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焯

田長焯

田長焯, 1928年生於漢口,籍貫武漢黃陂,少年時因戰亂輾轉至上海、台灣,此後只身前往美國打拚,最終在美國達到了人生事業的頂峰。美國著名僑領。在波音公司工作34年,從事商用飛機顫振和振動設計的首席設計師,被稱為波音的“設計巨匠”和“活字典”。1995年退休,任美華航天工程師協會、全美總會理事長(2001-2009)。現為美國英文季刊“美華論壇”(Chinese American Forum) 社長

人物關係


簡介


田長焯, 1928年生於武漢,祖籍黃陂,少年時因戰亂輾轉至上海、台灣,此後只身前往美國打拚,最終在美國達到了人生事業的頂峰。
田長焯
田長焯
“我們家八個兄弟姐妹都是在黃陂和武漢出生,我小時候就住在福星里社區,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田長焯說。
1939年,13歲的田長焯隨父母離開武漢到上海。1949年,田長焯隨家人到台灣。1954年從台灣大學畢業后,田長焯借錢隻身赴美求學打拚。此後,其弟田長霖也赴美求學。
田長焯的胞弟田長霖,1935年出生於漢口,2002年逝世,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和香港創新科技委員會首位主席,他從1990到1997年間出任美國一流名校——伯克利加州大學校長,也是美國歷史首位擔任一流大學的華人與亞裔校長。同時也是“武漢·中國光谷”首批聘請的科學顧問之一。

生平


1925年生於漢口的田長焯,13歲之後才離開武漢。這一段人生經歷,影響了他一生。
“我早上吃了面窩,在小攤點上買的。”田長焯一邊登上一家咖啡廳的台階一邊跟記者說。“小時候經常在路邊攤上吃,現在每次回武漢還是非吃不可。”
“我們家八個兄弟姐妹都是在黃陂和武漢出生,我小時候就住在福星里社區,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田長焯說。
田老對小學時曾就讀的“漢口六小”印象頗深。“那時候,一位姓劉的老師告訴我們一句話,叫‘笑破不笑補’,我現在穿的衣服破了都還打補丁,而且以此為榮。”
田家八個兄弟姐妹,都大有成就。其中,最令國人熟悉的,是田長焯的弟弟田長霖。田長霖曾任美國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首位華人校長。
談到家世,田長焯對記者說,“我們都是普通人,只是都曾樹立理想,並堅持去做。”這種謙和、執著和浩然之氣的形成,在田老看來,全拜中國傳統文化的教養和父母的影響所賜。出生於書香門第,“小時候我們唱的就是《禮記大同歌》,這種崇高的、平等待人的精神從小就熏陶著我們。父母也教育我們一定要有責任感。”
1939年,13歲的田長焯隨父母離開武漢到上海。1949年,田長焯隨家人到台灣。動蕩的年代讓田家兄弟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困苦,也磨練了他們生存的能力。“剛到台灣的時候生活很艱辛。”田長焯回憶,他的父母當年在台只住9平方米大的房子,“放一張竹床和一張書桌就滿了。”而母親為了不影響父親工作和休息,自願長期在窗台上搭鋪睡覺。這種勤儉吃苦的奮鬥精神,就這樣深深根植于田家兄弟的心。

