗繩紋板瓦片。
南頓故城內外古迹有:“光武台”、“瞻星台”,東漢建開十九年(43年),光武帝劉秀進幸南頓,在縣設置灑大會。此後不久,在城北建光武台,在城內建瞻星台。八角並在南頓城北高阜上,據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兵追逼,投匿井中,因有蜘蛛網其,秀得脫,今存殘跡。“大邸閣”在南頓城內。三國魏正六年(245年),揚州刺史文欽與都督毋丘儉舉兵反,渡液至項。大將軍司馬師與荊州刺史五進兵發南頓,時有大邸閣,閣內有積糧。揚州軍往爭,交戰不利,儉等敗死。此閣遺址在清乾隆初其猶存。當時,被稱為項城八景之一“糧閣曉鍾”。“鹿苑寺”在南頓城東,梁天監四年(505年)創建,后不知毀於何時。“蕭公廟”在南頓城東門外,谷河南岸。以蕭公治水有功,故立廟祀之(清乾隆十一年《項城縣誌》有記載,建廟當在此之前)。“五源廟”在南頓南門內,建廟時間不詳。村民世代相傳,言南頓故城內外寺院有72所,至20世紀20年代時,寺院尚存10餘所:光武廟、鹿苑寺、濟源寺、東嶽廟、石佛寺、三官廟、鐵 寺、娘娘廟、火神廟和內外清真寺等。
位於鄭郭鎮東南8公里處。華佗寺是鄭郭鎮以東幾十里的群眾,自發為紀念三國神醫華佗所建的寺廟。寺廟佔地48畝,前後三院,早已不存。在舊址上建廟房三間,佔地200平方米,周圍植樹,綠樹成蔭。平時前來燒香祭典,祈禱平安者絡繹不絕。農曆九月九日有廟會,更是香火鼎盛。華佗墓遺址位於寺北0.5公里處。據傳東漢末年,項城縣一帶瘟疫流行。正巧華佗帶領樊阿、吳普幾個徒弟游鄉行醫經過這裡,他們用土方治好了當地東小樓、西小樓村的病人,控制住了這一帶的疫情。人們都稱華佗為“神醫”。後來華佗被曹操請去為其醫治“頭痛”,終為曹操所害。
華佗被害后,徒弟們將其遺體收殮,準備運回華佗故里譙郡(今安徽毫州)安葬。當靈車行到項城縣的今華佗寺村時,正遇上霪雨天氣,大雨滂沱,數日不住,車無法繼續前行,只得暫停。消息傳到東小樓、西小樓,過去曾被華佗救過命的人很快成群結隊來到這裡,要求將華佗葬在這裡。樊阿、吳普等徒弟開始不從,後來想想,天氣不知什麼時候放晴,氣溫又高,路程尚遠,又不能久停不葬,於是就答應了。大家動手把一代神醫華佗埋葬在沙河南岸的一塊高地上。下葬那天,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都給華佗送葬。堆土時有的用筐抬,有的用籃提,有的用衣包,三天三夜堆起一座大墳冢。人們稱它為“華佗冢”。後人在墳墓南為華佗建寺廟,后演變為華佗寺,寺高原居的村也以“華佗寺村”命名了。
位於秣陵鎮城區內。蓮溪書院是原項城縣清乾隆年間所創立的縣內最高學府,(今老城高中校址)。清宣統三年《項城縣誌》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7)因原虹陽書院漸圮,地十低洼狹小,知縣梁作文為興學育才,在城西南隅興建此院。佔地5000平方米,有講堂、習房、號房等七八十間”。“縣之有書院也與鄉學並重,凡鄉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鹹得攻詩書習禮樂,交相鼓勵於其中。”“書院以蓮溪命名,緣虹河舊有瑞蓮之兆。書院周圍環繞虹水之分流,水中種 以芙蕖(荷花的別名),中沿堤四面皆植柳槐,紅香綠蔭,交映相輝,所以使都人士肆業其間者,豁其耳目,擴其心胸,益有以長文思而助吟興”。清末,戊戌變法這后,於光緒三十年必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年間,項城縣中、項城縣師設此。現為老城高中校址,院內還保存原講堂五間。
蓮溪書院舊曾為項城八景之一,清柳堂賦詩讚之:“微雨初晴望眼空,蓮溪門外立春風。半灣芳草縈深碧,夾岩小桃放淺紅。水面浮沉雙鴨子,船頭漂泊一漁翁。天然詩趣天然畫,欲學維摩愧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