愛國

作為波音的“設計巨匠”,田長焯利用他的影響力,從1962年起他就相繼在美國發起成立了華美航太工程師學會、中國工程師協會等團體,以此來團結海外華人工程師為祖國的振興獻計出力,擔負起僑領之責。
田長焯說,當年自己考上大學,理想之一就是將來要辦一份報紙,因為他覺得社會需要媒體來了解最真實的信息。這一夢想在他創辦英文季刊《美華論壇》后成為現實。作為在美僑領,田長焯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通過這一刊物,向美國的主流階層介紹真實的、發展中的中國。
這份雜誌由華人華僑自己捐錢創辦,不以贏利為目的,專門用英文刊登有關中國的報道,每期都會免費向美國國會議員、各州州長和大學圖書館寄送,希望以平衡公正的視角,讓美國社會全面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最近,田長焯計劃著辦《美華論壇》的中文版和國內網站,刊登一些關於描述美國情況的文章,“希望這樣做能增進兩國的認識了解”。
不僅如此,田長焯還通過在美的其他媒體,傳播中華民族取得的巨大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神五發射前,美國華文電視台就希望他能為觀眾進行發射講解。發射開始,設在田長焯家的熱線電話被打爆。當飛船成功返回地面后,田長焯不顧剛進行完白內障手術,來到華人中演講,大力宣傳中國航天的成就。回憶當時的情景,田長焯至今仍激動不已。
1939年離開漢口后,直到1984年,田長焯才首次回到大陸。在此之後,他幾乎每年都要回國併到武漢。
“這次是10月29日回來的,會在武漢呆久一點,至少要呆到11月中旬,因為有很多事情要辦。”田長焯所說的很多事中,除了在明日要出席由他牽頭組織的“光博會”配套論壇——首屆“中國光谷創新論壇”暨“田長霖國際論壇”外,還有涉及到“田長霖科學園”的事情。
在首屆“中國光谷創新論壇”暨“田長霖國際論壇”上,請來的嘉賓包括美國四院院士於一身的錢煦等世界科技界的大師,他們多為田長霖的友人和學生。“這麼多人同時來,不容易。這些頂級學者的行程經常半年前就已安排好”。
“從號召力上來說,田長霖是一種資產。”田長焯告訴記者,對這一“資產”的挖掘,是希望搭建一個武漢與海外華人之間的高層平台,助力武漢走向世界。
田長焯覺得,武漢具有“3小時高鐵經濟圈”的區位優勢,潛力巨大。如果以美國的城市類比,武漢最像芝加哥。“感覺作為內陸城市的武漢,與外界聯繫並不是那麼緊密,對世界競爭的激烈性也理解不夠,所以,我們的目標要定得高一些,武漢要做世界的大武漢,登上世界舞台”。言及此,85歲高齡的田長焯稍稍提高了聲調,雙眸矍鑠,望向遠方。
作為波音公司的前任首席工程師之一,田長焯迫切希望湖北和武漢可以加入到中國的大飛機製造產業鏈中。“我很希望可以和湖北所有與飛機製造有關的供應商在一起談一談,今後該怎麼走,能幫的我一定幫,能傳授的技術我一定傳授,田家幾十年的歷史,就是以‘大家’的利益為重”。

葉落歸根

1954年從台灣大學畢業后,田長焯借錢隻身赴美求學打拚。此後,其弟田長霖也赴美求學。當時美國的華人還很少,兩兄弟相互照應、埋頭苦學。後來兩兄弟在美國各自實現了“美國夢”,經歷堪稱傳奇。不過這其中的艱辛卻也鮮為人知。
因為沒有錢,兩兄弟都必須儘快完成學業。田長焯用一年拿到碩士學位,田長霖則用兩年拿到博士學位,這在要求嚴格的美國學界堪稱奇迹。之後兩兄弟過著“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上班、回家的單調生活”,直到後來,兄弟兩人慢慢開始成功之旅,終於能夠每個月湊夠150美元寄回台灣補貼家用。田老強調,“我們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太重,這也是我們能夠取得成就的原因。”
“我們兄弟下一輩有23個年輕人,20個以上都是碩士、博士、教授等。他們都有了解家鄉的心愿。”但是比起老一代對家鄉的記憶和情節,年輕一代對祖國略感“生疏”,田長焯建議,“如果能多辦一些尋根運動,讓年輕一代從自己家的歷史開始了解中國的歷史,一定更有效果。”
輾轉一生、在外打下一片天地后,田長焯覺得還是得要落葉歸根。2002年,胞弟田長霖逝世。2005年,田長霖的銅像在武漢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落成。“明年,我希望能把父母的骨灰從台灣遷到武漢的墓地來,就葬在長霖身邊。”噙著眼淚、眼眶泛紅的田長焯說。他希望自己百年以後,也會回到家鄉,陪伴在父母兄弟身邊。